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振影  郑历明 《河北医药》2008,30(3):309-31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PE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层厚3~5mm,扫描时间20~30s,造影剂速率2.5~3.0ml/s。结果22例患者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14例,肺段梗死4例,胸腔积液2例,马赛克征2例。结论螺旋CT诊断肺栓塞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非心源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非心源性胸痛中的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这2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胸痛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分析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结果 30例中诊断为肺栓塞者22例,主动脉夹层者8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满足临床对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可作为诊断此类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3.
续秋艳  刘淼  武侠 《首都医药》2013,(16):20-2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胸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8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64排螺旋CT各种先进的后处理功能进行重建。结果 88例患者64排螺旋CT扫描均显示肋骨骨折,其中合并胸腰椎椎体及附件骨折20例,肩胛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3例,肺挫裂伤28例,气胸、液气胸18例,心包积液1例,胸腔积液48例,脾挫裂伤1例。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能够对胸部外伤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为临床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弥补X线胸片在诊断中的不足,避免了误诊、漏诊及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颖  张双红  激扬 《安徽医药》2007,11(2):157-158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16 16层螺旋CT机对12例肺栓塞病人行造影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再处理.结果 共分析12例病人738支肺动脉,其中193支肺动脉分支显示栓塞,占26.2%.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30支,偏心型充盈缺损102支,附壁血栓16支,完全闭塞15支;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1例,肺梗死3例,胸腔积液4例,肺动脉高压2例.结论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可以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多层螺旋CT扫描与X线平片检查周围型肺癌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挑取同所医院的周围型肺癌患者80例,对全部病患进行多层螺旋CT和X线平片检查,分析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图像。结果 80例患者中44例患者左肺病灶,36例患者右肺病灶,图像中主要的特征点包括肿块、空洞、胸腔积液等;在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X线平片对周围型肺癌做诊断时,螺旋CT扫描得到的图像特征点显示更加清楚。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和X线平片都可以运用在周围肺癌的检查中,多层螺旋CT扫描确诊率更高,且多层螺旋CT的特征显示率及分辨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胸腔叶间包裹性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胸腔叶间包裹性积液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影像特点,每例均进行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结果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及与叶间裂的关系。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组能多方位显示病灶,使病灶定位准确,利于叶间包裹性积液的确诊。  相似文献   

7.
庞业勤 《北方药学》2011,8(5):73-7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早期胃肠道穿孔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确诊的早期胃肠道穿孔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层螺旋CT扫描和腹部X线检查,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以及患者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增厚、腹腔及腹膜后腔积液在两种方法中的显示情况。结果:X线检查准确率为64.3%,螺旋CT检查准确率为89.3%,螺旋CT扫描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二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6,P〈0.01);患者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增厚、腹腔及腹膜后积液的显示情况在螺旋CT扫描检查中更清晰和明确,二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在诊断早期胃肠道穿孔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及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病情预后情况,其扫描层次清晰、分辨率高、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东 《中国医药指南》2013,(21):261-26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16层螺旋CT机。对5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病灶较小者加作薄层扫描。结果①CT诊断率:42例乳腺癌CT诊断正确54例,诊断率为96%,误诊2例。②CT表现:乳腺肿块,显示肿块者41例,实性肿块36例,囊性肿块5例。肿块分叶有毛刺征者25例,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者31例;4例未显示肿块者表现为乳腺实质结构紊乱,乳管扩张;显示乳腺钙化者15例;皮肤增厚及收缩10例;腋窝或(和)内乳淋巴结肿大11例。结论 CT检查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海依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93-194,196
目的探讨各种辅助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诊断与分析。方法对本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经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实验室手段(如B超、X线胸片、组织学培养、胸部CT等)确诊的恶性胸腔积液8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胸腔积液者的胸腔积液中CEA、CA125、CA153、CA199四项肿瘤标志物平均水平均高于0.01;胸腔积液CEA/血CEA比率均大于1.0;纤支镜确诊率为66.7%;胸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确诊率为76.4%;胸膜活检确诊率为84.7%;淋巴结活检确诊率为100.0%。结论对胸腔积液CEA/血CEA比率、B超、X线胸片、胸部CT等提示恶性胸腔积液者,应作纤支镜、胸膜活检、胸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对伴淋巴结肿大者行淋巴结活检确诊;对某些不明原因难治型恶性胸腔积液,进行酶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也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其应用价值,探求提高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率及定性诊断准确率的方法。方法收集整理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肺内孤立性结节46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组病例多层螺旋CT影像。结果全部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4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率100%,结节最大直径约3.7cm,最小者直径约为0.7cm,平均2.6cm;CT诊断良性者7例,恶性者39例,与病理学检查对照总误诊例数4例(8.7%);多层螺旋CT扫描恶性者主要征象是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良性者主要征象为脂肪、钙化;增强检查22例,恶性者强化多较明显,CT值较平扫增加20HU以上,良性者多强化不明显,增强前后对比,CT值升高多在20HU以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提高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在显示结节形态、密度等方面,尤其是病变细微结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其并发症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1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CT、临床资料。结果 6例轻度,5例中度,4例重度。肺透亮度减低、肺密度增高、肺内磨玻璃影、支气管充气征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有特征性的CT表现;并发气胸、胸腔积液、肺炎时分别表现为胸腔新月形积气、胸腔新月形积液、肺内斑片状影。如并发气胸、胸腔积液、肺炎时,患儿死亡率将提高。结论螺旋CT扫描可反映病变的范围及程度,同时及时发现相关并发症,对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胆固醇性肺炎患者的CT表现从而探讨采用CT诊断胆固醇性肺炎的可能性。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该时期来我院就诊的并经病理证实的胆固醇性肺炎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8例,女7例,年龄都在10~73岁,平均年龄在54.5岁,所有的病例都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其中采用平扫的患者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有23例,后分析这些患者的CT征象其中包括分析其病变数目、大小以及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后的强化程度等从而探讨出才用CT诊断的可能性。结果 CT图上显示结节肿块型的16例,斑片型5例,混合型4例。结节肿块类型的患者比较多的可见分叶,周围有毛刺或晕征中心可见低密度,增强后得到全瘤或环状的不均匀强化。而斑片型则可见边缘清晰或磨砂玻璃样大小不一的片状影,其中有1例患者双肺有较多的片状影并可见中度均匀的强化,而混合型患者则有囊肿结节、空洞病灶旁可见实变或磨砂玻璃影,软组织肿块或片状病灶内则可见支气管充气、充液征象。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16例患者术后被证实为炎性反应性病变,4例患者胸腔出现少量积液,3例患者的病灶内可见少量圆点状或不规则钙化灶。结论患者CT图像出现病灶内支气管气像、充液征或周围大范围有磨砂玻璃样渗出或双肺多发斑片状的病灶时可诊断该患者为胆固醇炎症,肿块或者混合型大病灶内的中心区有超过半径的规则类圆形或多房的低密度灶并周围有环靶征强化的CT征象时对诊断胆固醇性肺炎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石棉污染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大姚县医院2010年7月~2012年3月21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CT表现,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胸膜增厚,其中弥漫性增厚16例,结节状增厚4例;单纯胸腔积液1例,后经胸膜穿刺后胸膜弥漫性增厚。大量胸腔积液7例,中等1例,少量7例,无胸腔积液6例。其中,单侧胸腔积液13例,双侧胸腔积液2例。CT表现为胸膜增厚≥1.1cm,大部分〉2.0cm,最大厚度为6.8cm,呈结节状、条片状或巨块状软组织肿块,经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结论石棉污染区恶性胸膜间皮瘤典型CT表现为胸膜增厚、肿块、胸腔积液,并伴有胸膜斑、冰冻纵隔、胸壁侵犯。  相似文献   

