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地区无偿献血者5项传染标志物感染情况,为安全输血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RPR、赖氏法试剂等对2004~2007年的所有献血者进行筛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 250例无偿献血者5项指标阳性3 723例,阳性率为4.1%。结论:血站应采取措施加强血源管理和利用,进一步保障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无偿献血者5项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加强实验室检测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1361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5项传染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抗-H IV、抗-梅毒的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HBsAg和抗-HCV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ALT不合格比例最高占1.65%,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占1.04%。结论为了保证血液质量,防止通过输血传播疾病。应加强对献血者的询问,排除高危人群,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对血液检测应使用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的试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方法本次研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00例输血前患者作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其中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抗体(抗-TP),对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对检定价值进行确定。结果在100例患者中,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0例(1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患者1例(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例(2%);梅毒螺旋体阳性率1例(1%),总阳性患者14例,阳性率为14%。结论输血前患者做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能对患者血液情况加快了解,并减少传染疾病的传播,也能降低因输血引发的纠纷事件,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潘月霞  肖瑛  张巧云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2):1146-1146
目的探讨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避免和防止不合格的血液进入临床。方法对银川地区2004-2006年待检血液5项传染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梅毒抗体由2004年的0.65%下降到2006年的0.45%;无偿献血者5项传染标志物的平均阳性率以ALT不合格占的比例最高达56.34%,依次为梅毒为20.97%,HBsAg( )为10.40%,抗-H IV1 2( )为6.92%和抗-HCV( )为6.63%。结论该地区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逐年下降;HBsAg和抗-HCV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万培芳 《甘肃医药》2012,(3):196-197
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无偿献血人群5项传染病指标的分布情况,对本市采供血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方法: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试验均采用ELISA法、AL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83664人份进行血液检测,不合格人数2663人份,不合格率3.18%,其中HBsAg不合格人数325人份,不合格率0.39%,抗-HCV不合格人数655人份,不合格率0.78%,抗-HIV不合格人数4人份,不合格率0.01%,抗-TP不合格人数414人份,不合格率0.49%,ALT不合格人数1265人份,不合格率1.51%。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加强献血前的咨询和调查,血液检测试剂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来加强血液安全,预防和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提高采集血液的合格率,建立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扩大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尽量从低危人群中采集相对安全的血液,从而有效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桂林市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病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桂林市2006~2010年273 929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的ALT、HBsAg、抗-HCV、抗-HIVS及SY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HBsAg、抗-HCV、抗-HIVS及SYP总阳性率增高,由2.60%升高至3.37%。其中ALT异常率从0.31%上升为2.22%,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HBsAg阳性率从1.6%下降至0.43%;抗-HCV、抗-HIV及SYP的阳性率尽管变化不大,但维持在一定的阳性率范围,是血液报废的原因之一。结论 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是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该中心无偿献血传染标志物筛查不合格结果,为科学合理制订血液筛查策略,评估血液筛查试剂的检测效率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该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无偿献血传染标志物筛查不合格结果及检测试剂分布。结果该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共检测标本120756例,筛查出不合格标本共2854例,其中 ELISA 阳性/病毒核酸检测阳性(ELISA +/NAT +)标本768例,ELISA +/NAT -标本1748例,ELISA -/NAT +标本338例(111例 NAT 鉴别结果为 HBV);抗-TP 、HBsAg 、抗-HIV 、抗-HCV 不合格标本分别为895、1012、276和444例,ELISA 双试剂不合格率依次为78.6%、77.3%、30.8%、26.1%。 NAT 检测不合格以 HBV 检出为主,仅 HBsAg 有 ELISA 单试剂阳性献血者,NAT 联检阳性且鉴别结果为HBV 的。结论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下,合理选择一遍 ELISA 加一遍 NAT 的检测策略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张丽  净红利 《当代医学》2010,16(33):152-153
临床输血作为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其血液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为了全面了解宝鸡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我们对2006~2009年137743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分析,为加强经输血传播病原体的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4项检验指标结果,寻求确保血液安全的对策。方法对六安2007~2009年市区与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比较,市区与采血点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CV、抗-HIV、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梅毒阳性率远高于发达城市和周边城市,值得考虑献血前的筛查。结论为确保血液安全,减少血液资源浪费,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选择较好的试验方法和试剂,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外,还应认真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工作,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吸引更多健康的人参加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不断壮大献血队伍。逐步建立一支固定献血者队伍,实现真正的无偿自愿献血,才能更好地保护用血者、献血者和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练新飞  黄永梅  杨宁丽 《吉林医学》2012,33(20):4332-4334
