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 58例ASD和129例VSD患者接受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胸壁小切口暴露心脏,于TEE监测下选择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点,指引动脉止血鞘通过缺口后释放封堵装置,待TEE多切面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及瓣膜并发症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58例ASD均封堵成功,术后即刻TEE见8例封堵器周围微量残余分流。129例VSD中,114例VSD封堵成功,其中19例术后即刻TEE检查见残余分流,2例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1例变更右心室壁穿刺点后导丝顺利进入缺口;15例转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结论 TEE可用于指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ASD和VSD,包括测量缺损大小和位置、选择封堵器型号、确定手术路径、引导封堵器释放和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2014年6~8月,采用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VSD 15例。全麻,放置食道超声探头,再次评估和筛选后,做左腋下直切口3~4 cm,第3肋间入胸,根据超声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置入封堵器关闭VSD,实时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是否累及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是否有心律失常等。结果 15例封堵均成功。1例首次安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更换大一号封堵器后封堵成功。1例首次安放对称封堵器后主动脉瓣反流,更换偏心型室缺封堵器后封堵成功。术后5~9天痊愈出院。均随访3个月,无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新增瓣膜反流、心包积液、心内感染、心律失常和溶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左腋下途径外科微创封堵高位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术后渗出少,瘢痕小,切口隐蔽,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创新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EE在监测探条辅助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VSD患者术前均接受TTE检查,以明确VSD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在TEE引导下选择荷包开口位置,实时监测封堵器放置并即刻评价手术疗效。术后1周内行TTE复查。结果 100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实心探条输送法55例,中空探条输送法33例,直接输送法12例。患者均于术后3~4天出院,随访1~12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EE在探条辅助经胸微创封堵VSD的术中引导和术后评价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使该术成为更简便可行、成功率更高的封堵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EE引导下经胸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50例接受TEE引导下经胸介入封堵治疗的CHD患者的资料,包括29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ASD合并VSD及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前均经TEE再次明确诊断并观察心脏缺损情况,术中超声实时监测并引导导丝、鞘管等到达指定位置及封堵伞放置,术后超声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瓣膜功能障碍评以价封堵效果,并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有无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结果 49例介入封堵成功,其中11例术后即刻TEE可见残余分流;术后1、3、6个月复查TEE,49例均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封堵术导致的瓣膜反流,复查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1例VSD介入封堵失败。结论 TEE用于引导经胸介入封堵治疗CHD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无辐射、无需对比剂,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EE在外科微创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经TTE及TEE筛选的22例继发孔型ASD患者行外科微创封堵术,在TEE完成治疗全程,包括引导、监测和评估,封堵器选择、术中鞘管输送、封堵器释放及术后即刻手术效果评价。结果采用外科微创封堵术成功治疗21例患者,术后即刻TEE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塑形良好,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TEE测量ASD最大径为(20.14±7.35)mm,与术中所用封堵器大小[(26.66±8.70)mm]相关性良好(r=0.949,P〈0.0001)。1例患者术中TEE显示不适于微创封堵,改行小切口外科修补术获得成功。封堵术后TTE随访3个月,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 TEE在继发孔型ASD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新型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效果。方法 11例膜周VSD患儿,年龄11月-12岁(中位年龄3.2岁),体重(15.8±6.4)kg,接受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根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类型,然后自胸骨下端3~5cm小切口入胸,TEE引导和实时监测下穿刺右心室前壁,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关闭VSD。TEE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主动脉瓣、房室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存分流。结果 11例患儿均1次封堵成功,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的时间为5—12min,无残余分流和主动脉瓣反流,心电监测无明显心律失常。术后3~5d出院,随访5个月以上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以及周围组织卡压。结论 应用新型输送系统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8例VS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8例;年龄2.6~13.0岁;体重10~35 kg。其中膜部VSD 30例,干下型VSD 6例,肌部VSD 2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身麻醉下经口插入食管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重新评估VSD是否符合封堵治疗,如符合,根据VSD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于手术开始后,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 结果 38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置入封堵器直径4~10 mm,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术后4~7 d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器位置正常、牢固,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随访31例,随访时间10~24个月,未出现新的瓣膜和主动脉瓣反流,无溶血和血栓形成,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 结论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安全、有效,无需体外循环、创伤小,无需X线辅助,住院时间短,使该手术成为更简便、可行、成功率更高的封堵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VSD)中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的应用价值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TTE确诊为VSD,并经筛查符合封堵的122例患者,122例VSD患儿实施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术前通过TTE多切面评估VSD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情况,选择VSD封堵器型号的-般标准为(缺损测量最大径2mm);术中通过MTEE再次复核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并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同时评判封堵效果;术后经TTE对封堵成功患儿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122例VSD患儿中116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5.1%。不同类型VSD封堵的成功率有差别,干下型成功率最低。