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制严重多发伤动物模型,检验初级生命救护装置的应用效果。方法:健康比格犬13只,体质量(14.2±1.2)kg,随机分为完全性上气道梗阻窒息≤6 min组(A组,n=4);7~8 min组(B组,n=4)和≥9 min组(C组,n=5),对比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和装备的实用性。结果:A、B、C组成活率分别为100%、75%、60%;死亡的3例均在市售救护器材组。结论:比格犬严重多发伤窒息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时段生命体征、血象、血气等多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重复性;生命救护装备在抢救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严重多发伤动物模型,检验现场救护装备实验效果。方法:健康比格犬31只,体质量12.5~15.0 kg,随机分为严重多发伤、出血性休克模型组(A组,n=18),和严重多发伤、胸腹联合伤、上呼吸道窒息模型组(B组,n=13)。A组再分为休克组(A1组,n=6),单一液体复苏组(A2组,n=6),液体+自体血回输复苏组(A3组,n=6);B组再分为全梗阻窒息≤6 min组(B1组,n=4),全梗阻窒息7~8 min组(B2组,n=4)和全梗阻窒息≥9 min组(B3组,n=5),对比观察各组的实验效果。结果:A1组动物全部死亡,A2组动物半数死亡,A3组动物全部存活;B1组动物全部存活,B2组动物死亡1例,B3组动物死亡2例,B组死亡动物均为使用常规救生器械复苏者。结论:抢救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自体血回输优于单一液体复苏组,综合救生装备明显优于常规器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严重多发伤、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动物模型,探索模型制备后的急救处理。方法:比格犬13只,体质量(14.2±1.2)kg,雌雄不拘,制备严重多发伤、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完全性梗阻≤6 min组(A组,n=4),完全性梗阻7~8 min组(B组,n=4),不完全性梗阻≥9 min组(C组,n=5)。3组均按统一检测指标和复苏方法进行各时间段的复苏。结果:各组各时间点生命体征血气的监测指标差异显著。A组6 min开始复苏,全部成活;B组8 min开始复苏,75%成活;C组平均9 min开始复苏,成活率为60%。结论: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进行有效机械通气,是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急救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评价系列救护装置应用效果。方法:健康比格犬18只,随机分为微创假休克组(A组,n=6)、重创失血性休克自体输血组(B组,n=6)和重创失血性休克非自体输血组(C组,n=6)。A、C组常规液体复苏;B组用自制救护装置自体输血复苏。结果:血像、生化指标B、C两组最重,B〉C〉A。P≤0.05;但胸腔血RBC、WBC、PLT、HGB仍在正常范围内;PaO2C、A组伤后2-24 h呈阶梯性下降至低氧血症水平,但B组仍在正常范围,P〈0.05。用自制新系列装置进行急性胸腔闭式引流、自体输血可在3~5 min内完成技术操作,优于同类市售装置,B组动物全部成活,C组半数死亡。结论:梿枷胸失血性休克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自制初级生命救护装置实用性强,性能稳定,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临时性外周血管转流术用于战时肢体血管伤救治、重建肢体血供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比格犬32只,体质量(20±2) kg,均按照标准实验动物条件及饲料饲养。将3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A组、B组各16只,将犬股动脉游离显露清楚后切断,然后分别将两种转流装置置于犬离断动脉的近端与远端,A组为利用深静脉导管制作的转流装置,两端深静脉导管通过三通连接头连接;B组采用口径相近的输液管连接离断两端。分别转流8 h,每小时行超声检查检测股动脉远端血供情况并观察转流装置内有无血栓形成。去除转流装置后吻合股动脉,观察肢体2天内存活情况。结果:两组32只犬均顺利重建血供,重建血供时间(8.7±2.1) min。A组重建血供所需时间为(8.5±2.0) min,B组为(8.9±2.2) min;两组重建血供所需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A组所有肢体术后2天均存活,肢体存活率100.0%;1只犬术后7 h转流装置内血栓形成,但超声检查显示远端仍有少量血供,从三通通道内给予肝素抗凝后远端血供改善。B组犬动脉重新吻合后有14只肢体存活,肢体存活率87.5%;3只犬术后6 h转流装置内血栓形成,另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氨茶碱片、培哚普利片、硝苯地平片对高海拔地区(5000 m以上)移居者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驻守在海拔5000 m以上地区1年、经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确诊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男性汉族青年42人,随机分为3组,A组(氨茶碱组:n=14人)口服氨茶碱片,每次0.1 g,3/d;B组(培哚普利组:n=14人)口服培哚普利片,每次4 mg,1/d;C组(硝苯地平组:n=14人)口服硝苯地平片,每次10 mg,2/d。3个月后检测服药前后6 min步行距离,并对慢性高原病症状进行服药前后调查对比。结果:服药后与服药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治疗效果比较:A组10人有效,有效率为71.43%;B组12人有效,有效率为85.71%;C组9人有效,有效率为64.29%。