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平衡人体的阴阳燥湿,发挥方剂增效减毒作用,根据组方药物不同的燥润特性采取燥润相兼、燥以济润、润以济燥3种不同配伍方式,来治疗临床诸症,是方剂中阴阳燥湿观的体现,也是刘时觉教授阴阳燥湿论的进一步总结完善。  相似文献   

2.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但其也有一些不足,因此应在八纲基础上增设新的纲,拓展纲的广度和深度。而燥湿具以下特点:(1)阴阳具燥湿之性;(2)燥湿二气为百病之纲领;(3)燥湿的辨证体系已经建立。因此可将八纲改为"八纲两纪":以燥湿充实八纲,即以表里虚实寒热燥湿为八纲,以阴阳为两纪。恢复八纲的双层次结构,将阴阳从与六变等同的位置提升为八纲的总纲和法纪。希望能使八纲名实相符,纲领作用更为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3.
罗×,女,39岁。1990年7月24日诊。一星期前患腹泻,在当地卫生院服西药治疗二天而腹泻止。近两日来感头痛身倦,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脘闷呕恶,头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2005年2月1日起,运用自拟健脾燥湿汤治疗腹泻型慢性直肠炎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董子亮 《北京中医药》2009,28(11):884-885
为了观察燥湿化滞法对慢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本文以最能反映湿邪多少的舌苔为指标,分析了近5年来就诊的慢性腹泻病例中的老年患者120例,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苔变化,发现燥湿化滞法对慢性腹泻患者的舌苔有显著影响,经过治疗随着症状的好转,舌苔也相应减少变薄或转为正常.  相似文献   

6.
董子亮 《北京中医》2009,(11):884-885
为了观察燥湿化滞法对慢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本文以最能反映湿邪多少的舌苔为指标,分析了近5年来就诊的慢性腹泻病例中的老年患者120例,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苔变化,发现燥湿化滞法对慢性腹泻患者的舌苔有显著影响,经过治疗随着症状的好转,舌苔也相应减少变薄或转为正常。  相似文献   

7.
介绍郑卫琴教授治疗胃癌的经验。郑老认为脾胃功能受损、阴阳燥湿胶结、气机升降失调、水谷纳运失常是胃癌发生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治疗上重视培本扶正,调补脾胃阴阳,只有脾胃阴阳调和,才能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得,从根本上治疗胃癌。  相似文献   

8.
【歌诀】 治盲之王苍术香, 明目和血疗夜盲。 祛风燥湿痹膝僵, 湿温呕恶脘腹胀。  相似文献   

9.
阴阳燥湿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阴阳各具潮湿、干燥之性,燥邪当属阳邪之列,进而言阴阳偏盛偏衰,可致燥湿之病,阳盛则热而生燥,阴盛则湿多兼寒,阳虚则湿,甚则寒,阴虚则燥,甚则热。其治阳盛则清热为先,润燥即在其中,阴虚则润燥为先,其甚则滋阴盛火并行;阴盛则祛寒兼燥湿,阳虚则视其在脾在肾,在脾宜温燥,在肾宜温润。药性的刚柔燥润,与四气五味结合,对药物性能、功效的认识就更全面了。阴阳燥湿论宜与阴阳寒热论相结合,以构成中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0-261
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和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肝失疏泄导致胃肠病,出现纳呆、嗳气、腹胀、脘腹痛、腹泻等各种胃肠道症状。临床治疗肝失疏泄导致胃肠病要特别重视疏导肝气郁滞,使肝脏气机条达是治疗的关键;同时通过健脾养肝阴而助肝用,使肝脏阴阳平衡,肝脏气机自然畅达。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治疗胃肠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茱萸,始载于《本经》,辛、苦、热,有小毒,其功能以散寒燥湿、行气止痛、疏肝下气、温中止泻著称。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吴茱萸含挥发油,有芳香健胃、镇吐作用;吴茱萸挥发油可排除消化道内气体,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又茱萸内酯、吴茱萸碱有镇痛作用;吴茱萸还具有抗溃疡、抗炎症性功能腹泻、抗缺氧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中焦虚寒、寒湿内阻及肝气横逆的胃痛、腹痛、呕吐、吞酸、泄泻等病证。1消化性溃疡 凡消化性溃疡证见胃痛日久,伴脘胀、喜按、泛酸、食少、舌淡者,为脾胃虚寒之象。治当温中有补,用吴茱萸配党参、白术、干姜治之。 男…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噎膈(食道憩室)朱某,女,40岁,干部。患者平素胸脘闷痛,屡治无效。于1982年8月2日以“胃脘痛”入院。初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月余,症状未减。仍胸脘闷痛,吞咽不利,进质硬食物有梗噎感,暖气纳呆,身倦乏力,口粘而苦,大便时溏。10月3日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中段内压性憩室。10月6日由笔者治疗。诊见:形体消瘦,精神抑郁,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裂纹,舌苔白腻,脉涩不利。辨证:忧思伤脾,蕴湿酿痰,痰气结阻,气血郁滞,瘀塞胸膈,发为是证。治法:调气行血,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丹参饮合平胃散增  相似文献   

