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通过外周静脉(如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将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是进行长期输液最理想的安全工具之一。因其穿刺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免除患者多次穿刺及因输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害,起到保护血管和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picc有许多优点,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近年来,随着picc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其并发症的防治积累了许多经验,本文就此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侨 《安徽医药》2016,37(3):353-355
目的 分析总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运用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按护理工作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16例)、改进后(14例),对比护理工作改进前后患者PICC置管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改进后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改进前(75.00%),改进前后患者的置管时间、导管滑脱与意外拔管发生率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工作改进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明显低于改进前(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给药通道,能有效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置管情况,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药物,防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也可用于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4.
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位置管术.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人体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及组织坏死.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老年患者输液、肿瘤、肠外营养等,由于外周静脉中心导管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我科从2009年3月~21910年11月行PICC置管化疗23例,均采用德国巴德公司三向瓣膜式PICC管,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92例PICC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综合护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97.8%显著高于对照组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PICC导管进行综合护理,可降低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H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它能为病人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004年4月起我科对90例行PICC置管病人进行观察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管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92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 n=46)和对照组( n=46),对实验组的新生儿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的新生儿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中新生儿的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中新生儿的护理,实验组中新生儿的术后恢复情况较好,新生儿的置管部位局部静脉红肿消散速率为(22.3±4.7)min,明显快于对照组的消散速率(30.4±5.2)min,具有统计学意义(t=7.8377,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21,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来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进行护理,能够加快新生儿的身体恢复速率,同时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早在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定位下首次成功完成,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与普通静脉穿刺术相比,PICC可以保护肢体浅表血管网和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10.
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多疗程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方法,它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从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对61例术后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化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床旁彩超引导定位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治疗的8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盲穿肘下置管法进行置管,试验组则在经床旁彩超引导下进行定位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耗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置管耗时为(63.07±8.63)s,短于对照组的(86.45±10.6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穿刺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应用经床旁彩超引导定位下进行PICC置管,能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耗时,减少反复穿刺或置管不当带来的相关穿刺置管并发症,临床应用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经腋静脉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97例VLBWI,其中65例经贵要静脉、32例经腋静脉留置PICC。置管时观察患儿心率、呼吸情况。观察并记录PICC导管穿刺的难易程度、是否一次成功,记录静脉炎、导管堵塞和异位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对两种穿刺途径的PICC置管效果进行对照和统计分析。结果:留置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两组穿刺时的问题、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留置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LBWI经腋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难易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经贵要静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时,选择腋静脉留置PIC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体会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00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并发症的防治。结果通过对PICC护理,及时观察和发现护理问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结论采用PICC技术结合针对性护理,保护外周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各种药物及营养物质的供给,在临床中适应性好。  相似文献   

14.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PICC)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我国,并在临床普遍应用,它是由外周静脉(常用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由于其创伤小,操作便捷,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由护士单独操作。它减少了患者因频繁穿刺所致的局部出血和感染,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外渗导致的严重后果,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1-3]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化疗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但因化疗药物常采用反复多次、大剂量给药,从而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损伤、坏死。为减少上述现象发生,同时也为避免由锁骨下静脉穿刺带来的危险及并发症,2003年6月~2004年6月对8例肿瘤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输入化疗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朱玉欣  雷琤  刘富德 《河北医药》2010,32(11):1479-1480
肿瘤患者由于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血管,或输注高渗透性、高浓度、强刺激性的化学药物,加之肿瘤放、化疗对血管损伤巨大,致外周浅表静脉血管内膜损伤,弹性较差,使患者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这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在静脉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药液外渗及静脉炎等并发症。应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化疗,因其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血管较粗,血流充分,化疗药物通过PICC导管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释,  相似文献   

17.
帅丽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93-1394
目的:介绍新生儿科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应用和导管护理.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1.9Fr PlCC导管对46例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本组46例,穿刺成功45例,成功宰97.8%.31例完成治疗拔管,14例非正常拔管中9例自动要求出院,2例疑似感染而拔管,1例在更换敷料时导管断裂,1例导管移位,1例导管堵塞.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药实践》2015,(3):218-220
目的:提高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深度体表测量的准确性,降低置管异位率。方法:将18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改进一组和改进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测量方法,改进一组采用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4 cm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改进二组采用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3 cm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结果:改进一组测量的准确性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改进二组(P<0.05)。结论: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4 cm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有效提高了PICC置管的首次到位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判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否通畅的方法。方法对36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观察,观察组:每次静脉输液、给药前均按无菌原则脱下肝素帽回抽,观察有无回血和凝块,再注入生理盐水冲管并将肝素帽注满液体旋紧再接输液系统;对照组:每次静脉输液、给药前按无菌原则先接上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再回抽观察。结果观察回血成功率:对照组82.22%,观察组96.67%,经χ2检验,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9.88,P<0.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脱下肝素帽回抽观察回血方法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正确冲管是保证导管通畅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大型手术、危重患者的抢救。其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不仅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化疗、高渗、高浓度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提高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