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献血工作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无偿献血方面,逐步扩大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由计划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转变;由随机自愿献血向固定、预约自愿无偿献血转变;由一次、偶然自愿献血向多次、重复自愿献血转变,探索出“优质、高效、便捷”的无偿献血综合服务模式,为献血者提供超出其预期的服务。军队无偿献血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的目标,做好无偿献血促进工作是关键。本文就军队无偿献血促进工作的现状和对策作一初探,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7666名亲友互助献血者的认知态度及心理因素。方法对本中心参加互助献血的7666名亲友献血者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以及献血者对互助献血的认知态度及心理调查。结果7666名被调查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年人多于青壮年及中年人、军人多于其它职业者、初次献血者多于重复献血者(P<0.01);在献血知识认知中,了解和赞成互助献血的显著少于不了解和不赞成互助献血者(P<0.01)、而本人信任和家人支持互助献血的却显著多于不信任和不支持(P<0.01);在献血心理调查中,献血动机“亲情友情”和“奉献爱心”显著多于其它选项(P<0.01)、献血心理障碍“疼痛”与“恐惧感”显著多于其它选项(P<0.01)、献血纪念品“公益物品”和“定制纪念品”显著多于其它选项、献血心理需求“献血或用血凭证”显著多于其它选项。结论开展亲友互助献血能有效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更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通过亲友互助献血,动员招募更多的献血员、扩大低危人群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形成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王桂萍 《兵团医学》2013,35(1):29-31
为了解本市自愿无偿献血者感染性标志物的感染状况,以便从低危人群中建立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保证血液采集的充足与安全,为科学采集血液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本站2007年至2011年石河子地区参加无偿献血52362人次,年龄为18-55周岁,献血前经血型、血比重检测,HbsAg快速筛查合格;按我国颁布的《献血者健康要求》,一次献血量为200-400ml,,采血后留血样本进行初复检,分别进  相似文献   

4.
李芳  张林平 《人民军医》2011,(9):I0004-I0004
2011年6月14日是第8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捐献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旨在动员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定期自愿无偿献血。全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响应总后卫生部的号召,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献血主题宣传活动。驻京部队组织了500余人参加的大型现场献血活动,12家驻京军队医院分别开展了献血者感谢墙活动;解放军乌鲁木齐血站与当地少数民族稀有血型捐献者开展了联谊活动;济南军区组织所属采供血机构,深入部队开展了献血宣传活动;南京军区血液中心组织了无偿献血和输血知识讲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边疆高原部队献血者献血反应情况,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笔者调查了2003—2005期间献血者献血反应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重复献血、既往献血、未献血三类人群的行为学特征和对献血服务质量的感知,为采供血部门修正长期发展规划和献血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三类人群进行献血动因、对宣传的印象和意愿、献血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对献血服务机构管理层、服务人员理念和献血者认知、感知进行调查对比。结果:三人群在献血动因、健康认知、血站公益性认知、服务感知的方便性、礼貌性、安全性、胜任力、沟通性几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固定献血者的认知与感知高于其它两人群。采供血部门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对献血服务影响质量的几个维度的认知有较大差异。结论:提高献血服务的满意度,采取社会接受度较高的长期发展的宣传策略,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是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缺乏法律推动,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文化素质低下,致使无偿献血工作发展速度迟缓,组织与实施困难较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从个体有偿献血转变到无偿献血,献血群体及献血的组织实施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浅谈无偿献血的组织实施及体会。1 组织实施1.1 《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使无偿献血法制化,如何贯彻落实《献血法》,纠正人们对献血的错误认识和消除胆怯心理,自觉地投入到献血队伍的行列,宣传、动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利用图片、宣传单、广播、黑板报、讲…  相似文献   

