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TEE在监测探条辅助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VSD患者术前均接受TTE检查,以明确VSD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在TEE引导下选择荷包开口位置,实时监测封堵器放置并即刻评价手术疗效。术后1周内行TTE复查。结果 100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实心探条输送法55例,中空探条输送法33例,直接输送法12例。患者均于术后3~4天出院,随访1~12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EE在探条辅助经胸微创封堵VSD的术中引导和术后评价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使该术成为更简便可行、成功率更高的封堵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TEE(RT-3D-TEE)在成人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TTE初筛后拟行封堵治疗的31例ASD患者行RT-3D-TEE检查,测量缺损最大径和面积,与TTE、二维TEE(2D-TEE)测值进行比较;评价缺损解剖特征,判断其是否适宜行封堵术,并选择封堵器型号。结果 TTE、2D-TEE和RT-3D-TEE测量ASD最大径分别为(21.32±6.21)mm、(22.80±5.87)mm和(23.44±5.90)mm,RT-3D-TEE与TTE和2D-TE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T-3D-TEE所测缺损面积与最大径显著相关(r=0.92,P<0.05);RT-3D-TEE显示房间隔缺损形状多为近似椭圆形,较少为不规则形及近似圆形,可清晰显示ASD残缘情况及周围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根据RT-3D-TEE结果,29例属封堵术适应证,并封堵成功,封堵器大小为最大径测值+(5.4±2.3)mm。结论 RT-3D-TEE可直观评价ASD大小、形态及毗邻结构空间关系,在成人ASD封堵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EE在外科微创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经TTE及TEE筛选的22例继发孔型ASD患者行外科微创封堵术,在TEE完成治疗全程,包括引导、监测和评估,封堵器选择、术中鞘管输送、封堵器释放及术后即刻手术效果评价。结果采用外科微创封堵术成功治疗21例患者,术后即刻TEE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塑形良好,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TEE测量ASD最大径为(20.14±7.35)mm,与术中所用封堵器大小[(26.66±8.70)mm]相关性良好(r=0.949,P〈0.0001)。1例患者术中TEE显示不适于微创封堵,改行小切口外科修补术获得成功。封堵术后TTE随访3个月,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 TEE在继发孔型ASD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 58例ASD和129例VSD患者接受TEE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中行胸壁小切口暴露心脏,于TEE监测下选择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点,指引动脉止血鞘通过缺口后释放封堵装置,待TEE多切面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及瓣膜并发症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58例ASD均封堵成功,术后即刻TEE见8例封堵器周围微量残余分流。129例VSD中,114例VSD封堵成功,其中19例术后即刻TEE检查见残余分流,2例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1例变更右心室壁穿刺点后导丝顺利进入缺口;15例转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结论 TEE可用于指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ASD和VSD,包括测量缺损大小和位置、选择封堵器型号、确定手术路径、引导封堵器释放和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5例ASD适合介入封堵的病人,术前应用彩超多切面、多角度观察房间隔缺损大小、残留边缘的情况及所选封堵器的型号,术中术后监测封堵器放置情况及房水平是否存在残余分流及封堵器是否影响周围结构功能。结果 35例ASD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判断的直径相关系数r=0.94,P<0.05。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ASD封堵术中能准确估测ASD直径、指导封堵过程、监测有无并发症发生,在ASD封堵术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对6例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患者行全程术中监测,成像模式包括"4DRealTime"和"FullVolume"。结果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内鞘管的位置及走行,逼真显示封堵器展开、释放过程及释放后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对引导封堵器和改进封堵效果有很大帮助。结论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较传统二维及实时三维方法能更清晰、直观显示封堵过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TTE诊断为SASD的58例患者行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术前行RT-3D-TEE检查,明确SASD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于RT-3D-TEE引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1周后复查TTE。结果58例患者均封堵成功,3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TTE检查示封堵器位置正常,均无残余分流。结论RT-3I)_TEE可立体显示SASD的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对于选择封堵器型号、全方位引导放置封堵器及术后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TCASD)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中已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筛选适应证和准确安置封堵器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新近研发的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技术可获取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并可直视缺损,精确测量缺损内径和面积,更好地评价缺损残缘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实时、全程监护TCASD,纠正封堵器植入处残余分流、降低术后并发症。