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惟一能根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随着移植技术的日臻完善,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年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只需冒较小的近期风险,便可获得治愈疾病的远期疗效。
目的:回顾性分析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选择2002-02/2007-12在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住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中位年龄35岁;慢性期30例,加速期5例,急变期5例。供者均为HLA6/6位点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
方法:根据移植方式进行分组:异基因骨髓移植组3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8例,联合组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或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全身照射2 Gy。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为环孢素A+霉酚酸酯。随访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8个月。
主要观察指标:造血功能恢复,移植相关并发症,复发及治疗转归,长期生存情况。
结果:40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40例患者中,12例(30%)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Ⅰ度5例(13%),Ⅱ度6例(15%),Ⅲ度1例(诱发)(3%)。可评估的存活100 d以上的39例患者中,15例(39%)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联合组比较,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 < 0.05)。40例患者中,11例发生Ⅱ度~Ⅲ度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无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和肝静脉闭塞病发生。长期无病生存率80%,其中慢性期30例长期无病生存率为87%,5例急变期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为20%。加速期5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达到2次慢性期后进行移植,至今全部无病生存。死亡8例,其中2例死于复发,5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自杀1例。
结论: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慢性期移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海口市人民医院2003-11/2008-11收治的14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具体预处理方案为阿糖胞苷2.0~3.0 g/(m2•d),×2 d,24 h持续静滴;马利兰4 mg/(kg•d) ×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0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 ×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106/kg。结果14例患者完全植入,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11~25 d白细胞> 1.0×109 L-1,移植后11~51 d血小板>20×109 L-1。3例出现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出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出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所有患者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提示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
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
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 > 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 > 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 (P > 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 > 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2007-01/2008-04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9例,6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供者中6例为HLA 完全相合的同胞,2例为HLA 9/10相合的无关供者,1例为半相合供者;预处理采用经典的BU/CY方案或GIAC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方案或环孢菌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 0. 5×109 L-1、血小板> 20×109 L-1 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1,15 d;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1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随访3~16个月无病生存率为77.8%。死亡2例。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白血病 相似文献
5.
摘要: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够治愈急性白血病的最佳方法,随着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同胞供体减少,从中华骨髓库中检索配型全相合造血干细胞供者概率较低,耗时长,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如能成功开展将是解决供者来源困难的主要手段,但其面临植入困难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且重这两大风险。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及在经典的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的基础上,加用霉酚酸脂、白细胞介素11、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的供体造血干细胞输注给受体联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成功的进行了2例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且无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相似文献
6.
背景:bcr-abl融合基因不仅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水平的变化也是判断病情或疗效的惟一指标,尤其是bcr-abl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评估和预后判断可能更为重要。
目的: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变化情况。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2001-04/2007-01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确诊1年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2例,中位年龄31.5岁,患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所有同胞供者均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联合FLU预处理方案,供受者血型不相合者于移植前7 d、1 d行血浆置换以降低血型抗体滴度。患者经深静脉输入同胞供者平均单个核细胞数为5.48×108/kg,平均CD34+细胞数为10.45×106/kg。由于移植和随访时间不同,每例患者收集标本3~14份,共130份外周血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例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130份外周血标本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水平。
结果:移植后6个月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降低,移植后1、3、6个月bcr-abl阴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3.33%、53.33%和84.62%,bcr-abl高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8.33%、33.33%和15.38%,低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33%、13.33%和0。移植6个月后,多数患者连续多次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其中持续阴性者9例(69.23%),低水平波动者1例(7.69%),低水平持续阳性者1例(7.69%),复发2例(15.38%);复发的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连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均未降低至0,且3次检测结果中2次属于高水平阳性。
