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中医教育界习惯地将其简称为"非医攻博")的新型教育模式于2002年开始试行,目前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本文通过对"非医攻博"的设置背景、特点以及已经毕业的2届"非医攻博"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医药特色文化、中医药健康保健、中医药特色旅游、医院数字化建设、中药开发产业链的规范等角度,探讨中医院校"非医攻博"研究生的就业发展模式,为中医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医攻博"专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快我国中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方法:围绕"非医攻博"专业研究生就业意向展开问卷调查,围绕聘用标准和制度、对"非医攻博"专业及研究生的认知等内客与用人单位进行访谈.结果:用人单位对"非医攻博"专业及研究生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生就业选择不够理性;理工科本科专业背景、年龄小的研究生其就业前景更为乐观.结论:为推动"非医攻博"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必须建立与"非医攻博"培养模式配套的相关体制,必须完善培养方案、形成联合培养机制,并积极引导使学生确立专业思想.  相似文献   

3.
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是我国现行中医教育模式和学位授予制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做好该项工作,必须深刻理会非医攻博培养模式的实质,科学进行课程设置,不断探索科学规范的培养机制,完善非医攻博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针对非医攻博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思考,不懈探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统计分析了我校"非医攻博"专业2002-2008七级共122人的生源结构、后期专业分化和就业情况三个重要环节,结合实施情况就非医攻博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为今后该模式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发展至今形成了多学制、多学位并存的格局,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为例,共有八年一贯制、本科毕业生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和三年制普通博士研究生4种类型。梳理并总结了中国口腔医学学制、学位的过去与现在,对博士教育的不同培养模式及培养成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口腔医学的博士学位培养方案,提出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完善教育反馈机制、深化医教协同改革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口腔医学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1999年-2007年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研究生就业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失衡"现象.研究生管理部门必需就这一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从转变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和模式、积极发挥导师作用、完善毕业后再教育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医学教育》2005,(1):12-12
邓铁涛教授,广东省开平县人,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学教育家。1916年农历10月11日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7年毕业。在长达67年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医教育发展有影响的思想。邓铁涛教授自1950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导主任,广州中医学院教师、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基础理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医学竞争的需要,提高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科研水平,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探索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医学教育状况的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国际化背景下构建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师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有利弊,现代中医教育应该融合两者之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在当今院校教育成为中医教育主渠道的情况下,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入师承模式,强化中医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提高中医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只有提升好中医药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经验医学著称,没有广泛的临床经验及名师指点很难有所建树.其特色为师承教育,重在临床实践学习,而其优势又集中在门诊.通过开展教学门诊,在中医师承模式下,借鉴优秀教学门诊经验,在中医研究生规培期间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辅助,独立接诊"的门诊教学模式,提升中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增强自身学习中医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加深入体会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医药自信,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相似文献   

11.
循证医学被引入中国并传播推广已有20余年,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该文通过对循证中医药学内涵的分析, 简要梳理了循证中医药研究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 总结了目前循证中医药学发展面临着的“四多”“四少”现象。该文结合对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包括方法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的重新认识, 提出基于循证实践的中医临床相关研究实施建议, 以期促进中医药从“经验”到“证据”的转化, 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 助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介绍了体现该理念的"有意义学习经历"的概念和创设"有意义学习经历"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并从有意义学习经历的角度举例分析了2008年中医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同时,从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经历、重视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中医院校课程实现"有意义学习经历"的教学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介绍了体现该理念的"有意义学习经历"的概念和创设"有意义学习经历"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并从有意义学习经历的角度举例分析了2008年中医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同时,从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经历、重视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中医院校课程实现"有意义学习经历"的教学设计的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some concepts and key elements concern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can fully demonstrate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student oriented" and " promoting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through a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perspective was analyzed. Then the paper gives some instructional designing suggestion which may merge meaningful learning experience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including clearing the teaching goal, creat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emphasizing on learning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4.
"创新医药学"是要在中、西医学和其他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共同发展中,融合中、西医学的优势,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模式和新医学体系.为发展"创新医药学",在迄今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创新医药学"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如何实现思路、模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提出了构想,预测了"创新医药学"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医学精微主要有具体的物质、医疗技术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精确微观的观念三种涵义,认为中医的精微理论主要表达了采用精确微观的观念去着重研究具体的微观物质,其中具体物质才是医学研究的最核心内容。深入发掘精微理论的内涵可以进一步正确认识中医的宏观与微观,把中医学目前研究方向从虚无的气扩展到具体的微观物质,对于中医肿瘤微创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医理论自身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医药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对中医药专业继承发展及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由于社区中医全科服务能力不足,基于已有经验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是中医全科医生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新模式在中医全科医生人群中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4—7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138人为研究对象。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并统一通过微信APP填写。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组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  结果  (1) 该城区中医全科医师工作年限以5年以下、6~10年为主(41.0%、35.1%),学历以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为主(45.5%、48.5%),职称以初级、中级为主(35.8%、54.5%);(2)“专科-全科”团队模式认可情况方面(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99.3%的中医全科医生表示需要专科医生支持,79.9%的人能够通过多渠道寻求专科医生的建议;71.6%的人对“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前景乐观。  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中医全科医生工作年限较短,但学历、职称均较高,其全科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或是一种提升途径,帮助其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外用因其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等原因,在国内外广受关注,尤其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药外用也存在部分关键性问题。笔者分析了中药外用制剂现状和中药外用的现代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指出中药外用理论有待完善、缺乏部分规范体系、临床数据分析总结和中药新型外用制剂临床应用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指导中药外用的理论系统和规范体系、丰富现有外用中药的功效、组织专业人员对临床数据进行挖掘与归纳分析、加强中药外用平台建设等建议,以期为中药外用剂型研发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