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3(MutS homolog 3,MSH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20例正常口腔黏膜和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SH3蛋白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SH3的阳性表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其中,高分化和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中MSH3阳性表达高于低分化。与有淋巴结转移的鳞状细胞癌患者比较,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SH3阳性表达明显升高。MSH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无相关性。结论 MSH3蛋白表达降低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MSH3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肾细胞癌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肾癌患者组织标本87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4例,乳头状癌30例,嫌色细胞癌13例,囊性肾细胞癌10例。观察比较不同肾细胞癌亚型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肿瘤大小、侵犯及预后情况。结果不同肾细胞癌亚型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情况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肾细胞患者肿瘤直径为(5.62±1.51)cm,高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患者(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表现为出血比例分别为47.06%和56.67%,高于嫌色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患者(P0.05),囊性变比例分别为11.76%和6.67%,低于嫌色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患者(P0.05);不同肾细胞癌亚型侵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囊性肾细胞癌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3、5、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0%、90.3%和80.1%,乳头状癌患者3、5、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2%、92.4%和82.2%,囊性肾细胞癌患者3、5、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和92.1%,均好于嫌色细胞癌患者(P0.05)。结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囊性肾细胞癌预后较好,其中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出血表现较普遍,囊性变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人白细胞抗原G(HLA-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HLA-G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HLA-G分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77%(29/52),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无表达(0/20)。HLA-G分子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尚不能明确其相关关系(P〉0.05)。结论:HLA-G分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HLA-G分子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免疫逃避有密切关系进而促进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gann ankyrin repeats,gankyr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黏膜组织中gankyrin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gankyrin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可能的临床价值。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ankyrin蛋白表达远高于癌旁黏膜组织(P=0.000)。高、中低分化鳞癌组间gankyri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性别、年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鳞癌组gankyri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nkyrin蛋白高表达于口腔鳞状细胞癌,且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临床特征、细胞分化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50例口腔鳞癌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的石蜡标本.发现癌组织中28例出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表达,表达率为56%,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则无1例出现EGFR阳性表达,EGFR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分级和TNM分期以及仲瘤复发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同时发现吸烟患者肿瘤中EGFR为高度表达;浸润性肿瘤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性肿瘤(P<0.05).提示EGFR能很好地反映口腔鳞癌的增殖活性,其高度表达可作为评价病人预后较差的参数之一,在临床病理上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骨架蛋白成束蛋白(FASCIN)(能和f-actin紧密结合的骨架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80例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VEGF和FAS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71.2%(57/80),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15.0%(3/20),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FASC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58/80),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4/20),FASC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FASCIN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病理分级Ⅱ级、Ⅲ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FASCIN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理分级Ⅰ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结论 VEGF、FASCIN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通过检测VEGF与FASCIN的表达水平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因此也可为临床上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后续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唇癌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用传统的手术方法修复唇癌切除后的缺损,常出现口角歪斜和小口畸形等缺陷,需要行二次加大口角等整容术。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颊部组织滑行加大口角一次整形术,修复唇癌等肿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共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8岁。下唇鳞状细胞癌3例,乳头状瘤恶变、老年角化病恶变、溃疡性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准确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粘膜中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的感染状况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16型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从 30例未经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 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口腔粘膜切取标本 ,液氮冷冻保存 ;常规提取组织DNA ,设计HPV16E7转化基因特异性引物 ,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对PCR结果进行检测 ,记录结果。