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总结微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的责任血管,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采用微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2例,根据术中所见分析责任血管,并分析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中,术中发现单一动脉血管压迫者22例(68. 75%),2支及以上8例(25. 00%),未探查到责任血管的2例(6. 25%);术后出现周围性面瘫、同侧听力下降饮水呛咳和脑脊液漏各1例,无脑出血、颅内感染和死亡病例;完全缓解24例,显著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 88%,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多变,术中需仔细探查充分减压,微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及压迫特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压迫(155例)、静脉压迫(24例)和混合压迫(33例),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特点分为接触压迫型(123例)和粘连包裹型(89例)。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为95.8%,动脉压迫、静脉压迫和混合压迫有效率分别为98.1%、95.8%和84.8%,接触压迫型和粘连包裹型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2.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动静脉混合压迫以及术中粘连包裹可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显微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位置、分支情况,术中避免损伤岩静脉主干以及较粗大分支,对阻碍三叉神经暴露以及作为压迫血管的细小分支可予以切断。结果术中均发现岩静脉,根据岩静脉主干的数量分为:单干型17例(9.1%)、双干型102例(54.5%)、三干型68例(36.4%),术中发现岩静脉及分支为责任血管18例,其中动静脉混合压迫13例,单纯静脉压迫5例,术后1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结论岩静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报告了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其中11例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动脉压迫神经根,将压迫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纤维蛋白海绵或聚四氟乙烯片维持分离状态,术后除1例疼痛减轻外,其余疼痛完全缓解,另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但在神经根远侧段发现有粘连,将粘连松解,使神经根游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去除病因的手术方式,对已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亦可获得满意疗效,作者还认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顺应了当今微侵袭外科的趋势,将有望被更多地用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MRI发现责任血管59例(90.77%)。术中发现动脉压迫40例、动静脉联合压迫14例、两支动脉联合压迫3例、静脉压迫5例、蛛网膜增厚3例;38例单纯接触压迫,10例粘连,13例接触合并神经移位,4例粘连合并神经移位。65例中,58例完全减压,7例未完全减压;术后3个月,45例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2.3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术前MRI检查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3例,探讨其临床效果。结果 53例患者中治愈46例(86.8%),显效3例(5.7%),有效2例(3.8%),无效2例(3.8%),总有效率为96.2%(51/53);本组术中确认存在病变血管患者51例(96.2%),其中动脉47例,静脉4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且较为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岩静脉与手术入路的关系,将其分成4种情况:①岩静脉不阻挡入路;②岩静脉的主干阻挡入路;③岩静脉的属支阻挡入路;④岩静脉为责任血管。根据4组不同情况,总结处理方法。结果手术有效率为99.03%;平均随访25个月,复发率4.89%。岩静脉不阻挡入路82例;岩静脉主干阻挡入路28例,予以切断5例(2.42%);属支阻挡入路62例,予以切断1~3支30例(14.49%);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35例(16.91%),均电凝后切断。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0.48%),无死亡病例。结论岩静脉的处理是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附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手术经验。均在磁共振检查后行微血管减压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MRI及术中均见面神经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例,椎动脉1例;三叉神经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上动脉3例。行微血管减压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立即消失;面肌痉挛术后立即消失5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消失2例。结论术前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指导手术;微血管减压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回顾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复习微血管减压手术458例,对手术技术及责任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结果手术早期的总有效率为98.2%,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例因术后严重后颅窝水肿及脑干移位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应尽早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静脉暂时阻断试验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保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2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病例资料。将术前MRTA检查情况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1例患者MRTA显示:症状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阳性194例,阳性率达91.9%,MVD术发现血管神经压迫201例,阳性率达95.3%:其中小脑上动脉82例(38.9%),小脑前下动脉41例(19.4%),基底动脉18例(8.5%),小脑后下动脉7例(3.3%),复合压迫42例(19.9%),静脉11例(5.2%)。MRTA显示无血管压迫17例,阴性率8.1%,而术中发现无责任血管10例,阴性符合率58.8%。症状对侧血管压迫阳性38例,假阳性率18%。结论 MRTA是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的有效方法,阳性率高,排除器质性改变致继发性可能外,可清楚显示血管压迫的存在、来源及走向,使术者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方法和技术细节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22例,分析术中体位,切口,骨窗,责任血管压迫等细节,观察二者术后疗效。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完全缓解14例,1例延迟缓解。所有面肌痉挛患者痉挛症状术后即刻消失,无严重并发症。随访半年~2年,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复发,所有面肌痉挛患者未见复发。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术中体位、切口、骨窗、责任血管压迫等具体操作细节方面有细微差别,了解这些差别有助于增加手术安全性,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提高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临床研究(附19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方法的改进措施和提高治疗效果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84年12月至2004年6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950例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病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 515例,面肌痉挛400例,舌咽神经痛35例.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压迫血管,总有效1 886例,有效率为96.7%,无死亡病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及手术技巧的提高,并发症发生率由8年前的10.55%下降到近8年的2.88%.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颅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及减压材料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有多方面因素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患者术中有明确的血管压迫,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6例患者血管压迫不明显,行MVD+三叉神经梳理术(TNC);3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离断术(PSR),1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对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31例行MVD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立即完全缓解26例,延迟缓解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6例行MVD+TNC的患者和3例行PSR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均立即缓解。结论为提高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应根据术中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人及不能耐受第二次手术的患者,更应积极行PSR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复发率为14.9%...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84例中80例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4例无血管压迫而仅见蛛网膜粘连。术后疼痛消失76例,减轻6例,无效2例。术后随访6~62个月,未见一例复发。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3例,脑脊液耳漏1例,面部感觉麻木3例,面瘫2例,听力下降2例,耳鸣3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及致残患者。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靠方法。对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的熟悉,规范娴熟的手术操作,积极应用监测技术,神经内镜的辅助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及复发病例再手术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10例和复发2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再次手术探查,据术中不同情况具体处理,并进行4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25例见有血管压迫神经根,涤纶片过大致神经轴弯曲者5例,另5例未探及明显原因。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VD 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PSR)、PSR、调整涤纶片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轻微。随访满意,仅3例轻度复发。结论对MVD术后无效及复发的病人,再次手术探查均应首选,并尽可能行MVD或神经根松解术,但PSR仍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复发因素探讨(附2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24例显微血管减压(MVD)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分析其复杂的原因主要是:①责任血管错认、漏认;②减压材料选择或使用不当;③“新生”的责任血管;④减压区的炎症反应。首次提出对于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及三叉神经远端有血管压迫的患者,也应行三叉神经人脑区(REZ)围套式减压或MV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0例符合原发性TN诊断标准并经MVD治疗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36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N患者MV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术后2年内复发36例。女性复发率(9.4%)高于男性(8.0%),无血管压迫组复发率(40.0%)高于有血管压迫组(8.6%),各疼痛分支组内复发率由高至低分别为V2-3(13.4%)、V2(12.5%)、V1(9.1%)、V3(7.5%)、V1-2-3(4.4%)、V1-2(4.3%)、V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管压迫、疼痛分支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且女性、V2-3、V2、V3、无血管压迫的患者MVD术后复发率高。 结论患者的性别、有无血管压迫、疼痛分支是单纯MVD治疗原发性TN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