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咀嚼肌群作为口颌系统中重要的动力部分 ,其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颌面的生长发育[1 ] 。咀嚼肌功能的强弱 ,不仅可以改变颅颌骨骼周缘的血运及机械力学环境 ,使局部骨质发生改建 ,而且可以控制骨缝骨质沉积 ,影响整个面部的生长型[2 ,3] 。本研究拟通过对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的咬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边缘运动中肌电活动变化的研究 ,观察此类错畸形患者与正常组的咀嚼肌肌电活动差别 ,为错畸形矫治和病因研究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错组 :选择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初诊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  相似文献   

2.
咀嚼肌群作为口颌系统中重要的动力部分,其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颌面的生长发育[1].咀嚼肌功能的强弱,不仅可以改变颅颌骨骼周缘的血运及机械力学环境,使局部骨质发生改建,而且可以控制骨缝骨质沉积,影响整个面部的生长型[2,3].本研究拟通过对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边缘运动中肌电活动变化的研究,观察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与正常组的咀嚼肌肌电活动差别,为错(牙合)畸形矫治和病因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单侧下颌骨发育过度畸形咀嚼肌肌电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附丽肌的功能状况,探讨该类畸形与咀嚼肌肌电活性的关系。方法:以10例成年单侧下颌骨过度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肌电图仪测试双侧颞肌、咬肌、二腹肌在功能活动时的肌电变化,进行该类患者双侧咀嚼肌肌电活性比较;并以10例正常下颌骨双侧咀嚼肌肌电活性作为对照。结果:在单侧下颌骨发育过度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中,双侧咀嚼肌的肌电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其双侧肌电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查对比分析成人骨性反he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前后的主要口咀嚼肌肌电,揭示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20名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反he患者,利用肌电图仪测试治疗前后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在功能活动中肌电变化结果: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对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的功能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咬肌的功能影响最明显:结论: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he.咀嚼肌的异常肌张力多数得到纠正,但咀嚼肌的功能未能得到满意的恢复,咀嚼肌的功能恢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还需要较长的功能锻炼恢复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牙合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牙合组10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组8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组5人;2)用肌电图仪测量各组人群的测量不同牙合型的咀嚼肌肌电活动;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显著性>0.05,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相比,咬肌的电位值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吞咽时,①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间咬肌的电位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咬肌的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状态时各组人群两侧咀嚼肌肌电变化不同,存在相关性与差异性。结论:不同牙合型人群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推断错牙合畸形可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运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 ;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小 ;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 ;下颌后退时 ,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结论 :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肌电有其特征性 ,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 ,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 ,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以探讨矫形治疗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功能矫形治疗,颞肌后份肌电活动由亢进逐渐降低,嚼肌浅、深层、颞肌前份肌电活动由弱增强。表明功能性矫治器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下颌姿势位的改变,刺激了前伸肌群,抑制了后收肌群,使异常的肌肉功能型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分类错牙合,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以探讨矫形治疗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功能矫治器作用机理之可能是通过下颌姿势位的改变,刺激了前伸肌群,抑制了后收肌群,使异常的肌肉功能型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10.
错畸形是口腔常见病之一。本研究以 10~ 16岁的恒牙错畸形患者 4 9人 ,经过功能分析分为功能性 类、功能性 类和非功能性错三组 ,前二者为肌源性错 ,后者为非肌源性错。分别测试颞肌与嚼肌在正中位、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结果表明 ,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在正中位和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无论肌源性或非肌源性错颞肌肌电幅值均高于嚼肌肌电幅值。  相似文献   

