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比阴式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与直接B超引导下清宫术对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进行子宫瘢痕妊娠(CSP)治疗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入院时间排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8例,对照组给予阴式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直接B超引导下清宫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快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式术中出血量略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B超下清宫术对于CSP具有比较良好的疗效,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治疗时间,安全性强,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修复体表中小面积瘢痕的效果及并发症防治和转归。方法:选择全身各部位瘢痕畸形病例78例,采用皮肤扩张方法,共置入扩张器109只,对瘢痕旁部位供区皮肤进行扩张,以修复瘢痕创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瘢痕旁供区皮肤进行有效扩张后,大部分病例瘢痕得到成功修复;19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对症处理,13例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皮肤扩张术是修复瘢痕的有效治疗方法;并发症经对症处理仍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次切除术治疗面积较大瘢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姚建 《中国厂矿医学》1999,12(6):445-446
本文所谓“面积较大的瘢痕”是指瘢痕切除缝合过程中不能够一次切除直接缝合的或者一次性缝合张力过大的瘢痕。对于此类瘢痕的手术治疗,以往多采取皮片移植、邻位皮瓣、组织扩张器等方法,但以上方法存在手术范围大、手术过程复杂及费用较高等问题。分次切除法可使损伤小,并取得较好疗效。一、手术方法第一次切除瘢痕在瘢痕区沿皮纹或瘢痕的长轴做一梭形或星形切口,横过关节或皮纹时,切口应作成顺皮纹的锯齿形成“S”型,忌做长而直的切口,最好顺皮纹或皱折方向作弧形、波浪形切口。切口尽量不超越或少超越瘢痕范围。切口线先用美蓝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耳郭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首先锐性切除耳郭瘢痕疙瘩,瘢痕较软者,尽量保留蒂部表皮,然后对于不同部位、不同形状的瘢痕疙瘩,采取拉拢缝合、滑行或旋转皮瓣、游离植皮修复,部分患者局部注射曲安奈德20~40 mg,5例术后1~3 d内放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9年,痊愈29例(82.9%),其中1例耳垂向后移位,并形成切迹,但瘢痕疙瘩未复发,仍计入痊愈病例。好转3例(8.6%),无效3例(8.6%)。结论不同部位、形状的耳郭瘢痕疙瘩,在切除瘢痕疙瘩后,可以采取直接拉拢缝合、旋转皮瓣或植皮的方法修复皮肤缺损。局部可注射曲安奈德,整齐对合切口,术后抗感染,及时放疗可以有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卫东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6):133-136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ox A)早期切口内注射联合减张法对面部小面积瘢痕手术切口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采用数字表法将300例面部小面积瘢痕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00例。正常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面部局部瘢痕术,术后清洗切口,不做特殊处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面部局部瘢痕术,术后清洗切口,并从术后至术后3个月行减张治疗,予3M免缝胶布;观察组以同样方法行面部局部瘢痕手术,局部注射Botox A,并从术后即可至术后3个月行减张治疗,予3M免缝胶布。治疗3个月、随访1年时,对患者瘢痕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随访1年,比较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3个月时,观察组VSS (vancouver scar scale)、OSAS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SAS (patient scar assessment scale)分别为5.2±1.4分、14.7±2.4分、15.4±3.6分,均低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治疗1年后,3组的VSS、OSAS、PSAS均降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82%明显高于对照组63%和正常组5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85%和正常组79%(P<0.05)。结论 Botox A早期切口内注射联合减张法可有效促进面部小面积瘢痕手术切口恢复效果,提高治愈率,满足患者对面部美观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皮肤软组织究竟能扩张多大面积?扩张的面积在术前是否可以较为精确地测算?自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广泛应用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们关心和感兴趣的。现将作者在8例头皮扩张患者中,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预测术前扩张面积的体会报告如下。1测量与计算方法皮肤软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不同种类的手术缝线应用于大鼠皮肤缝合,比较大鼠皮肤瘢痕组织镜下炎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形成数量,观察比较哪种缝线对皮肤切口达到最佳愈合、瘢痕形成最小.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10只,分别应用3种不同缝线及皮内连续缝合方法缝合大鼠腹部皮肤.根据缝线的种类将切口编为3组.