部分患儿术后1周、1月、3月、6月、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 TIE在经导管介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中的病例筛查、指导封堵器选择、术中封堵引导和监测,对封堵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形态、结构和心功能的变化评价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17例VSD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VSD 16例,肌部VSD 1例;合并室间隔瘤1例;2例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1mm,其余均在1mm以上;VSD直径2.3~10 mm(5.05±2.03 m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向左分流.膜部VSD封堵使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和国产室间隔封堵器,肌部VSD使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 结果 17例VSD造影测量值为2.3~10.5mm(5.75±2.10 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4~12 mm(7.12±1.67 mm).17例患者均成功行VSD封堵术,封堵后10分钟造影无残余分流.1例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无症状;2例术后3~4天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全部患者均随访1~12个月,无其它并发症和残余分流发生. 结论经导管治疗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2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8~24(16±8)个月,体重(9±3)kg,室间隔缺损大小(4.5±2.5)mm。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21例经胸小切口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2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20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5.2%。其中1例因缺损太大,转为体外循环下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置封堵器时间(32±16)min,封堵器大小(5±3)mm;住院时间6~8 d。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轻度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6月,4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5岁(14个月~11岁),平均体重16.8 kg(9~30 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缺损,8例为嵴内型,36例为膜部型(其中6例伴有膜部瘤形成),1例为肌部型。缺损直径3~10 mm,平均4.5mm。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骨下段正中切口,长3~5 cm。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经右室游离壁置入腰部直径5~16 mm的国产室缺封堵器。结果 45例均成功封堵,无中转体外循环病例。42例术后无残余分流,3例封堵后即刻超声示少量残余分流,术后5天复查超声示分流消失。2例术后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余43例术后心电图无异常改变。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4.4 d。随诊3~6个月,1例术后1个月大量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后痊愈,余44例均恢复良好,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晚期移位,无瓣膜关闭不全加重。结论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室缺封堵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TEE在非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TTE初筛拟行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的患者,术前TEE检查进一步筛选患者,指导选择适当封堵器,术中TEE监测引导置入封堵器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67例中,24例房间隔缺损(ASD)和121例室间隔缺损(VSD)成功完成镶嵌治疗,1例ASD和5例VSD术后即刻TEE可见一丝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1例ASD和4例VSD残余分流消失,1例VSD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稍加快,1例VSD术前无主动脉瓣反流,术后出现轻-中度反流。3例ASD和9例VSD镶嵌治疗不顺利,转体外循环。对1例ASD和2例VSD由于缺口过小而放弃治疗。7例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直接放弃镶嵌治疗,转修补术。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中,TEE能为选择适应证和封堵器提供技术支持,实时监测指导及评价手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胸穿刺封堵术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本研究评估其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间华西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年龄小于10岁的患者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9±3.2)岁。经胸封堵采用偏心封堵器,并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完成。观察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患者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如主动脉瓣反流)、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33例成功行经胸穿刺封堵术,中转开胸6例。术后住ICU时间(2.2±0.8)d,住院时间(4.8±1.8)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残余分流,轻度以下主动脉瓣反流。随访时间(7±2)个月,随访中未发现明显心律失常或中度以上瓣膜反流。结论对于部分解剖形态合适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胸穿刺封堵术安全有效、创伤小,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技术同期治疗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应用双微创技术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6岁5月,平均5岁4月;体重16 ~ 20 kg,平均(18.00±1.79) kg.CT Haller指数3.9 ~5.0,平均(4.35±0.43).其中4例行室间隔缺损微创伞封术(3例膜部和1例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4 ~5 mm);2例行中央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微创伞封术,直径12~16mm.先心微创术后行Nuss手术,术后常规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结果 手术顺利,术后5~11h拔除气管插管,平均(8.17±2.04)h.48h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等危险并发症.术后检查先心封堵效果良好,肺复张良好.术后出现1例切口延期愈合,经治疗后,均顺利出院.3例行钢板取出术,效果满意.结论 微创技术同期治疗合并先心的漏斗胸安全、满意,避免了二次手术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such as perventricular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VSD) have been applied for the 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order to avoid disadvantages related to median sternotomy with a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However, reports remain scarce regarding combined perventricular closure of VSD and atrial septal defects (ASD) vi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es, such as lower ministernotomy.

Results

The authors have operated on 5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VSD in association with ASD, successfully realizing perventricular closure via lower ministernotomy.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technique proved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6.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m (TEE) guided perventricular cardiac intervention has gained popularity in recent years. We present a special case of perventricular closure conducted for a traumatic apical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mVS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dimensional (3D) TEE with an Amplatzer mVSD occluder and further discuss the important role of 3D TEE in perventricular cardiac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