服药后3组青年6 min步行距离较服药前均增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较A、C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A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3组青年慢性高原病症状较服药前均减轻,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后B组较A、C组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口服氨茶碱片、培哚普利片、硝苯地平片均可有效降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提高运动耐力,培哚普利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氨茶碱片和硝苯地平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腺苷在窒息大鼠心肺复苏中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22只成年Wistar大鼠,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窒息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0)、肾上腺素组(B组,n=6)和肾上腺素-腺苷组(C组,n=6).大鼠持续窒息3min后,电动心肺复苏机行胸外心脏按压(200次/min),小型动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4ml,呼吸频率50次/min,吸氧浓度100%),4min后静脉给药.A组不用复苏药物;B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90μg/kg;C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90μg/kg并持续静脉滴注腺苷70μg/kg至复苏结束.有室颤者可予电除颤.观察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管再通率,血管管径和血流相对速度变化.结果 C组微动脉和微静脉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5);微动脉和微静脉血管管径复苏后30min,C组均明显好于B组(P<0.05);微动脉再灌注后血流相对速度差异不大,微静脉复苏后30min和60min血流相对速度C组大于B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腺苷可能会减轻肾上腺素的部分负面作用,改善窒息心肺复苏大鼠肠系膜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在儿童扁桃体等离子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扁桃体等离子切除术的12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n=31)、B组(n=30)、C组(n=30)与D组(n=30)。各组患儿常规麻醉诱导后,A组不泵入右美托咪定,B组持续泵入0.2μg/(kg·h)右美托咪定,C组持续泵入0.4μg/(kg·h)右美托咪定,D组持续泵入0.6μg/(kg·h)右美托咪定,直至手术结束。比较4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进入PACU 10 min、20 min、30 min的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评分,进入PACU 5 min、10 min、20 min的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CHEOPS)评分,气管拔管后5 min、15 min、25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B组、C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李海娜  章强  王皓达  刘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12):2121-2124+2128
目的 探讨MRI测量瘢痕妊娠病灶大小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依据是否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分为UAE组(n=33)与非UAE组(n=41),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宫+非UAE)、B组(宫腹+非UAE)、C组(宫+UAE)、D组(宫腹+UAE),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组(n=58)与宫腔镜手术组(n=16)。比较各组MRI测量数据、不同瘢痕妊娠病灶大小下手术方式选择AUC、不同瘢痕妊娠病灶对手术方式选择影响诊断价值。结果 宫腔镜组A与C组术后HCG 24 h下降率、HCG存在明显差异,与宫腔镜A组比较,C组术后HCG 24 h下降率速度更快,HCG水平更高(P<0.05),宫腹腔镜组、A+C组、B+D组孕周、HCG、剖宫产次数、年龄、术后HCG 24 h下降率、与上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腹腔镜组与宫腔镜组瘢痕妊娠病灶大小明显差异,与宫腔镜组比较,宫腹腔镜组瘢痕妊娠病灶更大(P<0.05),宫腔镜组A与C组,H与L存在明显差异,与A组比较,C组H与L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3)、自然愈合组(B组,n=15)和跑台运动组(C组,n=15)。A组于建模前全部处死取材(6肢)。B组与C组用自制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双侧后肢腓肠肌中段闭合性急性钝挫伤,建立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60肢)。建模后B组不施加运动干预,自然愈合;C组每天进行定时定量跑台训练。B组和C组分别于伤后第3、6、9、12、21天随机选取3只(6肢)处死,在击打中心部位取材制成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TGF-β1和bFGF的平均光密度,观察其表达水平。结果:A组仅有微量TGF-β1和bFGF表达。B组伤后3天TGF-β1、bFGF平均光密度值开始增高,6天达到峰值,9天开始逐渐下降,两因子表达特点相似。B、C两组伤后各取材时间点两因子的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伤后各取材时间点TGF-β1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B组(P<0.01);伤后3、6、9、12天bFGF平均光密度值均升高(P<0.01或P<0.05),3天时达峰值,21天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早期施加运动干预促进TGF-β1和bFGF表达,提示骨骼肌愈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瘢痕过度增生而影响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