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痱风是否属中风范畴中医学院5版教材《内科学·中风》(以下简称《中风》)云:“《内经》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考《内经》中有“痱”之称,唐·孙思邈《千金方》称为“风痱”。《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从以上描述来看,痱的主要表现是四肢瘫痪、身体无疼痛、智乱不甚、语言障碍,而并非半身  相似文献   

2.
《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各人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人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浓泄。外在胜理,则为泄风”。因风邪侵犯部位、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征候不同,放风病又有不同的病名,治疗亦异。由于《内经》将风病提纲挈领地罗列出来,既未详述证侯,更末谈及治法和用药,致后学者费解,现将笔者结合临床体会述一隅之见,供同道参考。一、脑风与首风证治脑风与首风发病部位均在头部,但病有新久,…  相似文献   

3.
中风属危急重症,而从古至今,研究者颇多,见仁见智,或主外风,或主内风,论治必言息风。邵念方教授通过对中风理论的分析研究和积 30余年临床经验,并结合当今中风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中风无风论”。现就个人体会,对此新论探讨如下。 1中风发病源于风,中风既成则无风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即是内虚邪中之“外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即是“内风论”。仲景又承袭《内经》内虚邪中之“外风论”,云中风“…  相似文献   

4.
现代理疗学的水疗法是指借助于水的物理性质,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人体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已有水疗方面的记载,如《礼记》“头有创则沐,身有病则浴”。又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已有了水疗法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血管神经性头痛8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光宇 《河北中医》1997,19(6):10-11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颅内外血管神调节障碍而引起反复发作的一种头痛,属于祖国医学的“头风”、“脑风”、“首风”等病症的范畴。《内经·素问》云:“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后世医学家对本病认识更为深入,《医林绳墨》将头痛与头风作了鉴别:“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日头风”,《诸病源候论》进一步将经久不愈时作时止的头痛定名为“头风”。现代名医赵金铎指出;“头风乃总括外风、内风所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证的一类慢性发作性疾病,与西医所谓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相近似”。笔者1984~1985年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幸列赵…  相似文献   

6.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 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厥证”、“偏枯”等病证范畴,气虚血瘀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在《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论》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相似文献   

7.
李春红  李衍滨 《陕西中医》2003,24(2):186-188
1 理论研究  1.1 病名“中风”之名 ,始于《内经》“饮酒中风”、“新沐中风”等 ,与现代所论中风名同实异 ,但其所论仆击偏枯、大厥、煎厥、薄厥等病症与现代中风类同。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论中风与现代相同 ,而《伤寒论》“太阳中风”则为外感病。至明清时期对中风  相似文献   

8.
中风一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籍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为偏风”;《难经·五十八难》言:“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又言:“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邪风,则为  相似文献   

9.
<正> 《千金》载述中风之方药十分丰富,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张子和赞誉“孙氏《千金要方·风论》散、方,往往皆效”。现管窥如下。孙氏本《内经》之余绪,从广义议论,认为中风有五脏之中,分类有四。在《千金要方》隶属于风门,迨《翼方》始见中风之专论。《要方·卷八诸风》论杂风状曰:“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俞穴灸之”。强调中风发病急,示人从治宜速,不能怠慢,亦宜汤药灸治并行,对五脏六腑中风之描述较为详尽。值得提出的是他认为病位与脑有关,“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风  相似文献   

10.
风、痨、臌、膈古人称之谓四大难证 ,《金匮》对此有专篇或散在论述 ,其医理深远 ,创见颇多 ,影响深刻。本文试就该书对风、痨、臌、膈的理论与临床辨治作初步探讨。1 中风中风之病 ,《内经》有“薄厥”、“偏枯”之名 ,而迨至仲景 ,其证始得明了。《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 :“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 ,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举脉象说明中风病因气血不足 ,外邪诱发所致。若病变较轻 ,邪中于络 ,营气不行 ,不能运于肌表 ,则肌肤麻木不仁 ;若病变较重 ,邪中于经 ,血气不能运行于肢体 ,则肢体沉重 ;若病邪深…  相似文献   

11.
陈金德 《光明中医》2002,17(5):11-12
风邪 ,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中风之病 ,风从何来 ?是外风侵袭 ,还是内风自生为害 ,临证应予明辨。1 明辨外风治中风《素问·风论》 :“风之伤人也 ,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疠风 ,或为偏枯……风气藏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 ,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也 ,然致有风气也。”《灵枢·九宫八风》 :“圣人避风 ,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 ,则为击仆偏枯矣。”《灵枢·岁露论》 :…  相似文献   