目的:分析增城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结构与血液检测结果情况,为招募低危固定献血人群,提高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增城地区2008年1月~2010年6月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献血人群其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评价不同献血人群与血液检测阳性率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年龄组其血液检测总阳性率及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阳性率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其阳性率增加,18~30岁组阳性率最低;②男性阳性率比女性高;③不同职业阳性率不同,其中农民血液检测阳性率最高;④大专以上文化献血者阳性检测率明显低于其他献血者,小学文化献血者阳性率最高。结论:18~30岁献血者、学生和军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是增城地区招募固定献血者的主要对象,为加强献血者招募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血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江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人群分布调查,建立一支广覆盖的献血人群。方法:利用χ2检验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无偿献血人群进行分析。结果:31323名献血人员中男性15725名,女性15667名。血型分布:A型31.84%、B型23.68%、O型36.60%、AB型7.88%。献血一次有20735人,占66.20%,献血2-8次分别占19.52%、8.50%、4.20%、1.17%、0.24%、0.12%、0.06%。无偿献血人群的年龄20-40岁占68.4%,年龄差异显著(p<0.01)。献血人数与职业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p<0.01)。结论:要做好献血知识的宣传工作,才有可能扩大农民及城镇居民加入到无偿献血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人员首次献血前后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电话回访测试记录方式,对106名首次献血者和106名多次献血者进行SCL-90有意义清单的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被调查人员首次献血后的心理状态可分为3种:①健康状态;②不良状态;③心理障碍;不良心理表现为怕痛,担心献血后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结论:要加强对无偿献血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无偿献血服务和技术操作要切实做到自然、热情、周到、可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健康献血人群弓形虫感染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检测2014年8月河北省血液中心检查合格的健康献血人群共832份血清样本中的弓形虫IgG抗体。结果在832份健康献血人群血清中检出弓形虫IgG抗体35例,阳性率为4.21%。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以及文化程度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献血人群有一定的弓形虫感染率,应加强献血者弓形虫感染监测,以提高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4.
邓文英  李漆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270-3271
目的了解内江市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分析血液不合格原因。方法对2007年—2011年我站接受的无偿献血者血液丙氨酸转氨酶(ar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中无偿献血者人数以最高达11%的速度上升,AIT、抗-HCV和抗-HIV三项指标的阳性率基本保持平稳状态,HBsAg呈先降后升,抗-TP有升有降,但是无明显规律。5年无偿献血者共88010例次,总不合格率为5.96%,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首要原因。占3.88%。结论内江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总不合格率整体保持稳定,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需要加强献血宣传并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岍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杨桂芳 《医学综述》2008,14(6):958-959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的原因。方法对2003~2004年扬州市区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扬州市区共采血23258例,报废血液804例,占3.46%。街头动员献血15519例,血液报废421例,报废率2.71%;街头自愿献血7739例,血液报废383例,报废率4.9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7、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阳性399例,报废率1.72%;脂肪血152例,报废率0.65%;过期血89例,报废率0.38%;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73例,占0.31%。结论需加强献血前宣传教育、强化血液管理以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155-157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为临床进一步提高血液检测合格率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中心血站于2015年1月~2019年5月接收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计105 365人次(份),分析献血者的血液质量情况,并统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献血者的血液检查质量情况。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查不合格率达1.14%。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查结果不合格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查不合格率虽然偏低,但是依然需要高度重视无偿献血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这就需要临床加强无偿献血前宣传教育、普及无偿献血知识,提高广大市民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认可与支持,并严格按照《献血法》所提出的要求,检测输血学传播疾病,进一步提高血液检测合格率,使更多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机采血板献血反应、建立应对机制。方法:对164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低钙反应13例,低血容量反应4例,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1例,其它不适如寒冷感3例,饥饿感1例,穿刺部位疼痛2例。结论:应完善和健全采血反应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8.
无偿献血是指健康适龄公民自愿无任何报酬地献出少量的血液 ,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 ,使血容量下降 ,大脑广泛供血不足引起的综合征 ,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 ,为减少献血反应 ,促进无偿献血开展。笔者自 1997年 - 2 0 0 0年观察了 2 35 6 0名献血员中 2 2 4人献血反应情况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  2 2 4人次献血反应为 1997年 - 2 0 0 0年的 2 35 6 0名献血者中 ,按照采血操作规程每人采血量为 2 0 0 ml。1.2 方法 观察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及献血后是否出现晕厥、惊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和分析常年定期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跟踪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常年定期献血者800例和同期体检的与其人口学特征相近的未参与献血或非常年定期献血者500例,定义为固定献血组(n=800)和非固定献血组(n=500)。另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来院咨询的300例意向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150)和对照组(n=150),研究组根据本次跟踪随访结果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对照组健康宣教不公布本次跟踪随访结果。跟踪随访固定献血组和非固定献血组人群2年内血栓性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和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献血情况差异。结果固定献血组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发生率10.88%显著低于非固定献血组19.60%(P0.05)。研究组总献血率69.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P0.05)。研究组献血量300 ml、400 ml、2次以上累计400 ml的人群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献血量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年定期性献血可降低献血人群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其可显著提高意向献血人群献血率和献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