8.
献血者是临床用血的唯一来源 ,采血工作者要以献血者为中心[1] 。对献血者采血前 ,采血后细致的健康检查 ;耐心的思想引导和及时的心理护理 ,是预防和减少献血后综合征的关键。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自 1994~ 1998五年中 ,共采血 7316人次 ,出现 12例采血后综合征 (即献血后不良反应 )。男 3例 ,女9例 ,年龄 2 4~ 4 0岁 ,献血量均为 4 0 0ml。其临床症状为 :出冷汗、面色苍白 ,脉博细弱 ,心率增快 ,头昏 6例 ;恶心、呕吐4例 ;晕厥 1例 ;抽搐 1例。诱因 :因献血间隔时间不足 3个月 ,疲劳、睡眠不足 2例 ;因第一次献血精神紧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确保献血者的安全。方法观察分析2006~2008年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机采献血人数为2100人.出现献血反应20人,其中轻、中度反应分别为19人、1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95%。结论精神紧张、空腹、疲劳献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减少,引起献血反应;保障献血者安全献血,需加大献血的关爱力度,以保留献血者,避免因献血反应导致血源流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编制一套全面及适合国情的无偿献血行为自评量表,为献血研究提供工具。方法根据无偿献血中取得的经验及相关数据,参照文献,筛选出20个题目(含献血认知、献血前情绪、献血感知3个因子)。调查参加无偿献血的部队官兵及高校学生117例,取得各条目及因子评分等相关数据,并对首次及2次以上献血进行比较。结果发放量表1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5%。两次以上献血27例(A组),首次献血90例(B组)。两组总粗分、总均分、标准分、标准均分及Ⅱ,Ⅲ因子总粗分、总均分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自评量表的编制可对献血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并为无偿献血筛选血源及心理咨询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者的人群分布及献血动机,为今后的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实践依据和宣传策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乌鲁木齐市2 0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生、服务人员、私营业主、城镇户籍及常住本市的外来人口是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奉献爱心"是公民献血的主要原因(87.2%),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无偿献血人群献血动机有明显差异(χ2文化程度=59.780,P<0.05;χ2职业=102.339,P<0.05);"街头宣传"、"周围环境影响"、"大众媒体宣传"是献血人群了解献血知识的主要渠道。结论加强不同形式的宣传力度,挖掘不同人群的血源潜力,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12.
李芳  任红  江小工  赵树明 《人民军医》2010,(8):I0001-I0001
今年6月14日是第7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为“向世界提供新鲜血液”。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及有关部门关注和参与无偿献血工作,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知识,促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开展,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后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10年“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6月14日,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在上海世博园联合举办了2010年庆祝“6·14”世界献血者日主会场活动,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 (HBV)是一种类脂包被的DNA病毒 ,国外研究表明输血引起HBV的危险性接近百分之一。高海拔地区献血人群HBV有偿、无偿献血者之间进行流行病学对比调查研究尚鲜见报道 ,本文通过对地处高海拔 (海拔2 2 60m)的西宁地区有偿、无偿献血人群HBV感染的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 (HBsAg)的检测 ,以期获得该地区献血人群HBV的流行状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资料 西宁地区献血人群 5993人 ,其中无偿献血者 2 947人 ,有偿献血者 3 0 46人 ;男3 0 67人 ,女 2 92 6人 ,年龄 1 8岁~ 55岁不等。2 方法2 .1 …  相似文献   

14.
<正>编辑同志:我及身边的朋友都非常热衷于参加无偿献血,但有些朋友却因转氨酶高而不符合献血条件.请问:献血者的转氨酶为多少才能参加献血?此外,引起转氨酶增高的因素有哪些呢?某部干部李阳李阳同志:2013年8月以前,按照2001年献血者健康标准的要求,献血者的转氨酶临界值要小于等于40U/L。2013年8月起,国家卫生部调整了行业标准,将转氨酶临床标准  相似文献   

15.
吴毅 《西南国防医药》2002,12(2):137-137
随着《献血法》的颁布与实施和散在无偿献血的普通开展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中来 ,为了方便献血者 ,我们采取了街头采血车上采血的方式。从2 0 0 0 - 0 4~ 2 0 0 0 - 0 9,共接待献血者 1398人次 ,并进行了Rh(D)抗原筛选 ,其中筛选出Rh(D)阴性者 4人。1 材料与方法 1 1 对象 散在 1398名随机无偿献血者。1 2 试剂 抗 -D血清由白求恩和平医院提供 ;抗-C、抗 -c分别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和西京医院提供 ;抗 -E及德国产品木瓜酶液本室配制。1 3 Rh血型鉴定 采用木瓜酶法 ,凡检出抗原阴性者 ,再换另一批试剂…  相似文献   

16.
赵磊 《兵团医学》2019,(2):34-36
目的: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家采供血机构近6年来无偿献血情况和临床供血情况,为兵团采供血工作、输血工作的发展及进一步制定无偿献血者招募策略、督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家采供血机构2012年-2017年采供血数据,比较每年的采血情况、供血情况。结果:2012-2017年献血人次呈负增长,2017年千人口献血率10.07‰,供应临床各类血液总量呈负增长,成分输血率达到99.5%。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和健康教育促进,扩大宣传范围和方式,促使更多适龄人群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作到开源节流。  相似文献   

17.
部队是一个多民族的集体,人员集中,献血热情高,属低危献血人群。为了更好地保障临床血液科学、合理、安全,结合部队人员流动性快的特点,我们对趾(D)阴性献血者进行了合理化的采集与管理,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3-2007年驻军某部官兵共21742人。1.2方法 用抗-D筛查试剂,对受普查者和献血者进行检查Rh(D)血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强度训练环境下作战部队群体性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高强度训练环境下作战部队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及影响因素。结果:高强度训练环境下作战部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偏低,且发生不良反应多集中在献血量为150~200ml时。同时,群体特异性构成,如认知情况、知识结构等对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针对高强度训练环境下作战部队所具有的特殊群体环境以及军事人员对于应激等刺激因素较强的耐受能力,可以通过献血常识教育和献血前准备工作,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部队无偿献血的组织和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偿献血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部队无偿献血是国家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军人应是执行《献血法》的模范。与一般公民无偿献血比较,部队无偿献血在组织、实施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献血员多为初次献血,有明显的畏惧心理;缺乏必要的健康常识;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情绪不稳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在献血前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献血反应不仅给献血者造成伤害,还会给献血事业造成消极影响,影响血液质量,给临床安全用血带来隐患[1]。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