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趋势,探讨辅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联合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60例(治疗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45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将治疗组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辅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联合治疗,B组30例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所有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病5d内)均在入院48h内及经治疗1w后采集外周静脉血3ml,健康体检儿童于门诊采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8~+,CD4~+,CD3~+)。结果 (1)治疗组较对照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P0.05);(2)治疗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但A组较B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辅以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有益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12我院诊治的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采用喜炎平治疗的44例患儿为对照组,余56例采用喜炎平联合阿糖腺苷治疗患儿为研究组,比较2组临床具体治疗情况。结果对照组退热时间,恶心呕吐、头痛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惊厥控制时间均明显长于研究组(P0.01);且研究组在2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显著(P0.01);另外,2组不良反应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T细胞亚群,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05—2013-04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观察组60例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及止吐时间分别为(4.2±1.1)d、(2.4±1.2)d、(1.8±0.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血清免疫指标IL-1、TNF-α、lg G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洛酮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疗程均为7~14d。对比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2组惊厥、体温和脑膜刺激征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惊厥恢复时间(1.17±0.29)d、体温恢复时间(1.49±0.41)d及脑膜刺激征恢复时间(2.37±0.5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辅助治疗可加快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科2010‐01—2013‐01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中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降温、降颅压、解痉、改善脑循环、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措施,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0g/(kg·d),1次/d,连用2~3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出院时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热、脑膜刺激征、惊厥、昏迷消失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有效缩短患儿症状和体征消退时间,减轻脑组织及细胞的损伤,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HFMD)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状况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12—2013-12收治的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丙种球蛋白组30例,连续5d静滴人血丙种球蛋白,剂量1g/(kg·d);干扰素组27例,采用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80μg/(次·d),持续3d;联合组30例,采取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联合治疗。3组患儿在降颅压、退热、预防细菌感染、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和护理方式上均相同,观察3组患儿1周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3组在生理指标恢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热程、疱疹消失时间和神经系统病理征转阴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用组所需时间显著少于干扰素组和丙种球蛋白组(P0.01),干扰素组和丙种球蛋白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用组有效率(93.33%)大于干扰素组(77.78%)和丙种球蛋白组(76.67%),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干扰素组和丙种球蛋白组,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效果较单独使用明显,缩短了病程,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12—2011-12收治的21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治疗组10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喜炎平治疗,2组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及头痛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4-10—2016-10收治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加神经节苷脂静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75%)远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精神意识改善、抽搐停止、脑膜刺激征消失以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GRP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S100B、MBP、NGF各指标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病毒性脑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病脑)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43 例采用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 30 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 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 高压氧治疗组退热时间, 头痛、呕吐消失时间, 意识清醒时间, 肢体瘫痪恢复时间, 脑电图好转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是治疗小儿病脑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随机分为治疗组(A 组)47例,对照组(B 组)44例.2组均给予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10mg/(kg*d),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00mg/(kg*d). 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9.36%,B组的总有效率为72.72% ,P<0.05;A组与B 组在发热、抽搐、头痛、意识障碍 、精神症状恢复方面的疗程天数比较,P<0.01 .结论 更昔洛韦、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丙种球蛋白对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儿童神经及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5-08诊治的48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儿童,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2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患儿红细胞各项指数及其免疫水平和神经功能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神经功能因子水平、红细胞免疫、各项红细胞指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红细胞指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C3bR、RBC-ICR均低于常规组,FEER高于常规组,且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神经功能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效果显著,对其红细胞多项指数及其免疫水平和神经功能因子水平影响较大,能有效改善机体状态,缓解病情、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神经节苷脂佐治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入选118例病毒性脑炎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神经节苷脂组)64例,对照组(胞二磷胆碱组)54例,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60/64),对照组总有效率81.48%(44/54),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痛缓解、意识清醒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短期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3—2015-03我科室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降颅压、解痉挛、稳定酸碱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治疗4周后2组患儿症状体征变化及治疗状况。结果 (1)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儿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住院时间分别为(2.1±0.3、1.6±0.3、3.8±0.7、3.6±0.7、5.1±1.2、14.5±2.3)d,均低于对照组(3.6±0.5、3.0±0.6、4.9±1.1、4.7±1.0、8.4±1.6、19.8±3.2)d,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治愈数、无效数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3例、1例、96%),均有优于对照组(8例、5例、8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儿均未见心、肝、肾、胃肠道等器官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肯定、确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显著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收集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34例,随机分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热、抽搐、脑膜刺激征、病理征、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的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结论短程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加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5收治的65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4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肌内注射,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5,P=0.145),但研究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2.163,P=0.001);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有助于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肌损害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以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心肌损害的治疗水平。方法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肌损害患儿7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并统计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发心肌损害的患儿使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2-12收治的8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采取降低颅内压、降温、改善脑代谢等常规治疗。对照组41例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5 mg/(kg ·次)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中静滴,q12h;观察组44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01~0.03 mg/(kg ·次)入葡萄糖溶液100 mL中静滴,q12h。2组均治疗10~14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85%,观察组为88.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控制或消失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 P<0.05)。对照组患儿后遗症发生率17.07%,观察组为2.2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优于单一使用更昔洛韦,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远期后遗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cy等血清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5-07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治疗组43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照A组36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B组39例采用丁苯酞治疗,治疗前、治疗7d、15d时采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定,测定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水平,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A、B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B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7d时,3组患者间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5d时,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的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7d时,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A、B组(P0.01),治疗15d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A、B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7d、15d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差异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7d时,研究组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15d时研究组血清Hcy、Hs-CRP、TNF?α和IL-1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酚能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改善血清学指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疗效,探讨使用rt-PA的最佳剂量及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2006-02-2012-02收治入院的300例发病6 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例接受rt-PA治疗,并根据治疗剂量不同分为2组,A组100例给予rt-PA 0.9 mg/kg,B组100例给予rt-PA 0.6~0.8 mg/kg.C组对照100例患者未接受rt-PA治疗.以治疗前与治疗后11 d、21 d、90 d的NIHSS、Barthel指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A组、B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1 d、21 d及90 d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90 d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疗效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69例,占 69.0%;B组77例,占77.0%;C组39例,占39%.B组优于A组;3组再发脑梗死发生率较高,C组高于A、B 2组;A、B 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非症状性脑出血3例,症状性脑出血4例;B组非症状性脑出血2例,症状性脑出血3例.3组比较,P〈0.001;A与B比较,P〉0.05;A与C、B与C组比较,P〈0.001.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在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中应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04—2014-06在我院收治的102例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 3组,每组均34例,C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儿治疗后7d、14d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d、28d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半年的发育商(DQ)评分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中应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法,可有效减轻脑损伤、改善新生儿神经系统预后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