【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检测到 11例HPV16阳性 ,感染率 36 7% ;30例正常对照组中检测到 4例HPV16阳性 ,感染率 11 1%。经 χ2 检验 ,两者差别有显著性。【结论】人乳头瘤病毒 16型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有一定关系 ,但HPV16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病理构成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1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住院首诊且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资料,统计汉族和维吾尔族各类肿瘤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的构成特点。结果212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良性肿瘤占731.5%(1553/2123),恶性肿瘤占268.5%(570/2123)。其中汉族男性625例,汉族女性651例,男女之比约为1∶10.4;维吾尔族男性414例,女性433例,男女之比约为1∶10.5。汉族和维吾尔族良性肿瘤患者就诊年龄均以30∽39岁最多,分别占145.0%和116.8%。在570例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最多见,为248例,且男性多于女性,汉族与维吾尔族60岁以上的人群分别占544.6%和496.6%,以舌部最高发。在368例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最多见,维吾尔族占50.00%,汉族占463.4%;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居多,维吾尔族占147.5%,汉族占130.0%。在184例其他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中汉族与维吾尔族均以神经鞘瘤多发。恶性肿瘤汉族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居多,占273.8%,维吾尔族以基底细胞癌居多,占178.3%。结论新疆地区,重视口腔颌面部肿瘤是≥60岁老年人恶性肿瘤防治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强汉族和维吾尔族鳞状细胞癌和小涎腺恶性肿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青海地区1204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囊肿、瘤样病变的病变部位、性质、年龄及性别进行分析。结果为良性肿瘤634例(52.66%),以血管瘤和涎腺混合瘤最多见。恶性肿瘤232例(1.27%),以鳞状细胞癌居第一位,平均患病年龄48岁,随年龄增长,逐年递增。囊肿306例(25.41%),多发生在去下腺。瘤样病变32例(2.66%),多为牙龈瘤。本组良性肿瘤女性高于男性,血管瘤居第一位。良恶性肿瘤之比为2.73∶1,与国内有关报道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带蒂胸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带蒂胸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一期修复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15例均采用带蒂胸大肌岛状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其中舌癌5例,颊癌4例,口底癌3例,牙龈癌2例,电击伤1例。结果:15例胸大肌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全部或部分皮瓣坏死,患者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结论:带蒂胸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修复口腔颌面部较大面积的缺损,且安全可靠,瓣的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对50例卵巢肿瘤的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的细胞DNA进行流式倍体分析.于32例卵巢恶性肿瘤的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发现27例为异倍体,18例良性肿瘤的腹腔冲洗液仅2例为异倍体.良恶性肿瘤腹水细胞DNA倍体状态与临床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8.9%和84.4%.对25例卵巢癌的腹水或腹腔冲洗液同时进行细胞学检查,阳性率显著低于流式分析结果,仅为32%.腹水细胞的流式DNA倍体分析为识别良、恶性腹水开辟了一条新的诊断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及良性疾病细胞形态计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显微图象分析技术对75例乳腺癌,6例乳腺良性肿瘤及11例乳腺结构不良进行了细胞形态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平均细胞面积、核面积、核浆比例、核直径及周长均大于各良性疾病。无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后存活5年以上的乳腺癌,上述各参数值较小,核形状因子较大。但癌细胞核大小与组织学分级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14.
林岗 《河北医学》2009,15(5):562-564
目的:分析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两者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病理证实的35例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总结各种肿瘤的影像特点。结果:35例鼻腔及副鼻窦肿瘤中,良性25例,恶性10例。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少有骨质破坏,不侵犯腔外软组织;而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带有骨质破坏及侵犯腔外软组织。CT扫描不但能显示鼻腔及副鼻窦肿瘤的范围,而且能明确其邻近组织结构是否受侵等。结论:CT对鼻腔及副鼻窦肿瘤可正确定性,并确定肿瘤侵犯的确切范围,从而为根治术及放射野的确定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斜方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大型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应用下斜方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缺损进行同期整复12例,其中舌癌7例,口底癌3例,颊癌2例,皮瓣最小为6 cm×6 cm,最大为11 cm×10 cm.结果:12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颌面部形态及功能恢复基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分析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评估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住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认的良性肿瘤患者120例、恶性肿瘤患者90例,结合患者术前CT影像,对比分析CT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探讨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良性、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CT对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6.7 %,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4.4 %。CT检查对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肿瘤的良性、恶性均有较高的诊断率,平扫CT结合增强CT能有效减少漏诊率,增强诊断效能。结论:CT检查是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银胶染色一步法,对10例卵巢良性上皮瘤、10例卵巢交界性上皮瘤、33例卵巢癌、10例卵巢转移癌的石蜡切片进行AgNOR定量研究。结果表明AgNOR定量对于区别良恶性肿瘤,对于判定肿瘤分化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盆腹腔内免疫状况的改变,并探讨其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以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掺入法及OKT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腹水中NK细胞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并采用妇科良性肿瘤患者腹水或腹腔渡作对照。结果卵巢恶性肿瘤腹水内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妇科良性肿瘤患者腹水或腹腔液组(P<0.01),且OKT4细胞减少(P<0.05),OKT8细胞增多(P<0.05),OKT4/OKT8比值减小(P<0.05)。卵巢恶性肿瘤腹水内NK细胞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盆腹腔内免疫状况是低下的,且临床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