术后3周,病理学观察缝合处皮肤炎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浸润程度.结果 人工可吸收线组、PROLENE线组与普通丝线组相比,术后切口及周围皮下组织炎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减少(P<0.01);人工可吸收线组较PROLENE线组及普通丝线组术后切口及周围皮下组织成纤维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使用人工可吸收线及PROLENE线可以减轻术后切口的炎症反应;使用人工可吸收线,术后切口成纤维细胞数量少,瘢痕体积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下直接扩张美容术在体表中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4年至今采用瘢痕下直接扩张美容术治疗的12例的患者临床资料。计算瘢痕面积及所需扩张的容量,选择合适大小及形状的扩张器,一期手术将扩张器直接置入瘢痕区域下面,扩张满意后24周取出扩张器、切除瘢痕、处理周围纤维囊、延长周围扩张软组织并充分止血后直接缝合。结果12例患者共治疗15处瘢痕,置入扩张器15个。修复面积最大8 cm×6 cm,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瘢痕下直接扩张美容术对体表中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鉴别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杰  岑瑛 《四川医学》2004,25(11):1255-1257
瘢痕过度生长存在两种情况,即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这两种病理性瘢痕在形态、病理学改变及生物学行为上存在差异,且治疗方法迥然不同。临床上,典型的瘢痕疙瘩(keloid)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的不同点在于瘢痕疙瘩超过皮损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无自限性,单纯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必须辅以电子线照射等综合治疗,有良性真皮肿瘤之称。但是,对于非典型的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鉴别诊断仍存在困难,目前尚无一种可用于鉴别两者的金标准,从而给病理性瘢痕的诊断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二者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早孕人工流产采用不同方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瘢痕子宫早孕患者,要求人工流产的480例健康孕妇,孕龄在6~10周,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分析。A组术前2 h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再行吸宫术;B组第1天口服米非司酮片,第3天口服米索前列醇片2 h后行可视吸宫术;C组直接吸宫术。结果宫颈条件的改善,可减轻手术操作的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宫颈松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结论瘢痕子宫早孕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米非司酮片+米索前列醇片联合可视吸宫术,对软化和松弛宫颈,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用色度分析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光电检测技术分析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色度值的变化。方法:连续追踪观察烧伤瘢痕病人32例,于烧伤创面愈合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分别测定瘢痕色度值,选同体正常皮肤对照,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瘢痕图像的色度进行校正和分析。结果: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3,6,9,12)个月的瘢痕色度值均数判别有显著性*(色调:P<0.01),饱和度,P<0.05)。且均高于正常皮肤色调,饱和度值(P<0.01),不同时期正常皮肤的色调值,饱和度值均数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的瘢痕色度值不同,可用瘢痕的色度值(色调和饱和度)作为评价瘢痕增生程度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彭友林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4):1062-1063
目的探讨颜面部瘢痕的治疗。方法对59例颜面部瘢痕进行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果59例颜面部瘢痕治疗后随访6个月 ̄12个月,除1例瘢痕疙瘩复发外,其余外观及功能理想。结论不同颜面部瘢痕应采用不同方法,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高危因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剖宫产手术史且合并瘢痕处妊娠的患者34例纳入瘢痕妊娠组,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但未合并瘢痕处妊娠的产妇34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指征、人工流产次数、手术医院级别等。结果两组的产程延长例次、胎儿宫内窘迫例次、产科合并症例次、剖宫产次数及反复宫腔操作例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接受最近一次剖宫产手术的医院级别、人工流产平均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程延长、胎儿窘迫、产科合并症、反复宫腔操作、剖宫产2次以上均是影响瘢痕处妊娠的高危因素。结论产程延长、胎儿窘迫、产科合并症、剖宫产次数、反复宫腔操作均是影响瘢痕处妊娠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彭友林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062-1063
目的探讨颜面部瘢痕的治疗。方法对59例颜面部瘢痕进行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果59例颜面部瘢痕治疗后随访6个月~12个月,除1例瘢痕疙瘩复发外,其余外观及功能理想。结论不同颜面部瘢痕应采用不同方法,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5.