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下降,但不同患者bcr-abl变化情况各异,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可明确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前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通过免疫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消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但移植物抗宿主病,尤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中最棘手的问题,是移植后致残及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药物大多抑制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同时付出了移植效能降低、感染机会增加的代价。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寻找使T细胞处于激活状态,保持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但同时又抑制特异性同种抗原。一些对经典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新发现,移植方式的改良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应用等,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提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在被广泛的用在由于年龄或合并症而不适应行传统HCT的患者身上,采用非清髓性预处理策略,移植后形成供受体造血细胞混合嵌合状态,淋巴细胞供受体双向免疫耐受,即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通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移植后形成供受体细胞嵌合状态,发挥移植物抗肿瘤效应,来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HCT中文?相比有较低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术后GVHD中文?发生减少,且扩大了适应症范围,并且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改进、移植后相关疾病发生的防治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虽然有许多治疗策略被提出,并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成功,但其在人体方面的应用仍需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减低预处理剂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白血病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低预处理剂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剂量强度弱于清髓性移植且又强于真正的非清髓移植,期望在降低毒副反应的同时能够减少复发。评价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①对象:选取2003-03/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3例白血病患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供者同胞HLA全相合10例,同胞或亲缘供者不全相合12例,非血缘1例。供受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23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方案,马利兰4 mg/(kg?d),2~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其中19例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30 mg/(m2?d),3~5 d;10例患者同时加用阿糖胞苷(1.0~2.0)g/(m2?d),1~3 d。供受者HLA位点不合时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3.0~5.0)mg/(kg?d),3~5 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4~5 d后连续采集2次,23例白血病患者输入CD34+细胞中位数为4.02×106/kg。采用骁悉+环孢素+短程甲氨喋呤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③实验评估:采用STR-PCR方法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证据。
结果:①造血功能重建检测: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功能重建,无一例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经预处理后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为(0.01~0.30)×109 L-1,血小板最低值为(5~20)×109 L-1;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1 d,血小板恢复到30×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2 d。术后30 d经STR-PCR检测22例患者为完全供者型,骨髓象均完全缓解,剩余1例复发患者未行STR-PCR检测。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23例患者中,9例(39.1%)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82.6%)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随访截止至2007-06-30,共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1.7%,复发时间为移植后1~24个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后3例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移植前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其复发率为10%。
结论: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其术后复发率并未高于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预处理相关死亡率低。②疾病类型的选择、移植时的疾病状态、适当的预处理强度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高危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展了移植的应用范围。
目的:观察“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对19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ATG”预处理方案,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外周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应用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①短期疗效:中性粒细胞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2(8~20) d;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3(10~31) d;移植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5.8±8.4)%。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63.1±11.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54.54±15.0)%。③远期疗效:2年无病生存率为(28.2±15.5)%,2年总体生存率为(46.9±16.5)%。结果提示,高危白血病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血缘供者及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非血缘供者,而又急需进行挽救性移植时,“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黎坚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43):8133-8136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的应用特点及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 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髋关节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80/2010时限内与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有关的文献。纳入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及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章。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3篇。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以及止痛泵的应用和心理因素等相关。深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集中在股静脉、腓肠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丛;好发时间则集中在髋关节置换后1~7 d。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主要通过其机械效应及生物化学效应预防血栓形成。 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髋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物理疗法,但对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需结合药物行预防治疗,以获得较确切的治疗效果。关键词:髋关节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着植入困难、造血重建慢、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迟、致死性感染发生率高等诸多难题,如克服这些问题可使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在单倍体移植时采用阿糖胞苷、马利兰、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甲基环已亚硝脲联合作为预处理方案,用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6例恶性血液病。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完全植入,白细胞> 1.0×109 L-1中位时间为15.8 (+12 d~+20 d),Ⅲ~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16.7%,中位随访时间34.7(13~63)个月,无复发,至今仍存活。结果提示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时,用阿糖胞苷、马利兰、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甲基环已亚硝脲联合作为预处理方案,用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将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技术应用于临床,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可行方法。
目的:探讨自体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可行性。
方法:入选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21例,其中运动神经元病15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例。取4 mL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自体分选干细胞液经腰穿注射到患者蛛网膜下腔,每次注射的细胞数1.0×107。于干细胞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分。
