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缺血性卒中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195例,收集患者资料:年龄、既往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入院后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超声等。对病例进行随访2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2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95例患者入选,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19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2例再发,再发率27.1%。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的年龄、hsC-RP、Fg水平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比值比(odds ratio,OR)=2.7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5.46;P=0.005)、Fg>4g/L(OR=2.31;95%CI 1.16~4.58;P=0.017)与缺血性卒中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hsC-RP、Fg增高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并对其再发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进行分析,以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对2012-06—2013-06收治的27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发性脑卒中61例为观察组,未再发性脑卒中217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其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结果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4.10%(67/278),相关危险因素方面,2型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均为85.61%,控制率较低,分别为49.58%、49.16%,超重肥胖和总胆固醇水平异常的阳性率也较高,控制率也较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房颤病史、总胆固醇水平异常等相关因素;本研究中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总胆固醇异常(OR=3.472)、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OR=2.237),高血压未控制(OR=2.851)和房颤病史(OR=1.945)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控制率低,总胆固醇升高和超重肥胖发生率较高,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房颤病史及血糖、血压控制欠佳与脑卒中再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前瞻性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患者再发及死亡事件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综合干预IS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245例随访5年的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根据Hcy水平再划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追踪观察两组患者IS再发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另选取52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Hhcy组与非Hhcy组患者5年脑梗死再发率分别为41.05%和20.00%(P<0.01);TIA发生率分别为11.58%和4.67%(P<0.05);IS(包括脑梗死及TIA)事件再发率分别为52.63%和24.67%(P<0.01);多次再发患者比例分别为13.68%和5.33%(P<0.05);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63%和3.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升高是再发IS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171;95%CI:1.118~1.227;P<0.01).结论 Hhcy与IS再发、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卒中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缺血性卒中占其中的60%-80%。众所皆知,缺血性卒中拥有高复发的特性,且复发事件的危害更严重于首发事件,目前研究已证实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药物和措施能有效减少脑卒中复发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病睛和卒中类型不同,每个患者间的卒中复发危险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预测量表来预测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分层管理患者,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265例患者的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吸烟史等情况,并对在服药期间患者各项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进行随访: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依据调查结果筛选出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随访3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两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65例患者入选,5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8例因出现胃肠道并发症停用阿司匹林,25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4例再发,再发率21.4%.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中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缺血性再发组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服用阿司匹林期间,TC及LDL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比值比(odds ratio,OR)=2.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33~5.36,P=0.007]、血糖水平高于正常(OR=2.83;95%CI 1.49~5.61,P=0.003)、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OR=2.44;95%CI 1.29~5.28,P=0.009)与服用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TC及LDL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进行二级预防患者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且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近期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部动脉血管结构改变,评估该人群将来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0例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和100例健康体检者颈部动脉内径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危组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48例,高于对照组14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硬化的程度及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9例,高于对照组12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动脉内径明显变小,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高危组人群颈部动脉内径明显变小且粥样硬化改变明显,有患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突变对中青年缺血性卒中/TIA再发的影响.方法 对中青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采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PCR-ARMS)技术检测CBS T833C基因型,跟踪观察5年内中青年缺血性卒中/TIA的后发事件.结果 再发组CBS基因C/C、C/T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高于非再发组(P<0.05),两组不同基因型血浆tHcy水平比较,再发组中C/C型分别高于C/T和T/T型,C/T高于T/T型(P<0.01);非再发组中C/C和C/T型分别高于T/T型(P<0.01);相同C/T型血浆tHcy水平比较,再发组高于非再发组(P<0.01).结论 CBS T833C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间接导致中青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再发的重要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ANCA)阳性及阴性对梗死病灶数量大小及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250例,前循环梗死130例、后循环梗死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ANCA。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ACA阳性组53例、ANCA阳性组35例、ANCA和ACA均为阳性者8例、阴性对照组170例(ACA和ANCA均为阴性)。并行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相同治疗方案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MRI。比较3组的梗死病灶数量及大小以及1周脑梗死再发率。结果缺血性卒中ACA阳性组和ANCA阳性组多发病灶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64.15%;65.71%,P<0.001);最大截面直径大于阴性对照组(22.35±5.16;21.39±4.63,P<0.001);再发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22.64%;20.00%,P<0.001)。