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田海红  秦旭平 《医学综述》2009,15(4):493-496
血管紧张素(1~7)的G蛋白耦联受体Mas的发现对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心血管系统是血管紧张素(1~7)生成和作用的重要部位。血管紧张素(1~7)具有扩张血管、降压、抑制细胞增殖和抗凝血等效应,能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的生物活性。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经过特异的肽链内切酶变为血管紧张素(1~7)。在此,就血管紧张素(1~7)的形成及在心血管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何进  刘建 《医学综述》2007,13(24):1935-1937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近年来发现其重要成员血管紧张素Ⅱ在组织纤维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1-7)是新近发现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家族中的新成员,它不仅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多种作用,还可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和其他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从而抑制心、肾等多种组织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对血管紧张素(1-7)抑制组织纤维化的作用以及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新发现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与ACE是同源物,ACE2可能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有拮抗血管紧张素Ⅱ(AngII)介导的多种病理生理作用,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ACE2水解AngII并产生Ang(1-7),Ang(1-7)可以通过其自身受体在功能上与AngⅡ生物学作用相互拮抗。本文就ACE2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刘建  贺红焰  李友芸 《医学综述》2003,9(11):659-660
血管紧张素 (1 7) [Ang (1 7) ]是由血管紧张素 Ⅰ(Ang Ⅰ )和血管紧张素 Ⅱ (Ang Ⅱ )在多种组织肽酶作用下转化而成的 7肽生物活性物质 ,是血管紧张素家族的成员。最初的研究认为其具有类似Ang Ⅱ的生理作用。但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Ang (1 7)对Ang Ⅱ的多种作用有  相似文献   

5.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已被大量试验证实与肾纤维化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受体2(AT2R),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Ang(1-7),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则表现出拮抗上述物质的作用,本文就RAS系统新成员及其细胞因子对肾纤维化的作用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邢文  王安才 《疑难病杂志》2007,6(9):564-567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肾脏及心血管系统的一个主要调节系统。生理状态下,其不但在稳定机体内环境、调节动脉血压和平衡水电解质上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参与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分化;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异常激活的RAS可产生一系列的以心血管病改变为主的病理生理过程,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1]。在近10年有关RAS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就有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研究表明Ang-(1-7)在心血管中能产生拮抗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作用[2]。有多条途径体内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143-14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Mas[ACE2-Ang(1-7)-Mas]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成员,ACE2通过水解血管紧张素Ⅰ(AngⅠ)或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而产生Ang(1-7),Ang(1-7)可以通过缓激肽、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些信号通路发挥扩张血管、抗心室重塑、抗心律失常、抗炎、抗增生等作用,达到保护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效果。本文将对ACE2-Ang(1-7)-Mas在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中的分子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1—7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各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ngiotensin -con vertingenzyme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 1(AT1)拮抗剂越来越多应用于降压治疗以及深入进行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实验研究 ,使人们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 -angiotensinsystem ,RAS)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RAS经典的代谢途径是由肾素作用其底物 -血管紧张素原生成含有十个氨基酸的血管紧张素Ⅰ(AngⅠ ) ,AngⅠ在ACE的作用下形成含有 8个氨基酸的血管紧张素Ⅱ (An…  相似文献   

9.
Ang-(1-7)及其Mas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除AngⅡ以外,另一种重要的调节肽,主要作用于Mas受体发挥作用。Ang-(1-7)通过与其Mas受体的结合,发挥血管扩张和抗细胞增殖等作用,抗衡AngⅡ与其AT1受体结合产生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细胞增殖、尿钠潴留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Ang-(1-7)及其Mas受体在局部组织生理功能中具有积极作用,在多种疾病病理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典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维持动脉血压平衡,水电解质平衡,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的受体Mas等新成员的发现使人们对这一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血管紧张素1-7,及其在体内主要的合成酶ACE2,和受体Mas组成的调节轴可产生广泛的生理学效应,拮抗血管转化酶-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调节轴的效应,从而为高血压,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和肾脏,肝脏等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常规是人制定的,合理的必须遵守,不合理的必须打破,否则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医疗过程中需要打破的医疗常规分为三类,即错误常规、正确常规和缺陷常规。错误常规包括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常规和不是常规的常规;正确常规包括不符合实情的常规和结局极坏的常规;缺陷常规包括书本知识局限的常规和误导性思维定势。常规的遵守容易打破难,尤其是医疗常规,因为要打破某项医疗常规,不仅要具有更大的思维格局,明白其常规的不合理性及打破该常规的方法。还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有大爱,视患者为亲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敢于冒险的精神;2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信任和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冠心病(CAD)患者与其他原因致胸痛患者中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因急性胸痛入院患者161例,行冠脉造影进行鉴别诊断,明确冠心病83例(A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61例(A1组),稳定性心绞痛22例(A2组),冠脉造影正常组78例(B组),测定不同组间BN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BNP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组,两者对比差异性显著(P〈0.01),A1组与B组BNP浓度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2组与B组BNP浓度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BNP浓度水平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NP水平测定可作为胸痛鉴别诊断并对冠心病进行危险分层的常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杨小平  杨哲  崔洁  胡云峰  冯蓓  杨卫卫 《海南医学》2014,(24):3675-3677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一类乳腺癌,其相对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侵袭性强,更易复发和转移。目前国内外对其治疗没有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上主要是给予其辅助化疗。目前,分子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得到了应用和认可。本文主要就TNBC的分子靶向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它是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γ-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CD3单克隆抗体等诱导而成的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称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样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可有效的刺激幼稚T细胞活化和诱导特异性的抗原免疫反应,从而将先天和获得性免疫有机联系在一起,是免疫反应的始动者。本文就CIK、DC及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26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6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第1天,奥沙利铂130mg/m^2缓慢静脉滴注2h;第1~14天给予替吉奥40mg]m^2,口服,2次/d,于餐后服用,21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联合治疗(第1天,5-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30mg]m^2缓慢静脉滴注2h,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点滴,第2天给予5-氟尿嘧啶600mg/m^2持续静脉泵输注,连续输注24h,14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为42.19%和62.50%,对照组RR和DCR为35.48%和54.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67.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4%(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0.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03%(P〈0.05),其他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2个疗程后CD4^+和CD4^+/CD8^+均有显著上升(P〈0.05);观察组化疗2个疗程后CD4^+和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42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65个月(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可延缓疾病进展时间,具有临床获益率高、毒副作用较小、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a)[LP(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41例,正常者对照者(正常组)17例,测定LP(a)浓度。结果冠心病组LP(a)浓度明显高与正常组(P〈0.01);心肌梗死LP(a)浓度明显高与UAP及SAP(P〈0.01);病变2支和3支LP(a)浓度明显高与病变1支(P〈0.05,P〈0.01)。结论LP(a)升高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有必要及时监测及干预。  相似文献   