结果与结论:1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前后的脊髓侧索硬化功能分级量表和自我评估问卷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按ICARS评分,4例病情等级下降,治疗总有效率为77%。21例中4例有轻度低颅压性头痛(腰穿后),14例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2 h出现短暂发热,其余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果初步表明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体外收集,血细胞分离机的性能、工作状况将直接关系到采集物的特性和数量,从而直接影响受者的造血重建。目的:比较Fenwal CS-3000 Plus与Amic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及受者移植效果。方法:共入选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51例,Fenwal CS-3000 Plus组27例,平均年龄(34.2±10.6)岁;Amicus组24例,平均年龄(35.4±12.1)岁。比较两组采集物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采集效率、红细胞与血小板采集量及造血重建时间。结果与结论:两组采集物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采集效率、红细胞采集量及造血重建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Fenwal CS-3000Plus组血小板采集量明显高于Amicus组(P < 0.01)。结果显示Fenwal CS-3000 Plus与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分离外周血干/祖细胞方面和移植效果没有差异;血小板较低被采集者使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能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
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
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
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单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106/kg。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
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 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近年来,随着对骨髓单个核细胞成果及血管新生作用认识的深入,骨髓移植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上已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果。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自身对照观察,于2004-10/2008-03在龙岩市第一医院血液风湿科完成。
对象:选择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按ARCO和Ficat股骨头坏死放射线分期标准分期:Ⅰ期2例,Ⅱ期11例,Ⅲ期8例。
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 皮下注射,2次/d,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连续4 d,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配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股骨头经髓心减压或隧道减压后注入自体干细胞混悬液。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定期随访,参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评价法对疼痛、行走距离、关节功能、X射线评价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标准:优 > 90分,良75~90分,可60~74分,差 < 60分。
结果:2例患者术后随访不足6个月未进行X射线或CT复查被剔除,其余19例患者全部完成6~41个月随访,总优良率为84.2%。Ⅰ,Ⅱ期优良率为100%,Ⅲ期优良率为62.5%,Ⅰ,Ⅱ期优良率明显大于Ⅲ期(χ2=4.92,P < 0.05)。
结论:应用动员后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11/2008-10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11例,病程6~18年,经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及(或)支架置入治疗,血管搭桥效果均不佳。本组患者均有足部和(或)下肢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7例,足部皮肤色泽异常7例,足部溃疡6例,坏疽4例,合并感染2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自健康分娩孕妇的脐带血,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提供。患者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后,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多点注射到病变下肢,细胞数(1~6)×1011 L-1,每点0.3~0.5 mL,各点间距约3 cm×3 cm,肌肉组织丰富的部位可分层注射。移植后1~4周,9例足部疼痛缓解或减轻,10例冷感明显改善;移植后4~16周,4例溃疡面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愈合,2例足部坏疽创面缩小并基本愈合,且下肢得以保留,1例患肢截肢,但降低了截肢平面;移植后12~24周,6例间歇性跛行有明显改善,3例患肢的踝肱指数有所增加,3例血管造影示有不同程度的侧支血管形成。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简单,创伤小,能有效地增加患者下肢血流,促进溃疡愈合,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3岁,发现腰部肿物2个月,行肿物切除病理提示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免疫母细胞,血象大致正常,骨髓可见2%肉瘤细胞,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Ⅳ期。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等方案化疗4个月后,于1998-04行激活骨髓加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并联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治疗。预处理方案为MACC方案(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环己亚硝脲),移植+10 d,中性粒细胞> 0.5×109 L-1,移植+16 d,血小板> 50×109 L-1。移植+6 d出现发热,血培养为大肠埃希秆菌,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随访至今已10年10个月,仍无病生存,工作及生活正常。 相似文献
19.
A. Peikert W.J. Becker E.A. Ashford C. Dahlof H. Hassani R.J. Salone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1999,6(1):43-49
This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 group dose-ranging study compared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four doses of sumatriptan nasal spray (2.5, 5, 10 and 20 mg) with a placebo, in the acute treatment of a single migraine attack. In total, 544 patients received the study medication as a single spray in one nostril, to treat a single migraine attack in the clinic. Efficacy assessments included the measurement of headache severity, clinical disability, and the presence/absence of associated symptoms. The incidence of headache recurrence was also assessed. The three highest doses of sumatriptan (5 mg 49%, 10 mg 46%, 20 mg 64%)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placebo (25%) at providing headache relief (moderate or severe headache improving to mild or none) 120 min after treatment (P = 0. 01). Also, the 20 mg dose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both the 10 and 5 mg doses at this time point (P < 0.05).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were headache-free 120 min after treatment, was also higher following 20 mg (42%) rather than following any other sumatriptan dose (14-24%, P < 0.005 20 vs 10 mg) or placebo (11%). Headach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ho had responded to initial treatment was reported by 30-41%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sumatriptan, compared with 33% of patients in the placebo group. Sumatriptan nasal spray was well tolerate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ith each dose of sumatriptan being similar to the placebo (20-27 and 23%, respectively). Apart from bad/bitter taste, the events we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reported following sumatriptan treatment by other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