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调钠配合低温透析防治高危患者透析低血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可调钠配合低温透析在高危人群(高龄、糖尿病肾病、肿瘤及心功能不全等)血液透析中防治低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高危患者透析,透析模式:常规常温组(A组):透析液温度37℃,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调钠+常温(B组):透析液温度37℃,透析液钠浓度由148~155mmol/L线性下降至透析结束时135mmol/L;调钠+低温组(C组):透析液温度35.5℃~36℃,透析液钠浓度由148~155mmol/L线性下降至透析结束时135mmol/L。每例患者每种模式观察10次,两者血流速度相等,脱水量恒定。透析过程中监测透析前后血清钠浓度,监测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结果3组透析模式相比,透析前后血清钠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就低血压发生率而言,A组和B组模式相比较,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χ^212.58,P〈0.005);A组和C组模式相比较,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χ^216.89,P〈0.005);B组和C组模式相比较,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χ^20.39,P〉0.05)。与常规透析相比,可调钠透析的作用以不增加患者的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结论可调钠透析可明显减少维持血液透析中高危人群的低血压的发生率。低温结合可调钠透析对低血压的预防作用并不明显优于单纯可调钠透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透析液温度、钠浓度对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9例,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分别进行10次常规透析(透析液温度37℃、恒定钠浓度138 mmol/L)和10次低温+可调钠透析(透析液温度35.5 ℃、可变钠浓度135~146 mmol/L),透析过程中监测平均动脉压、血压、血清钠浓度及超滤量、透析后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较常规透析模式平均动脉压有明显提高(P<0.05),低血压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采用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能有效减少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对透析低血压的预防效果及与常规标准钠透析比较。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透析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常规标准钠血透模式(SSD)组,透析液钠浓度在整个透析期间均为140mmol/L;可调钠血透模式(VSD)组采用机器控制内置曲线模式、线性变化,在整个透析期开始的透析液钠浓度为153mmol/L,透析结束前30min透析液钠浓度改为135mmol/L。两组患者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每周透析2~3次,透析时间(10~12)h/周,透析时血流量(180—2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透析液温度37℃。结果可调钠透析组与常规标准钠组透析阶段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方面比较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心率症状比较,可调钠透析组明显优于常规标准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可调钠透析组明显低于常规标准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调钠透析能有效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减少低血压发生率,提高透析耐受性及充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可调钠透析、高钠透析、常规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20例分别采用可调钠透析、高钠透析、常规透析三种模式,每例患者每种模式观察15次,比较透析过程出现低血压的人次数。结果:低血压的发生率为:可调钠透析6.0%,高钠透析30.7%,常规透析62.3%。结论:三种不同模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影响有显著性,可调钠透析可降低糖尿病肾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状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淑侠 《中外医疗》2013,32(17):74-74,76
目的探讨3种不同透析模式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影响,为临床透析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6例,将其按照透析模式分成可调钠透析组、高钠透析组、常规透析组,并对3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常规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8.33%,高钠组低血压发生率为33.33%,可调钠组低血压发生率为8.33%。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可调钠血液透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低血压的发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调钠透析对于透析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可调钠透析组)18例,对照组(恒定正常钠透析组)14例.观察组设定起点透析液含Na+158mmol/L,至透析结束Na+浓度为138mmol/L,钠离子曲线呈阶梯样脉冲递减型,共透析4h.对照组使用恒定正常钠透析(Na+138mmol/L),持续4h.对比观察两组病人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进行透析720例次,发生低血压32例次(4.44%),对照组进行透析568例次,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8例次(8.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可调钠透析过程中,可以维持透析开始血钠的高水平,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从而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预防透析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15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透析组和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组各透析298例次,观察2组低血压反应的发生率。常规透析首次出现低血压反应后改为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观察疗效。结果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组低血压发生10例次(3.36%),常规透析组50例次(16.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透析首次发生低血压反应50例次后改为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治疗有效43例次(86%)。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可以采用低温可调钠透析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可调钠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衰竭患者透析低血压的作用,同时观察对患者血钠的影响.方法原发病为糖尿病肾衰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例,分标准钠血液透析(CHD)和可调钠血液透析(PHD)2组,观察2组患者透析时低血压的发生率,并测定透析前、透析后血钠的浓度.结果可调钠血液透析组低血压发生率较标准钠血液透析组明显降低,透析前后血钠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钠血液透析可有效预防及减少糖尿病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唐彬 《中原医刊》2005,32(15):40-41
