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进行干预的方法、途径和内容。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小学3~5年级小学生的饮食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进行测查,发现小学生在上述各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小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小学生进行了1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进行了复测。结果 干预组小学生饮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干预实验方法可行,内容适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儿童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进行干预的方法、途径和内容。方法: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小学3-5年级儿童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状况进行测查,发现儿童在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被试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儿童进行了1个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复制。结果:干预组儿童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次干预实验方法可行,内容适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健康水平及干预实验研究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为期1 a的实验干预,干预后进行复测.结果 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MHT各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其他因子检出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减轻或改善其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吉安市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534名农村小学生进行测查,为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测查了332名城市小学生。结果: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小学生中受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人数达38.9%;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在总焦虑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农村小学生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小学生;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性别差异(P〈0.05);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有年级差异(P〈0.05)。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成长环境影响较大,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要针对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的方法、途径和效果。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小学3~5年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进行测查,发现小学生在上述因素中存在一定问题。在基线测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将被测学生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对干预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干预实验;干预后进行了复测。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47.54±10.07、17.87±3.66和60.30±9.08提高到68.19±12.92、20.92±4.31和67.74±10.44,各项得分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提纲”内容适宜、可行性较强。实施过程中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同时注重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习惯培养的密切结合,使干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郝若平  李敏秋 《中国学校卫生》1997,18(5):337-338,340
采用(UP修订量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测查,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高。父母教养方式、关心子女学习程度和家庭气氛等外在环境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有密切关系。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方面的选择,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中、小学生中有轻生念头的占总人数的2.53%。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转变、认识和态度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所学校为实验干预组,另1所为对照组。对实验干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行为问题知识系列讲座和健康干预1年;采用Rutter行为问题量表和自行设计行为问题知识调查表测评。结果: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无显性,但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对行为问题的认识态度和知晓率及处理行为问题的方式差异有显性。结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是长期系统的工作;健康干预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行为问题的正确认识,使孩子有能力改进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学校-个人”综合干预模式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109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学生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49名、对照组60名)。对干预组学生进行“家庭-学校-个人”模式的心理健康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 6个月3个时间点均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前,2组学生MHT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HAMD得分、HAMA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 6个月,干预组学生MHT总分和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3个维度得分及HAMD、HAMA得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家庭-学校-个人”模式综合干预措施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农村参合与自费患者重大手术前的心理状况,探讨各种相关影响因素为实施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提供依据。对象: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准备手术的农村患者,选取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尽量相匹配的研究对象,愿意合作标准化心理测查。方法:选择准备重大手术的200位农村合作医疗患者与200位农村自费患者,分别于术前一天进行SCL-90(心理健康Ⅰ临床症状自评量表)测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自费农村患者在总分及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组症状群中因子分明显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重大手术前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自费农村患者。  相似文献   

10.
“3.3.3“研究体系对儿童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3.3.3”研究体系对儿童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作用的分析。方法应用“3.3.3”研究体系对普通小学一年级104名学生进行一学年的学习能力干预试验。主要评估方法包括:家长问卷、智力测查、学习学习能力测查等。结果(1)干预一学年后,干预组儿童智能商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34.6%的儿童提高了一个智力等级,尤其是在瑞文测验的C、D、E组上,干组与对照组均值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IQ:1  相似文献   

11.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转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为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榆林市52所学校173名转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92名)和对照组(81名).干预组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社会情感的培训,每周1节,共32周;对照组不参加.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进行心理焦虑的评价.结果 干预前2组转学学生的MHT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个学期后,干预组学生的MHT得分为(35.46± 14.01)分,低于对照组的(40.17± 12.97)分(t=2.29,P<0.05);干预2个学期后,2组学生的MHT得分差值进一步扩大(t=2.59,P<0.05).随着干预后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转学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持续降低.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缓解了转学初中生的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黎 《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14-215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干预,另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组,比较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分上的差异。结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干预班和对照班在MHT3项内容量表上评分差异有显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后男生在对人焦虑量表上评分变化明显,而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量表上变化明显。结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学习成绩不良初中生心理卫生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学习成绩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太原市某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358名为研究对象,以学习成绩不良学生为目标人群,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实验.用自拟心理健康问卷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对家庭和父母的感受、对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得分和心理健康问卷总分接近中等组和/或优生组,且该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问卷得分及心理健康问卷总得分干预前后变化不显著,而2个对照组干预后得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干预后学习成绩提高显著.结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4.
A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n primary school Cretan children. Baseline measures were obtained from 962 pupils (509 boys and 453 girls) registered in first grade in 1992. Th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was directed at both the children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parents, and has a projected duration of 6 year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3 years of intervention and while pupils were in fourth grade, measures were obtained for evaluation purposes on a random subsample of 393 pupils of the original cohort. Statistically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as opposed to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 for both children's and parents' health knowledge, and children's standing broad jump, sit-ups (SUP), sit-and-reach, handgrip and endurance run test (ERT). Furthermore, time spent on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ies out of schoo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or intervention group childre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ly smaller increases in the intervention as opposed to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 in suprailiac skinfold and body mass index.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both SUP and ERT related positively to parent's baseline physical activity score. Finally, the parental attitude of health-related hedonism related negatively to SUP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方便选取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6个班级的2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每个年级所选取的2个班级分别纳入实验组(145名)和对照组(135名)。实验组采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合家庭干预,对照组仅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学生干预前后的一般健康问卷(GHQ)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及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的GHQ-12总评分为(5.06±1.33)分,干预前为(15.62±3.84)分,干预后的GHQ-12总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t值分别为13.65,8.39,P值均 < 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CL-90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3.21~-6.71,P值均 < 0.05)。实验组干预后人际关系好、亲子关系好、课余爱好很多者占比分别为68.28%,66.21%,84.14%,均高于对照组(35.56%,40.74%,51.85%),没有知心朋友、有早恋、无课余爱好者占比分别为9.66%,9.66%,4.14%,均低于对照组(20.74%,24.44%,21.48%)(P值均 < 0.05)。  结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家庭干预可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卫生水平,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周泓  李能  朱晓云 《职业与健康》2013,(21):2844-2845
目的了解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对初中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作用。方法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MHT)量表共100个测验题目,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验,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数统计及分析,再以学校心理卫生教育干预形式,对初一年级879名学生进行1.5学年5次讲课和1次主题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经调查干预组初一学生在心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学习焦虑发生率为49.69%,同期对照组学习焦虑发生率为51.74%,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5学年的心理健康知识讲课干预后,干预组学习焦虑发生率与对照组学习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8.78%和62.44%,2组焦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初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7.
张燕  吕晓敏  杨楹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1):831-833
目的评价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在济南市历下区所属两所初级中学中共抽取初中一年级学生4949人进行调查,随机选取其中一所中学学生2633人作为干预组,另一所中学学生2316人作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两年的综合干预。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3%,对照组检出率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下降为10.2%,对照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后干预组父母养育方式亦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有助于减少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控烟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小学生学校控烟于预的模式并予以评价。方法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两所小学的所有四、五年级学生566人为研究对象。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控烟干预。评价采用自填调查问卷的方法,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半年分别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一年内的尝试吸烟率由7.8%下降到2.6%,被动吸烟率由53.6%下降到41.8%,有关烟草预防的认知、态度、技能也有所提高。但干预后半年干预组个别指标有所回落。结论学校综合性控烟干预是可行、有效的,但干预效果还需加以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