11.
侧合紧咬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M_2型肌电仪分别测试10名男性青年学员在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右侧最大紧咬和左侧最大紧咬时咬肌(MM)和颞肌前束(TA)的肌电值。结果发现,ICP最大紧咬时,双侧同名肌的肌电值无显著差别;例最大紧咬时,工作侧TA的肌电值大于非工作侧,工作侧MM的肌电值小于非工作侧;咀嚼习惯、尖牙、组牙及非工作侧能干扰对该结果无明显影响。这对于认识咀嚼肌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口周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牙合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全口义齿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的一年定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秀芬  郝莉萍 《口腔医学》1990,10(4):169-171
<正> 全口义齿患者的(牙合)力和咀嚼效率均明显低于有牙者。(牙合)力反应了咀嚼肌的功能。全口义齿患者(牙合)力或咀嚼肌功能的降低与组织化学所见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分布相一致,它归结于萎缩。这可能是由于牙颌系统功能改变所致。修复全口义齿后,由于咀嚼功能逐步恢复和提高,咀嚼肌功能亦逐渐得以提高。本课题对15例无牙患者戴用全口义齿后,采用微机-EMG处理系统,对患者两侧的颞肌前束和嚼肌进行1年的定期肌电检测,并经微机处理,作出肌电的定量报告,以分析戴全口义齿者,不同时期颞肌和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刘郁  张茂先 《北京口腔医学》1997,5(3):96-97,125
错He畸形是口腔常见病之一。本研究以10-16岁的恒牙He错He形患者49人,经过功能分析为功能性Ⅱ类、功能性Ⅲ类和非功能性错He三组,前二者为肌源性错He,后者为非肌源性错He。分别测试颞肌与嚼肌正中He位、开闭口位的肌电电位。结果表明,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e在正中He位和开闭口位的肌电民位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无论肌源性或非原性错He颞肌肌电幅值均高于嚼肌电幅值。  相似文献   

16.
周晶  李卫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1):17-19,26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与正常He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儿童及20名正常He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He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He;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He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He;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He。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查对比分析成人骨性反牙合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前后的主要咀嚼肌肌电 ,揭示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2 0名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 ,利用肌电图仪测试治疗前后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在功能活动中肌电变化。结果 :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对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的功能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咬肌的功能影响最明显。结论 :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 ,咀嚼肌的异常肌张力多数得到纠正 ,但咀嚼肌的功能未能得到满意的恢复 ,咀嚼肌的功能恢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还需要较长的功能锻炼恢复期  相似文献   

18.
错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与正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 10— 16岁 73位安氏 类、 类错患者上进行 ,以肌电图为指标 ,对错与正常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错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 ;正中颌位错者的颞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 ,而嚼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做开闭口运动时 ,错与正常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 ;错与正常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19.
谢燕  刘郁 《北京口腔医学》1997,5(1):15-17,28
错He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10-16岁73位安工I类、Ⅱ类错He患者上进行,以民图为指标,对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错He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He,正中颌位错He者的颞肌肌者电幅值与正常He有显著性差异,而嚼肌肌电幅值民正常He无明显差异;做开闭口运动时,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错He与正常He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并以正常人为对照,探讨GAgP患者咀嚼肌肌电表现及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测量并记录正常组和牙周炎组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及胸锁乳突肌(SCM)在下颌不同位置时肌电值。利用配套软件进行肌电值分析,获得连续肌电值的平均值,计算肌电值不对称指数。比较两组咀嚼肌肌电值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在最大紧咬时,TA和MM肌电值不对称指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下颌姿势位时,牙周炎组的TA、MM、DA和SCM的肌电值均大于正常组;在牙尖交错位( ICP)最大紧咬时,牙周炎组TA、MM肌电值均小于正常组(P<0.001);在下颌姿势位时,牙周炎TA、MM、DA和SCM均有微小肌电活动,其中TA>MM>DA;最大紧咬时TA>MM;前伸运动时DA>MM>TA;后退位时 DA>MM,TA>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最大紧咬时,牙周炎组较正常组左右侧TA和MM肌电值不对称指数高,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AgP患者因牙周组织受损而降低了咀嚼功能,存在咀嚼活动不平衡及肌肉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