RT3D-TEE是评价ASD及指导介入治疗的新选择、新参考。本文对RT3D-TEE在诊断及介入治疗AS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重要方法。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而且可在术前筛查、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SD经导管封堵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1年10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ff-pump occlusion of trans-thoracic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OPOTTMIS)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OPOTTMIS治疗92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54例;年龄3 ~56岁;体重8.0~54.5 kg.其中ASD 52例,VSD 26例,PDA 14例,术后3个月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3个月后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91例成功实施OPOTTMIS,1例筛孔状ASD中转开胸手术,总成功率为98.9%.1例(1.1%)成人PDA因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第2天死亡.4例残余少量分流(2例ASD,1例VSD,1例PDA),ASD和VSD各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穿刺点处活动出血二次开胸止血治愈ASD和VSD各1例.术后72 h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例).围术期无心脏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及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4年,90例心电图检查均未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检查均无封堵器明显移位和脱落,无明显左室流出道和降主动脉血流受限,VSD和PDA各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PDA心脏较术前扩大,均无中度以上心脏瓣膜反流.心功能NYHA Ⅰ~Ⅱ级.结论 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POTTMIS)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采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 47例(经右心房组),分年龄段随机选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右心室途径行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VSD 47例作为对照(经右心室组).经右心房组手术于胸骨右缘第4或第3肋间、长1.5 ~2.0 cm的切口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插入特殊构型的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在食管超声引导下将探条对准VSD,沿探条孔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管和封堵器完成封堵.结果 两组均封堵成功.经右心房组VSD出口直径2.0~7.0mm,置入封堵器型号4~12 mm.心内操作时间[经右心房组(15 ±13) min,经右心室组(8±5)min]和手术时间[经右心房组(56±24) min,经右心室(72±16) 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 ~1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 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安全、可行,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胸壁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治疗129例PVSD患者(儿),男60例,女69例;年龄9个月~57岁.PVSD直径1.4~9.0 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3~5 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114例封堵成功,15例术中转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其中应用等边封堵伞96枚,偏心封堵伞20枚.术后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胸壁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尚缺乏长期的随访资料,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选择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VSD患者62例,男性27例,女性35例,年龄2.5~43岁,平均(14.89士8.5)岁。术前由超声心动图检查严格筛选,确定VSD类型、形态,精确测量缺损大小、残缘距主动脉瓣、三尖瓣根距离,术中指导释放封堵器,术后即刻观察封堵效果。结果62例VSD患者进入导管室,其中4例经X线左室造影后放弃手术,5例封堵失败,53例在TTE和DSA监测下成功封闭VSD(其中2例行二次封堵成功)。成功病例术前TTE测VSD3~17(5.88±2.25)mm,X线左室造影测VSD2~17(5.17±2.63)mm,两者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好(r=0.909),都与封堵器大小存在显著相关。结论TTE在VSD封堵术前适应证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术中及术后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封堵嵴内型和嵴上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全组49例,于胸骨左缘第2或第3肋间作长1.5 ~3.0 cm的切口,不进入胸膜腔,剪开心包.于右心室流出道前壁缝荷包,穿刺,插入携带相应封堵器的特制输送管,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经VSD进入左心室,依次推出封堵器左、右伞,卡闭VSD.结果 本组成功封堵47例(96%),其中嵴内型26例,嵴上型21例.VSD平均直径嵴内型(4.4±1.7) mm,嵴上型(2.7±0.9)mm.置入封堵器型号:嵴内型(7.0±2.3) mm,嵴上型(4.8±1.1)mm.心内操作平均(17±16) min.随访3~ 24个月,无封堵器脱落、主动脉瓣受累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骨旁途径微创封堵直径8 mm以下的嵴内型和5 mm以下的嵴上型VSD是简单、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