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2.
冯诗瑶  王新  王诗源 《新中医》2019,51(8):64-67
简版:[摘要]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3.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及心悸病名,但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及感受邪气是其病因病机。至汉代,张机(字仲景)提出心悸病名,并于《伤寒论》中记载数十条关于心悸病证的条文。张机从病因病机、诊断鉴别及遣方用药等方面论治心悸,对心悸的认识较为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斟酌《伤寒论》原文,不难发现张机立论心悸不过三者,或虚或饮或为误治。其因于“虚”者,立足于心之生理特点,“心主血”且“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悸或由发汗不当、损伤阳气,或为心脾不足、气血亏虚,阳气与阴血的匮乏必然使得心无所主则见悸动不安;因于“饮”者,或为脾肾阳虚、水饮上犯,或为少阳受邪、三焦气化不利,邪气内舍于心,扰动心神,故使心悸而发;另有因于“误治”,或吐或下,易至津液耗伤,徒伤正气,而使邪气内陷,心神不守,悸动不安。据其病机的不同,张机组建桂枝甘草汤、真武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宁心止悸方药,探其遣方用药规律亦有迹可循,一者桂枝甘草汤为温阳止悸基本架构;二者善用茯苓利水止悸。其组方不外乎从虚实两端立论,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方药所用极简,对后世心悸的治疗极具阐发意义。故文章...  相似文献   

4.
艾相乾  张仕玉 《光明中医》2011,26(2):356-357
附子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中,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宜炙之,附子汤主之。"(宋本304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条)。此二证是因少阴阳气素虚,或感受寒邪之后,伤害阳气,以致形成阳气虚衰,寒湿内盛之征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胡燕灵 《河南中医》2010,30(8):733-733
小建中汤非治阴阳两虚。小建中汤证之病机为阳气偏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素以养生保健著称,可见中医学自古以来高度重视阳气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人体阳气盛衰变化规律及阳气在人体养生中有极大的重要性,阳气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气的固密潜藏是养生的关键,故而固护阳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邱新萍 《北京中医》2010,(9):678-679
痹证是由于正虚邪滞,阳气失于宣达,不通则痛所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的病证,其本质是阴证。因此人体气机的畅通和阳气的温煦功能对于痹证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诸多的治痹方剂中非常重视阳气在体内的通达的作用。包括两层含义:一要通阳,使表里内外痹阻之阳气得以宣通,畅行无碍;一要达阳,使内外虚弱之阳气得以振奋,充沛盈满。阳气通达则经脉通利,邪气易除;阳气通达则正气充足,机体抵御风寒湿邪的作用强,能更好地濡养四肢关节,从而达到治愈痹证的目的。《金匮要略》"通达阳气"的治法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着痹证的临床。  相似文献   

9.
钱伯文教授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肿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建中汤原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由桂枝、大枣、芍药、生姜、饴糖,甘草组成.本方所治虚劳诸证.皆因中虚所致阴阳两虚.故其治疗当以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为关键。方中重用甘温之饴糖为君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技温阳气.芍药益阴血,二者调和阴阳,并为臣药;  相似文献   

10.
背寒,《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言“背寒冷”,主要指病人背部自觉寒冷,提示机体出现病变。基于对张仲景原著的分析,可从外感内伤两方面分析背寒之证治。外感背寒,以阳气为纲分论,治从阳郁阳虚:阳郁为太阳背寒,可治以麻黄汤、桂枝汤化裁;阳虚背寒分为静态阳虚和动态阳虚,静态阳虚即少阴背寒,当治以附子汤类,动态阳虚为阳明背寒,宜治以白虎加人参汤;阳郁、阳虚若同时出现,可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内伤背寒,当以病理因素为纲分论,治从水分血分:水分背寒,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剂;血分背寒,以急救回阳汤为代表方剂。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3.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5.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6.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六版《医古文》教材课文《东垣老人传》云 :“其明效大验 ,具载别书。”课文的注释云 :“别书 ,指《元史·李杲传》。”对此 ,我表示怀疑。  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1718页 :作者砚弥坚 ,原名贤 ,元德安庆人。生于公元 12 12年 ,卒于公元 12 89年 ,享年 78岁。其卒年距离元朝覆灭的洪武元年 (136 8)还有 80年。中国历史上 ,各朝代史书一般都是后一朝代人编修的 ,本朝不修史。《元史》就是在明代编著的。明洪武元年 ,即 136 8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 ,由宋濂等人领衔开局编写。《元史》记事起于 12 0 6年蒙古孛尔只斤·铁…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庚辰年的气候特点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干燥少雨,凡阴虚,血虚体质者应注意保养津液。  相似文献   

19.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20.
紫菀,女菀,白菀,山紫菀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兵  万德光 《中药材》1995,18(12):635-636
经考证:本草所载紫菀,与今所用紫菀Aster tataricus L.f.基本一致。女菀即今所用菀苑Turczaninowia fastigiata(Fisch)DC.,曾作紫菀的代用品。白菀有两种观点:《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以为是“紫菀之色白者也”;《新修本草》等以为即是女菀。山紫菀在古本草上未见其名,但《图经本草》对紫菀的描述及《证类本草》上“解州紫苑”图的地上部分,与今所用橐吾属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