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窍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窍学说探讨肖国士肝窍学说是中医脏腑学说从属于脏的一个分支,专论肝与眼目的特殊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起源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挥,已成为眼科基础理论中的一种独特学说,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理论,对肝窍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近视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突出问题,其防治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肝窍学说专论肝与眼的特殊关系,将其应用于防治青少年近视,强调以肝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指导临床选方用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肝窍学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眼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医认为肝脏其经脉与眼相连,因此,肝在中医眼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肝窍学说进行辨证施治在中医眼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向荣 《中医药学刊》2002,20(3):347-349
《内经》成书出血几代医学之手,成书之后又不断补充方有今日之面目,指出,研读时要注意两点,其一,全书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二,每篇都与成书当时的思想体系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学术成就有三,即奠定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指出脏腑经络和病机学说的基本理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疾病及其预后,《内经》理论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尿窍是人体排出尿液的重要器官,尿窍的生理功能与多个脏腑经络相关,尿窍疾病也受到多脏腑经络影响,主要与肾、膀胱有关,与肝、脾、肺、心等脏腑也有密切联系。临床治疗尿窍疾病,需要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多脏同治,方能取效。除中药汤剂治疗外,还需灵活应用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各脏腑疾病均与水液代谢有关,通利小便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有益于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8.
论湿阻目窍为单纯性近视眼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单纯性近视眼的病机,为该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前倾头低位的强制性近距离读写体位造成的目失高位方面来阐述单纯性近视眼的临床特点。结果:单纯性近视眼的发生与清窍升降失常、湿阻目窍相关。结论:湿阻目窍为单纯性近视眼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窍之所以发挥其"精明"的功能,必须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然而"肝开窍于目",肝经气血与眼在生理上最为密切,病理上互为影响,临床上常从调理肝经气  相似文献   

10.
调肝治百病探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肝为气化之发始,肝握气血之枢机,肝乃升降之根本,肝兼阴阳之体用,肝合刚柔之德性。故调肝可以宣气化,调肝可以畅气血,调肝可以理升降,调肝可以和阴阳,调肝可以调脏腑。因而调肝可以治百病。  相似文献   

11.
在傣医学中至今尚无“心”“身”理论的专题研究,更缺少傣医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相关探索。本文将从傣医“心”“身”理论的发展脉络,形成基础,基本特征,防治方法几方面来初步探讨傣医理论中的“心”“身”思想,为后期系统深入研究傣医“心”“身”理论做一些基础工作。傣医理论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心”“身”知识,对其深入研究,对促进傣医理论的完善,放宽目前比较局限的理论研究视野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肝者,罢极之本”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者,罢极之本”历代医家认识不一,通过对《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五本”含义的比较分析,结合“罢 极”字义,认为应将“罢极之本”解释为“藏血主疏泄”之本,才能高度概括肝脏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揭示肝脏作为人 体“五本”之一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儿自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阴阳平衡,其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随着"阳生阴长",新的阴阳平衡不断取代旧的阴阳平衡,构成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生理特点。同时,该理论也可解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相似文献   

15.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6.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从历代医家的大量文献可以看出,在生理病理上,肝脏的状况与目的功能状态有直接的联系。一旦肝脏有问题就会出现一系列目的病理状况。同时,通过目疾也可以诊断肝脏的病变,眼部的特殊改变常常预示着肝脏的异常疾病。运用肝目关系的理论还可以解释失明、眩晕、眼疾、精神障碍等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指导治疗。总之,肝伤致病,症状多变,疾患不一,却都不离乎目。  相似文献   

17.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扶阳气"概念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国医论坛》2004,19(3):1-1
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但多数医家常常因阳气易伤而把《伤寒论》之扶阳气片面理解为温阳,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扶阳气的概念不只是局限在温阳一途。首先,从历代医籍医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基于“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怡情止泻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中医症状评分、疾病活动性指数(DAI)、结肠内镜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IBDQ)评分,肠道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2、4周2组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4周2组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 0. 05),且治疗2、4周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治疗2、4周2组疾病活动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4周2组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 0. 05),且治疗2、4周治疗组疾病活动度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治疗2、4周2组结肠内镜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4周2组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 0. 05),且治疗2、4周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治疗2、4周2组HAMA、HAM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4周2组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 0. 05),且治疗2、4周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治疗2、4周2组IBDQ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治疗4周2组均较本组治疗2周升高(P 0. 05),且治疗2、4周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 0. 05)。治疗2、4周2组肠道大肠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升高(P 0. 05);治疗4周2组肠道大肠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2周降低(P 0. 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升高(P 0. 05);治疗2、4周治疗组肠道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 0. 05)。结论 以“肝脾同治”为理论基础,采用怡情止泻汤治疗肝郁脾虚型UC,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肠道溃疡愈合,调节肠道菌群,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