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2013-01—2015-01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甲钴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0%,5例患者治疗无效,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变化。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18例患者中11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变化,7例触觉、跟膝腱反应、温度觉等症状无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液注射液及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丹红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VitB1注射液+降糖等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丹红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用胰激肽原酶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周围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改变、动作电位波幅变化情况等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自觉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症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动作电位平均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比丹红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VitB1注射液+降糖等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80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神经妥乐平和甲钴胺静滴,给药前及给药4周后观察症状缓解情况和四肢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给药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5%,对照组为5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SNCV),2组治疗前后均有一定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的效果。方法将我院95例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维生素组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B12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甲钴胺组给予静滴甲钴胺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均治疗15d后比较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甲钴胺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优于维生素组74.47%,P<0.05;甲钴胺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维生素组,P<0.0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能够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递质的生成和轴索、轴浆再生,安全可靠,在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α-硫辛酸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探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静滴甲钴胺(弥可保)0.5mg,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硫辛酸注射液600mg,1次/d;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硫辛酸对疼痛、麻木、烧灼感和其他感觉异常均有较好的疗效,症状积分均较入组前显著减少(P<0.05),2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均<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均<0.05)。结论α-硫辛酸对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疗效显著,2周内症状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依帕司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2组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联合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49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联合葛根素治疗组和葛根素对照组,疗程2周,比较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α-硫辛酸联合葛根素治疗组和葛根素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硫辛酸联合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0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2组,小剂量组给予静滴甲钴胺500μg/次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大剂量组给予静滴甲钴胺1 500μg/次联合口服胰激肽原酶治疗,均治疗20d后比较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1;大剂量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优于小剂量组74.07%,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能够通过改善DPN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在提高DPN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10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52例治疗后显效47例(90.4%),有效3例(5.8%),无效2例(3.8%),治疗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肝、肾功能没有显著变化,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7—2014-07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49.15±5.16)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46.48±6.61)m/s,实验组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因子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病变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减压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9—2014-09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行神经减压术)和治疗组(保守治疗)各50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肢体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前2组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均未见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振动感觉阈值和热感觉阈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冷感觉阈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较好,有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且创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胰激肽原酶加甲钴胺治疗组(治疗组)40例和甲钴胺治疗组(对照组)40例。结果对照组显效率22.5%,总有效率65%;观察组显效率40%,总有效率87.5%。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缺血处理的效果,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08-2014-08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给予健康教育,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缺血预处理,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症状缓解程度。结果2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右正中神经、左腓总神经运动神经、左胫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缺血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来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冠心宁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6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冠心宁注射液配伍西药综合治疗组(冠心宁组),2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 冠心宁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5.3%)优于常规组(52.9%),P<0.01,冠心宁组治疗后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比治疗前有一定提高,均为P<0.01.结论 冠心宁注射液配伍西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比单用西药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赛莱乐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赛莱乐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8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给予赛莱乐10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28天;对照组38例,应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28天。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痛觉过敏、痛觉减退治疗后有效率达66.7%和7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9%和55.2%(均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治疗后均有一定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赛莱乐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金纳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金纳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弥可保注射液,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纳多能明显缓解和消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 68例 2型糖尿病合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予降血糖和维生素B1、维生素B12 肌注 ,观察组加用丁咯地尔静滴 ,疗程 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血象、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血生化指标及心电图。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MCV和SCV的改善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或 0 0 5 )。治疗后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 0 5 ) ,治疗前后两组间血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丁咯地尔是糖尿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钴胺、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4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4例,采用甲钴胺、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联合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9.5%和92.9%,对照组分别为35.0%和75.0%,观察组疗效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NS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甲钴胺、依帕司他与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确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138例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连续记录138例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电图(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检测结果,并根据糖尿病病程将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周围神经1669条,异常神经313条(18.75%),下肢异常率(132/530,24.9%)明显高于上肢(59/517,11.4%)(P<0.0001),感觉神经(122/622,19.6%)与运动神经(191/1047,18.2%)受累无差异(P=0.5665);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运动、感觉神经异常率(24.3%,33%)明显高于病程小于10年组(14.2%,14%)(P<0.001)。病程大于10年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病程小于10年组减慢,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尺神经外所查运动神经近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病程≥10年组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组。结论尽管受检时血糖控制良好,但依然有周围神经电生理异常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传导异常率高于上肢,尤以运动神经明显。病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增加神经传导异常率和损伤严重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20.
在郑州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进修期间 ,应用赛莱乐治疗 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 30例 ,与常规治疗组 2 8例进行比较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8例按WHO诊断标准均确认为 2型糖尿病 ;经临床和实验检查确诊为 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 :( 1)四肢感觉运动神经病变 ,表现为肢端麻木、刺痛或烧灼痛、发凉、蚁行感、肌无力等 ;( 2 )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3)下肢肌电图检查异常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40m/s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45m/s ;( 4)排除其它神经系统疾患。全部病例随机分两组 ,见表 1。两组的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