结论ACA、ANCA与多发病灶率、脑梗死最大截面直径、再发率相关,ACA、ANCA可作为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预后的生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 ocysteinemia,Hhcy)对缺血性卒中(IS)患者再发、死亡及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对缺血性血管病的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检测245例IS患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参照同期选取的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者按血浆Hcy水平将其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追踪观察两组患者IS再发、死亡及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其中Hhcy组IS再发率(52.63%)显著高于非Hhcy组(24.67%)(P<0.01);死亡事件发生率(12.63%)亦显著高于非Hhcy组(3.33%)(P<0.01);冠脉缺血事件发生率(18.95%)明显高于非Hhcy组(10.00%)(P<0.05);外周动脉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分别为5.26%和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2种以上缺血性事件的患者Hhcy组(17.89%)显著多于非Hhcy组(5.33%)(P<0.01);Hhcy组患者5年内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57.89%)显著高于非Hhcy组(32.0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cy升高是IS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74;95%CI1.119~1.233;P<0.05)。结论 Hhcy与IS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再发及死亡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查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并评估复发风险。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评价1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发作96例、复发80例)复发风险,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首次发作组与复发组患者年龄和75岁患者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饮酒、ES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发作组ESRS评分0分1例(1.04%)、1分8例(8.33%)、2分39例(40.63%)、3分44例(45.83%)、4分4例(4.17%),复发组ESRS评分3分2例(2.50%)、4分20例(25%)、5分37例(46.25%)、6分18例(22.50%)、7分3例(3.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76,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ESRS评分3分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324,95%CI:3.934~249.430;P=0.001)。结论 ESRS评分3分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的评估,筛查并控制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不同血红蛋白(Hb)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卒中复发和复合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及延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过程中有34例患者失访,20例患者非心血管死亡,共304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螺内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微栓子信号(MES)、卒中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3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MES阳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46例)及螺内酯治疗组(螺内酯组,47例).常规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螺内酯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予螺内酯20 mg/d,连续用6个月.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用TCD仪检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的MES.在治疗6个月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预后;统计两组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和预后良好的例数.结果 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螺内酯组的MES阳性率(46.8%,36.2%)显著低于常规组(70.5%,61.4%)(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和预后良好的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螺内酯可以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MES阳性率,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及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将4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脑梗死类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梗死组(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组)及心源性脑栓塞组(栓塞组),同时200例非急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浆Hcy水平。并在发病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确定有无梗死复发。研究患者血浆Hcy水平及1年脑梗死复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血栓组、腔性脑梗死及栓塞组患者急性期血浆Hcy分别为16.93±11.46μmol.L-1、14.66±7.57μmol.L-1和16.58±8.72μmol.L-1,均高于对照组9.61±4.22μmol.L-1,P值均<0.001。各类型脑梗死患者之间Hcy无显著差异;(2)随访12个月血栓组、腔梗组及栓塞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08%、7.05%和7.55%。各类型脑梗死患者复发率无显著差异;(3)高Hcy血症患者1年复发率11.68%,较非高Hcy血症患者的复发率(5.15%)高(P=0.022);(4)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18.75±10.27μmol.L-1)高于无复发患者(14.57±8.50μmol.L-1,P=0.014);(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与高血压(P=0.000)、糖尿病(P=0.000)、高Hcy血症有关(P=0.035)。结果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与血浆Hcy升高有关,高Hcy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有CMB组(51例)和无CMB组(7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患者总胆固醇明显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的发生与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45例)和无CMB组(5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既往脑卒中史、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分别为1.066、2.861、0.106,P均0.05)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的发生与年龄、卒中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TOAST分型复发情况,为预防 缺血性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14 年10 月1 日—2015 年2 月1 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 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 资料、既往疾病史、化验结果、影像学资料等信息,将患者发病入院作为起始事件,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对 患者跟踪随访1 年,以卒中复发、失访、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内容包括复发情况、口服药物服用情况等。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501 例,其中资料不全者28 例,失访23 例,最终450 例纳入研究。男性306 例,女 性144 例;年龄16~81 岁,中位年龄59.5 岁;复发组76 例,未复发组374 例;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327 例(72.7%),小动脉闭塞型92 例(20.4%),心源性栓塞型18 例(4.0%),其他明确病因型5 例(1.1%), 不明病因型7 例(1.5%)。随访3 个月卒中复发率4.9%,6 个月累积复发率8.4%,1 年累积复发率16.9%。 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376,95%CI=1.349~4.183)、TIA 史(OR=2.791,95%CI=1.538~5.066)、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OR=1.941,95%CI=1.116~3.374)、心源 性栓塞型(OR=6.639,95%CI=2.322~18.982)。结论 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高同型半胱氨酸、 TIA、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可以作 为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其中心源性栓塞型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