目的观察可调钠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观察18例长期维持透析患者,采取自身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透析组928例次,透析液钠浓度138mmol/L;可调钠透析组821例次,透析液钠浓度148mmol/L呈阶梯下降至138mmol/L。观察两组低血压发生例次,并随机测定20例次透析前后血钠。结果可调钠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常规透析明显低(P〈0.01),而透析前后的血钠浓度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调钠透析可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且不增加透析后钠的负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调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对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易致低血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接受常规透析(透析液钠浓度为138mmol/L)和可调钠透析(透析液钠浓度采用先上升后下降型曲线),观察透析中血压及其它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可调钠透析和常规透析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是19.3%和58.0%,发生低血压17例次(19.3%),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肌痉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也显著降低。结论可调钠透析可以防治透析中的低血压,并降低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常温标准透析、单纯超滤加透析、低温可调钠透析及低温加盐酸米多君透析对老年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首先接受常温标准(Ⅰ组)透析12次,然后先后接受单纯超滤加透析(Ⅱ组)、低温可调钠(Ⅲ组)和低温加盐酸米多君(Ⅳ组)三种透析模式治疗,每种透析模式每例透析12次。监测透析过程中血压并记录低血压的发生倒次。结果Ⅲ组和Ⅳ组模式能减少老年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结论低温可调钠和低温加盐酸米多君模式能显著减少老年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尤其是低温加盐酸米多君模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低温联合可调钠治疗模式对老年透析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温联合可调钠治疗模式对老年透析低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1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治疗16周共480例次,其中前8周(设为对照组,240例次)采用恒定钠浓度138mmol/L,透析液温度37.0℃;后8周(设为治疗组,240例次)采用低温(35℃~36.0℃),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治疗中前200份设定为148mmol/L,后40份调整为136mmol/L。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透析中血压、血钠、体温、脱水量、低血压发生率、透析体重未达标率及患者的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透析前平均动脉压与透析中最低平均动脉压的差值、低血压发生率、体重未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低温联合可调钠治疗模式能有效防治老年透析低血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过程中运用程序可调钠与程序超滤对水负荷过多患者可能发生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6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进行标准血液透析模式(SD)、程序可调钠与程序超滤结合(SP1+UP1)血液透析模式的透析各15次。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SP1+UP1透析模式时低血压及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SD透析模式。结论对水负荷过多血液透析过程中有低血压、失衡综合征倾向的患者,可选用程序可调钠结合程序超滤的血液透析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参附针联合低温可调钠透析对预防透析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1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参附针组、低温可调钠组及参附针联合低温可调钠透析组。比较每组前后的平均动脉压、低血压发生次数。结果 3 个治疗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 。参附针联合低温可调钠透析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参附针组及低温可调钠组( P<0.05) 。结论 参附针联合低温可调钠透析对预防血液透析低血压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崔小玲 《吉林医学》2010,31(13):1773-1774
目的:探讨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别采用常规透析(CHD)、可调钠透析(PHD)两种模式,每组分别透析510例次,比较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症状出现的例次数。结果:CHD和PHD出现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2.8±0.4)%、(5.3±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调钠透析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可调钠透析对预防血透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 对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标准钠透析(透析液Na 浓度138 mmol.L )和可调钠透析(Nammol.L 由148阶梯下降至135 mmol.L.1),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透析中血压的变化.结果 标准钠透析与可调钠透析在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8.5%和6.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可调钠透析可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且不增加病人钠负荷、不引起病人口渴以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  相似文献   

17.
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长期规律透析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12例,按照随机单盲法进行常规透析和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每种透析模式观察2个月288人次透析。记录每次透析患者的血压、心率的变化和低血压发生情况,每个月查一次透析前后血生化情况。结果低温可调钠透析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升高(P〈0.05),心律下降(P〈0.05),血压发生率较常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模式透析前、后分别比较血钾、血钠、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并能达到预期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近来年国内外文献报道低温透析及可调钠透析对预防低血压有一定的作用。2 0 0 1~2 0 0 4年3月我院应用低温可调钠血液透析预防透析低血压,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 料本组4 0例为我院血透中心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男2 4例,女16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7±2 1)岁。透析病程6~30个月,每周透析2~3次。随机分为低温可调钠组2 0例。常规透析组2 0例。1 2 方 法低温可调钠组:透析开始1h采用钠浓度15 0mmol/L ,以后每小时减低5mmol/L ,最后维持钠浓度135mmol/L ,温度3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使用两种不同的透析法对预防透析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将20例有低血压倾向采用血液透析治疗200例次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次。A组为常规透析组,B组为低温可调钠组。观察两组低血压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低血压反应50例次,B组发生低血压反应5例次。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可以采用低温可调钠透析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调钠透析联合超滤曲线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预防。方法选择45例基础疾病为糖尿病肾病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按常规血液透析模式(CHD)和可调钠透析模式(PHD)、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分为3组,观察治疗过程血压情况,透析前后血钠水平,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及口渴感。结果可调钠组及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治疗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肾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并减少了传统单纯高钠透析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