庄新所  有传刚  周洪伟 《浙江医学》2015,37(23):1895-1898,1902
目的 建立兔耳创面模型,研究纳米氧化锌(Nano-ZnO)对创面瘢痕增生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8 只新西兰大白兔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约 1.0cm 的创面,实验组在创面喷洒 Nano-ZnO,对照组创面喷洒 0.9%氯化钠溶液,每隔 1d 喷洒 1 次。术后 15d 当创面全部愈合后,继续在两组兔耳创面的愈合瘢痕组织上喷洒 Nano-ZnO 及 0.9%氯化钠溶液。术后 22、39 及 54d 搜集创面的瘢痕组织,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厚度,同时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以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组织沉 积情况。 结果 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的瘢痕增生明显轻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瘢痕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胶原纤 维束走向更接近于正常皮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时间推移实验组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逐渐增强;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 则逐渐增强,对照组则呈减弱趋势;后期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对照组。术后 22、54d 时各组之间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比较均有 统计学差异(均 P<0.05)。 结论 Nano-ZnO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表达,促进Ⅲ型胶原表达的 作用,从而能够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软化、吸收。  相似文献   

16.
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晓升  钟晓春 《浙江医学》2005,27(9):665-666
目的了解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培养来自人体瘢痕的成纤维细胞,在加入粉防己碱后,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使用粉防己碱后,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胞质突起变少,核变小,核仁不明显,细胞器变少且小.结论粉防己碱可影响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从而可能降低其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手术后瘢痕痛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药物、神经阻滞、针刀松解、手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结果经综合治疗观察6个月,治愈率为95.0%(38/40例);好转率5.0%(2/40例)。结论手术后瘢痕痛采用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确切、安全、简单易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烧伤瘢痕修复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68例烧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34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瘢痕护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瘢痕修复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显著缓解患者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林忠 《微创医学》2007,2(4):275-276
目的总结应用腹腔镜对疤痕子宫全切除术的方法及难点。方法对腹腔镜行疤痕子宫切除术的3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麻醉方式、手术入路、疤痕粘连的分离及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处的处理、切除标本的取出方法等。结果全部病例均经腹腔镜成功地进行全子宫切除术,手术路径与非疤痕子宫的切除手术基本相同;切除的子宫经阴道取出,并于腹腔镜下缝合阴道断端及膀胱腹膜反折。手术时间平均为(143±35)min,出血量平均为(110±90)mL(20~200mL)。术后住院时间4~8d,平均为(6±2)d。其中1例发生膀胱损伤。结论腹腔镜对疤痕子宫行子宫全切除术的难点是子宫疤痕粘连的分离,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处的处理要紧贴子宫壁行钝锐结合进行分离才能避免膀胱、输尿管的损伤。该术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周海燕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46-14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防治烧伤瘢痕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烧伤护理常规实施护理,干预组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措施对瘢痕形成的影响和烧伤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烧伤后1个月创面瘢痕痊愈、轻度瘢痕、中度瘢痕、重度瘢痕形成对照组例数(0、10、90、0例)与干预组例数(0、9、91、0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8、0.10、0.00,均P〉0.05);烧伤后6个月时瘢痕痊愈、轻度瘢痕、中度瘢痕、重度瘢痕形成对照组例数(0、28、50、22例)与干预组例数(20、60、20、0例)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63、9.56、13.40、8.21,均P〈0.0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良、一般、差对照组例数(20、44、11、25例)与干预组例数(68、26、5、1例)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56、8.67、4.15、10.59,均P〈0.01)。结论康复护理干预是防治烧伤后瘢痕形成、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有效保证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