13.
陈桂香 《中医药导报》2002,8(5):295-295
泄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 ,究其原因主要与湿有关 ,所谓“湿胜则濡泄” ,又《医学心悟·泄泻》云 :“湿多成五泻 ,泻之属湿也。”笔者在临床上以治湿为主采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温中化湿、健脾燥湿、淡渗利湿五法治疗甚效 ,现举例如下。1 芳香化湿法张× ,女 ,2 9岁 ,1998年 5月 2 8日就诊。因贪凉而致腹泻 2天 ,泄泻清稀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稍感恶寒发热 ,肢体疼痛 ,苔白稍腻 ,脉濡。证属外感寒湿脾失健运 ,治宜芳香化湿解表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 :藿香 10g 佩兰 10g 白术 10g 茯苓 10g 陈皮 6g 厚朴 10g …  相似文献   

14.
八纲,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其中又以阴阳为其总纲,故在中医学中又尝称为“二纲六要”。笔者认为,燥湿二者,亦能反映疾病的基本病性,故燥湿二要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上,同样具有执简驭繁、把握病变本质的重要意义。所以,如能将燥与湿补入“六要”之列,可以更加完善“八纲辨证”的理论体系,更加突出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试从以下两方面对“燥湿二要”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调肝健脾、燥湿止泻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以调肝健脾、燥湿止泻为主;对照组80例予思密达、金双岐治疗.两组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者分别予以纠正.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止泻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调肝健脾、燥湿止泻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病性分寒热,药性论四气,早已成为中医界定论,晚清石芾南却另辟蹊径,著《医原)独重肺,倡言燥湿为万病纲领,刚柔是药性体质,自成一家之言。《病分燥湿,药别刚柔——石芾南阴阳燥湿论评述》一文的作者认为:石氏的阴阳燥湿论有与阴阳寒热论相羽翼的重要地位。寒热、燥湿相结合,既可解释病因,归纳病证,又可统括病性,指导治疗,还可以概括药性,使医家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更为深入全面。读者诸君不妨对石氏之论也作一番品评,相信不虚此读。有效地控制血脂水平,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自周 《河南中医》2009,29(10):1022-1023
治疗寒热错杂腹泻,应调寒热,化湿浊,治宜温清并举,多选肉桂、炮姜与黄连、大黄合用,肉桂、炮姜鼓动阳气,黄连、大黄清化湿热、祛瘀生新 治疗虚实夹杂腹泻,应健脾止泻,取参苓白术散补脾利湿,大黄、蒲公英、当归、蚕砂清利,余邪得清,正气来复,久病自愈 治疗阴阳两虚腹泻,应补阴和阳,燥润相济,燥湿不伤阴,滋阴不碍脾,宜选用白芍、石斛、黄精、当归、阿胶、五味子、太子参、杜仲、菟丝子、巴戟天、鹿角霜、补骨脂、肉桂 治疗升降失调腹泻,宜补脾升清,化湿降浊,宜选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以补气升清 大黄、枳壳、大腹皮以清热降浊 当归、白术、陈皮、煨姜以温脾胃补气血。  相似文献   

18.
太阴病太阴属脾,脾主湿,“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肾炎以太阴病为多见。从来治水肿病,多以健脾燥湿为稳治。如确属太阴病用健脾燥湿之法有疗效,若不分经辨证,凡见水肿都用健脾燥湿之法,也不一定有效。太阴病为阴证,其表现为虚寒,脾主中焦,其病证以中焦症状为多。其腹部胀满以气胀为主,脘痞纳少,肢困乏力,大便溏薄,脉象濡缓。治太阴病自当以理中汤丸为主,但一般习用胃苓汤及实脾饮。  相似文献   

19.
临床辨证中发现,脾气亏虚,湿气偏盛是消渴病患者常见症状。传统将消渴病机归为阴虚燥热,燥湿往往同存且互为因果。本文立足于“燥湿并存、燥湿相济”,从2型糖尿病主要特征脾湿出发,以口渴多饮为主症的上消,肺脏燥热、脾湿痰盛,其病机可从脾湿肺燥论;以多食易饥为主症的中消,膏粱浓味积中日久,湿聚而成热,酿成湿热蕴结,其病机可从脾湿胃燥论;以尿频量多为主症的下消,下焦虚热,上泛为肾消,其病机可从脾湿肾燥论。由于燥湿并存,根据三消病位、病邪偏重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治法与药物。上消治疗应在清热润肺的同时,也要注重滋肺脾胃之阴,可选用玉竹、北沙参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清金滋水。中消治疗应注重清胃热、化脾湿,可选用黄连、茯苓清热燥湿,健运脾气。下消治疗应注重滋阴固肾、培补脾气,可选用山茱萸、黄芪脾肾阴阳同调,恢复人体整体的燥与湿、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20.
妇人以血为本,脾为生血之源,故健脾在妇科临床上甚为重要。但脾有气血阴阳之分。脾阴虚患者,妄用健脾燥湿之剂,不仅不能奏效,反有伤阴之弊。笔者运用滋补脾阴法治疗以下妇科疾患,疗效颇为满意。一、白带案夏××,女,25岁,未婚。初诊于1983年1月20日。患者带下量多二载。曾用健脾燥湿止带方数十剂,初服小效,久则无功,反添口唇燥裂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