12.
张秋霞 《北京中医》2002,21(4):242-243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 ,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由于原文叙证简略 ,并且涉及此方者仅一条 ,客观上限制了经方侯氏黑散的临床运用。笔者通过对侯氏黑散方义的分析、风药治风立论的剖析以及现代药理作用的阐述来探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部分机理。希望引起同道加强对经方侯氏黑散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风新论     
韩支亚  任红伟 《陕西中医》2000,21(4):192-192
<正> 我国古代中风的论述,一方内容丰富,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存在着概念荚杂,称谓混乱。如真中风,类中风,非风,外风,内风等,给学习和应用带来不便,很有澄清的必要。 1 唐宋以前中风不应完全否定 中医普遍认为中风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唐宋以前和金元以后。对唐宋以前中风特完全否定的态度。如张山雷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摄者,所以靖内动之风阳也”。(《中风铨》)其实这与史实不符。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痹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内经·调经论》:“血之  相似文献   

14.
三、关于中风证的分类综观历代医著有关中风汪分类分型的论述众说纷云。《内经》所论诸风.多是外风致病,如“饮酒中风”,“新沐中风”,“入房汗出中风”等。这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之中风证,实乃名同而证异,分为两途。至于《内经》中的“偏枯”,“偏风”,“痱”,“大厥”,“煎厥”等,则与现代所言之中风证相符,因其各有特殊证候表现,故可视为是中风证的不同类型的最早论述。此后,医家又有“真中风”,“类中风”之分。到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把中风分为中经、  相似文献   

15.
笔者试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所载附方头风摩散外摩,治疗局部肌肤顽麻或疼痛数例,收效颇佳。兹选介两例。例一:王某某,男,56岁,工人。中风后偏瘫两年余,经治疗后肢体功能部分恢复,但右项颈侧头皮经常麻木,时有刺痛。曾服补气活血化痰通络  相似文献   

16.
刘轲 《江苏中医药》2003,24(10):49-49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卒中”范畴 ,益气化瘀法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且疗效已基本得到肯定。笔者试对其理论渊源作一探讨。1 因虚致瘀 ,瘀阻脑络是中风的病理核心中风的“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 ,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并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 ,正气亏虚 ,则脉络空虚 ,风邪乘虚入中 ,致使经脉阻滞而发为中风。确立了“内虚邪中”论。隋唐之际 ,唐宋以前 ,对中风病的认识基本上承袭了“内虚邪中”论 ,未越雷池。正如《诸…  相似文献   

17.
酒阴症探析     
郭平 《陕西中医》2000,21(11):527-528
<正> “酒阴症”系指饮酒者酒后当风受寒,或沐浴冒雨,或醉卧于寒冷潮湿之地后,出现寒热时作,汗出不止,头身困重,少气乏力,胸闷呕恶,口苦咽干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因本病缘于酒后感受风寒等阴邪,故本县民间习称为“酒阴症”。这一病名与《内经》记载的“漏风”、“酒风”颇为相近。《素问·风论》篇谓:“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病能论》篇云:“有病  相似文献   

18.
头风病是指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多超过2个月。由于本病常见而多发,且缠绵易反复,治疗颇为棘手。观古人治疗头风,大抵以祛风通络为法,而今人治疗头风,多从内伤立论,只有表证明显者,才会使用祛风方剂,以致大大缩小了祛风剂的使用范围。这一变化,到底是今人辨证的精细,还是有失古人遣方的初衷?笔者对此略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1 外感头痛并非头风 头风病名,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此乃外在风邪犯于头脑而致。关于头风与头…  相似文献   

19.
“瘾疹”一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皮痹瘾疹。”其后,《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诸病源候论》所说“风瘙瘾疹”、《千金》所谓“风矢”、《外台》所说的“风疹”等名,均指此症。发病原因,主要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致营卫不和,风邪从外侵入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说:“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风邪虽为本病的主因,然必兼寒、热、湿等。瘾疹的症状,如  相似文献   

20.
口眼斜是中医学至今一直沿用的常用术语。早在《内经》中即有“口喝”,“口僻,急者目不合”等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则称为“僻不遂”。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唯词语不甚统一,有“口眼斜”、“口眼僻”、“偏风僻”、“口面偏斜”、“口眼歪斜”等。但其涵义则,即歪;斜,指偏斜。口眼斜是指口眼皆不正的一种颜面病象,临床表现为口角下垂、目不能紧合等。中医学把这一症状作为中风的主证之一。《内经》已有关于“中风”的论述,《金匮要略》之后,中风病名遂相沿成习。汉唐以降,千余年中不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