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肩手综合征(should-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athetic dystrohy,RSD)[1],其发生率在12.5%~74.1%[2],常在中风后1~3个月发生.目前国内对肩手综合征的分期标准[3]共有3级,包括Ⅰ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升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可引起疼痛;Ⅱ期:肩、手部位的自发疼痛及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尤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手的皮肤及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  相似文献   

2.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其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发病后第3天发生,迟至6个月后发生,74·1%在发病后3个月内发生〔2〕。临床表现分为3期,Ⅰ期表现为肩及手部自发性疼痛,肩、腕、指关节活动受限,被运动时剧烈疼痛。手部肿胀  相似文献   

3.
段红莉 《河北中医》2010,32(10):1582-1584,1592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水肿、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及关节活动受限等。SHS常见于中枢性上运动神经瘫痪的患者,尤以卒中后SHS更为常见,常发生在发病后1~3个月,发生率12.5%~70%[1]。目前,卒中后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常见肩手疼痛、浮肿、功能活动受限等症状,常缠绵难愈。有统计结果表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大多发生在发病后2周-7个月,其发病率为12.5%-70%。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患肢肿胀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风后患肢肿胀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第Ι期,此征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1]。本症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患肢疼痛、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陈冰  曹亮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04-305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1]。该病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患手疼痛、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3.7倍[2],  相似文献   

7.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恢复期的患者突然出现患手肿、疼痛(也可以出现患肩疼痛),手的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其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发病后第3天发生,迟至6个月后发生,  相似文献   

8.
桂枝生姜汤熏洗治疗肩手综合征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表现为肩胛和手的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 ,血管运动性改变 ,晚期可出现肌肉明显萎缩。多发生于中风后 3个月内 (2~ 1 6周 )。笔者用桂枝生姜汤外用熏洗治疗本病 32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2例均经颅脑 CT或 MRI确诊为脑卒中 ,其中男 2 1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 62岁 ;原发病为脑梗塞者 1 8例 ,脑出血者 1 4例。肩手综合征发生于2周内者 9例 ,2周~ 1个月者 1 5例 ,余 8例逾 1个月后发生。治疗方法将生姜切成厚约 0 .3cm片 ,约 2 0~ 30片 ,用白酒炒热 ,然后以热姜片摩擦肩部、手腕、手…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1].该病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患手疼痛、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2004年10月-2009年10月,笔者应用中风熏洗方(本院药房提供),配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SHS患者80例,并与单用康复理疗法治疗的51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隔附子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多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表现为同侧手的疼痛、肿胀,手指呈伸展位,屈指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对肩手综合征积极而有效的治疗不仅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肩手综合征(SHS)是中风后并发出现的肩手肿胀、疼痛和运动障碍.常在中风后1-3个月发生.其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肘、腕关节、手指疼痛,手指、腕部肿胀、僵硬、多汗、常伴有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关节活动受限.按照分期标准分为Ⅲ期.Ⅰ期肩手综合征可持续3-6个月,此时如出现症状予以及时治疗常可控制其发展且可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很快转入Ⅱ、Ⅲ期,III期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手可完全废用成为终身残疾.本科对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良好疗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浮刺、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第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浮刺组、西药组、中药局部熏蒸组,每组30例.浮刺组寻找患者患肩明显压痛点2个,在每一个压痛点的下方80~100 mm处作为浮刺进针部位;西药组口服莫比可7.5 mg;中药局部熏蒸组采用活血舒筋中药局部熏蒸.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浮刺治疗、西药口服、中药局部熏蒸、康复训练分别每日1次,共治疗观察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疼痛评定部分对3组患者肩部疼痛治疗前后动态改变情况进行测评;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动态改变进行评价.结果:浮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均P<0.01);中药局部熏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均P<0.01);中药局部熏蒸与西药口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疗效相当.结论:浮刺治疗可以及时、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在人类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近年来,尽管中风死亡率得到明显控制,但中风后遗症的存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肩手综合征在中风患者中的发病率占12.5%-70.0%,常在中风后约1~3个月内发生,最早在发病后的第3天出现。其典型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部水肿疼痛、局部皮肤温度上升,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使患侧上肢的残障不可逆转,从而影响患者自理能力,降低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志全 《中医正骨》2012,24(4):57+59-57,59
目的:探讨采用锁骨钩板内固定引起肩撞击综合征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锁骨钓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26例,另19例,女7例;年龄18 ~57岁,中位数34岁.9例锁骨远端骨折者均为NeerⅡ型,其中冻结肩患者1例.17例肩锁关节脱位者均为TossyⅢ型,其中陈旧性脱位1例,新鲜脱位1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4个月,中位数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9例锁骨远端骨折者,2例出现肩部疼痛、外展活动受限,肩部撞击试验阳性;1例冻结肩患者,摄片未见明显肩撞击综合征特征;均取出内固定后症状消失.17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者,5例出现肩部疼痛、外展活动受限,肩部撞击试验阳性,取出内固定后4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出现肩部外展疼痛,肩部撞击试验阴性;其余10例肩关节活动度正常,无疼痛等不适.结论:采用锁骨钩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可引起肩撞击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正>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好发于发病后1~3个月[1],早期主要表现为肩、手、腕部关节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晚期则出现皮肤和肌肉萎缩[2]。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患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治疗包括康复、药物以及手术等,虽有一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的临床常见继发症状,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一般认为常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以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为主要表现。绝大多数发生在发病后1~3个月,部分在发病后6个月出现,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笔者针药结合治疗本病32例,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和住院病人64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肩关节脱位、手部肿痛、关节活动受限、皮温上升,甚至出现肌肉萎缩、挛缩畸形~[1],极大地影响肢体功能的康复进程甚至导致残疾的发生。如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进行干预治疗,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减少肢体残障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成为脑卒中康复工作的重要课题。笔者运用温针  相似文献   

18.
中风又称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常发生在中风发病后1~3个月,发生率为12.5%〜70.0%,以上肢水肿、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及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严重影响中风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1~,也是中风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不易纠正,反复发作,给康复医师、治疗师及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笔者采用蜂针联合Boh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汪建平  张伟玲  王建兵 《河北中医》2014,(11):1679-1680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其典型症状为肩痛,手水肿,被动活动时痛剧,皮温高,手部肌肉萎缩,最终发展至挛缩畸形心,其发生率约为5%~32%,是卒中后仅次于跌倒、精神错乱的第三大并发症,多在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最早可在发病后第3d,迟至6个月后发生073,仅有20%患者能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引起卒中后遗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2010—10—2013-05,我们采用指趾端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脑出血或脑梗死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发生在脑血管病后的1~15个月,也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15~30天内或在2年后发生。中医学无“肩手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中医学认为其主证与痹证相似,但病机不同,肩手综合征属“中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