17.
魏力  唐荣生  郭和  冯静刚 《西部医学》2008,20(2):334-335
目的比较LC术中逆行切除胆囊与顺行切除胆囊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手术的病例各提取2000例进行统计比较。A组为逆行切除组,B组为顺行切除组。结果平均手术时间:A组为20.56分钟,B组为26.36分钟(P〈0.05);中转开腹率:A组为7例(0.35%),B组为17例(0.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大综病例样本统计,LC手术中逆行切除胆囊有其较大的优越性,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地减少中转开腹率,特别是能减少和避免胆道损伤这一LC术中常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应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结合串联质谱酰基肉碱谱分析的诊断方法,诊断并鉴别不同的遗传性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代谢障碍病。方法取健康对照标本6例和已确诊的遗传性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代谢障碍病患儿标本14例,包括SCAD(n=1)、MCAD(n=3)、VLCAD(n=3)、CPT-II(n=2)、MTP(n=2)、MCD(n=2)和CACT(n=1)等酶的缺陷共7种病症。以棕榈酸(C16酸)为培养溶媒底物,成纤维细胞株37℃持续培养96h后,应用串联质谱分析相应培养液中的酰基肉碱谱并计算比较相应结果,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所有病人的C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它酰基肉碱的浓度在不同病种的表现各不相同,SCADD呈现C4异常增高;MCADD显示C8的特异性增高;VLCADD则以C12的异常增高为特征;CPTD-II表现为C16异常增高同时C2显著减低;MAD缺陷的特点是从C4到C12大范围的异常增高;MTPD则表现C12和C16的同时增高;CACTD类似于CPTD-II呈现C16增高而C2降低,但异常的幅度较CPTD-II小。此外,计算比较各酰基肉碱与乙酰肉碱的比值(Cn/C2)在不同病症亦呈现出特异性结果。结论应用成纤维细胞体外特定条件培养结合串联质谱酰基肉碱谱分析,可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遗传性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代谢障碍病,是一个较为简便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国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23-1125
目的:探讨PK等离子刀在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借助PK等离子刀行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PK组)98例,与由同一医疗组完成的传统阴式非脱垂子宫全切术(传统组)78例作为对照,比较PK等离子刀微创效果。结果:PK组手术时间(38.59±8.87) min,术中出血量(40.12±17.19) ml,术后病率6例(5.81%),阴道残端肉芽形成1例(1.02%),均少于传统组(70.30±12.50) min、(123.50±38.12) ml、12例(14.81%)和10例(12.80%)(P<0.05~P<0.01)。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8.05±5.65) h,平均住院(5.72±1.42)天,均较传统组(22.45±7.43) h、(6.36±0.71)天短(P<0.01)。结论:PK等离子刀在阴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中,简化了操作步骤,安全,有效,达到了微创目的,对妇科阴式手术技术的临床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曾秀琼 《吉林医学》2011,32(16):3177-3178
目的:探讨一种在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止血效果更快更好的缝合方法。方法:将来院的要求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用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缝合,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层1~2层,浆肌层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观察组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层1~2层,浆肌层用可吸收线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观察两组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78.54±27.14)m in,术中出血量(99.62±48.49)m l。观察组手术时间(52.27±11.65)m in,术中出血量(65.32±31.73)m。l两组手术时间比较(P<0.05)及术中出血量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方法止血更快,效果更好,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