14.
周长青 《安徽医药》2014,(8):1501-1502
目的探讨CT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资料。结果 5例患者首次CT检查4例表现为肺内斑点状、斑片状、线条状密度增高影,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胸部未见明显异常。5例首次CT复查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同时吸收1例,仅肺部病变吸收1例;1例首次CT检查胸部未见明显异常者出现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2例肺部病变范围增大;1例胸腔积液增多。4例第2次复查2例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增多。3例第3次复查胸部病变基本吸收。结论 CT对百草枯中毒后胸部损害的评估、治疗和判断疗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部后遗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34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急性期后2个月胸部X线平片或肺部CT表现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儿为遗留肺部后遗症患儿,对照组为无后遗症的患儿,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热程、症状、体征、肺部病变部位、病变类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抗生素、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肺不张30例、支气管扩张3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热程>10d、胸腔积液、病变部位位于右上肺、X线显示有大片阴影、患儿存在肺外并发症者发生肺部后遗症的危险性较高,其中胸腔积液是患儿出现肺部后遗症较强的危险因素(OR =7.684,P<0.01).结论 患儿热程>10 d、胸腔积液、病变部位位于右上肺、X线显示有大片阴影、患儿存在肺外并发症者发生肺部后遗症的危险性较高,临床治疗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体位CT胸膜腔造影(MP-CTP)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普通CT胸膜腔造影(CTP)的基础上,加用胸水扩容造影、病灶局部薄层及多体位CT扫描的方法,对于57例非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结果与普通CTP相对比。结果:54例渗出性胸水中,普通CTP所示的胸膜病变MP-CTP均能显示,且后者检出更多病灶,尤其位于非低垂部位的结节影、胸膜不规则增厚和胸膜粘连等病灶。31例恶性渗出性胸水中,MP-CTP检出胸膜结节、胸膜不规则增厚和胸膜粘连者分别为20例、15例和8例;以上病灶在23例良性渗出性胸水中检出者分别为5例、4例和14例。结论:MP-CTP检查可提高胸膜病变的检出率,并可以初步鉴别良性及恶性渗出性胸水。  相似文献   

17.
唐晓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06-10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多层螺旋CT造影结果,然后通过正确率来探讨螺旋CT诊断AD的价值。方法:50例AD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方法来显示AD及穿透溃疡,根据Stanford分类法分型。结果:对50例AD患者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分为A型27例,B型23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主动脉夹层典型征象;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型或环形增厚,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增强扫描假腔无强化;内膜钙化向内移位14例;穿透性溃疡征6例;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30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及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9.
苏凯  张和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24+126-124,126
目的观察CT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CT表现。方法收集2007年12月~2011年12月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的差异,探讨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共79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共21例,并发假性囊肿5例、脓肿3例,合并胸腔积液12例、蜂窝组织炎9例,按Bahhazar标准分级:A级共2例,B级28例,C级49例,D级10例,E级11例。结论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不仅能提供正确的诊断,还能为有无并发症、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应将CT检查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手术明确诊断4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水肿型40例,坏死型5例,外伤型2例;胰腺体积呈弥漫性增大15例,局限性增大25例,体积无增大7例;假性囊肿2例。CT表现为肾前筋膜不同程度增厚,体积局部或弥漫增大.部分水肿型及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部分患者合并胸腔及腹腔积液。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特别增强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