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5例IE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外科治疗经验。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到10年,出院患者死亡3例,生存患者中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4例。结论 IE经外科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本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本组出现死亡、肾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以及术后感染各1例;随访调查期间未出现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25例,Ⅱ级11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把握手术时机、遵照手术原则以及完善的术后处理,可有效提升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正心内赘生物清除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3.45%,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侯鑫磊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241-242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行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死亡3例,其余4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12~36个月,无复发,心功能恢复至I级35例,Ⅱ级9例。结论只要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及有效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手术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2.86%)。术后随访6个月至5.5年均无心内膜炎复发,33例心功能Ⅰ~Ⅱ级,1例心功能Ⅲ级。结论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护理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0例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进行一般监护,严密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心律、心率,实行积极抗感染治疗、全身支持治疗等措施。结果:本组术后70例患者痊愈,心功能恢复较好。早期死亡6例,晚期死亡4例,主要并发症为急性左心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心脏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结论:精心护理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术后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224-225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共计21例。结果本组外科手术治疗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经积极有效地临床治疗后,共治愈18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的确诊和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效果的关键,早期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是降低总体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均接受手术治疗。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术前均经抗菌治疗2周以上。血培养阳性2例,均为链球菌。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6例,脾脓肿1例。手术中清除所有病灶,同期瓣膜置换6例,心内畸形矫治1例。结果 术后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脑出血1例及瓣周漏1例,其他患者随访至今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外科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手术原则是清除感染病灶,矫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5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1例,三尖瓣成形1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17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随访24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108个月,无1例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施行外科治疗和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60例老年心脏生物瓣膜置换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998年1月,2005年6月。我们共进行生物瓣膜置换术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3~76岁,平均67.6岁。术后随访1个月-7年,平均3.4年。结果本组术中无死亡;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无抗凝意外、瓣膜损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年龄大于60岁患者选用生物瓣更显安全:生物瓣置换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以预防为主;二尖瓣置换的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应注意两瓣膜的匹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类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右冠窦瘤和无冠窦瘤破裂分别为48例和6例。其中50例破入右心室,4例破入右心房。合并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分别为11例和15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54例手术,术后5d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死亡1例。随访53例,平均随访时间4.5年,心功能Ⅰ级16例,Ⅱ级17例,Ⅲ级3例。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矫治合并畸形,可获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 18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 ,行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结果 :全组中除 1例术后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外 ,余均顺利康复。结论 :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并应强调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3.
冀元元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74+176-174,176
目的探讨关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45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显效34例(75.6%),有效6例(13.3%),无效5例(11.1%),总有效率为88.9%。治疗无效的5例患者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6.7%,其中,2例死于严重感染,1例死于严重肺栓塞。结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应根据功能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1例18岁女性患者,因发热50余天入院。患者自幼发现动脉导管未闭,未行手术治疗。入院前50余天出现发热,就诊于多家医院,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次血培养中3次提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次为万古霉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先后接受头孢曲松、青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我院后,心脏超声发现肺动脉外侧壁导管开口附近赘生物,进一步明确心内膜炎诊断,给予大剂量头孢唑啉治疗,感染症状逐步消退,后接受手术治疗,纠正先心病和清除赘生物,术后康复良好。抗感染治疗持续至术后6周停药,随访未发现感染复发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指导.方法研究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9例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方式及转归,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1例,双瓣置换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修补合并三尖瓣成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成型术后再手术1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以上病例除2例未手术外,余者均予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死亡3例.6例手术成功,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治疗效果差,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尽早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南药学》2019,(4):603-606
目的通过评价1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抗凝与抗感染药物治疗,探讨临床药师参与MDRAB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药学服务模式及作用。方法通过1例MDRAB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案例,结合相关文献及报道,从瓣膜置换术前、术中及术后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抗感染药物的选择、疗程及用法用量、药学监护等方面切入,协助医师制订和完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结果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第1日开始口服华法林2.5 mg,维持INR值在1.8~2.3;临床药师根据病原菌结果协助医师制订阿米卡星800 mg ivgtt qd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2∶1)3 g ivgtt q6 h抗感染方案,经过6周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在整个治疗过程,利用药学知识提供药学服务,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换瓣术后感染白念珠菌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眼内炎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例。患者为24岁男性,因“间断发热2月余,伴下肢疼痛2周”入院。入院诊断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下肢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药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查阅国内外文献,给予两性霉素B联合米卡芬净抗感染治疗并提供全程的药学监护,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合理、准确地使用抗菌药物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关键。本文报道了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过程。患者外院治疗效果不佳、未明确感染病原体,在我院治疗过程中肌酸酐清除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治疗期间,临床药师加入诊疗团队、参与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原学结果、肾功能情况及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加以分析,患者经过多次用药调整后,病情较前明显好转,感染指标及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一般情况好,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本文通过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用药点评,旨在探讨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及转归。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胸心外科病房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患儿24例,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感染灶,纠治先心病及瓣膜病变对其治疗方法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痊愈21例,死亡3例。其中4例<6个月婴幼儿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反复迁延不愈,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在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条件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正心脏畸形,痊愈出院。其他20例患儿经积极抗感染及控制心力衰竭治疗后,心内膜炎得到控制,心力衰竭缓解而择期手术,其中17例痊愈,3例因并发低心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先心病并发IE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超声心电图在诊断上有重要作用;常规血培养有假阴性结果;对先心病合并发心内膜炎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0.
报告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穿孔的患者,经紧急主动脉瓣替换治疗成功。术后随访1年4个月及两月,病人恢复良好。由于超声检查的发展,使得本病有可能早期确定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而早期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保护心肌,加强术后监测是本文两例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