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参皂甙Rg1对自由活动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1对自由活动大鼠突触功能可塑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大鼠埋植电极后d6予以Rg1(10,30mg/kg,ip)12d,记录(直至停药后d3)其齿状回群体峰电位(PS)。大鼠给予Rg1(10,30mg/kg,ip)12d,据Timm染色法观察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出芽情况.吧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齿状回颗粒细胞层GAP-43表达水平。结果:1)Rg1可显著降低诱发PS的阈值,提高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的突触传递效能,诱导LTP形成,停药3d后,LTP仍可维持。2)Rg1组大鼠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及齿状回门区GAP-43表达显著增加。3)Timm染色显示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出芽增加。结论:Rg1可使自由活动大鼠PP-DG突触传递效能发生吧LTP为主的可塑性变化,其机制为齿状回颗粒细胞GAP-43表达增加,其投射靶区海马CA3苔藓纤维明显出芽增加,这呈正反馈性增强了突触传递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给予氯氮平前后齿状回反应及细胞外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15只成年家兔,将刺激用微电极置于海马穿通纤维处,记录用微电极和收集神经递质的引导插管置于同侧齿状回处,经10d康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强直刺激组(T组)和无强直刺激组(N组),每组各5只。整个实验180min,分3阶段(60min/阶段)。全程给予齿状回单极方脉冲电刺激,60min时分别腹腔注射20mg/kg氯氮平溶液(T组和N组)或空白溶剂(C组),120min时给予强直刺激(C组和T组)。实验中,每隔2min记录一次齿状回反应,每隔5min检测一次齿状回细胞外DA和5-HT的水平。结果:齿状回反应:C组1、2阶段无改变(P〉0.05),3阶段较1、2阶段增强(P=0.02),产生长时程增强(LTP);T组2阶段较1阶段增强(氯氮平增强)(P=0.004),3阶段较2阶段进一步增强(P=0.02),产生LTP;N组2阶段较1阶段增强(氯氮平增强)(P=0.004),3阶段同2阶段(P〉0.05)。细胞外DA和5-HT的水平:C组的DA水平在3个阶段均无改变(P〉0.05);T组2、3阶段DA水平较1阶段明显升高(P〈0.01),但3阶段的DA水平却没有因LTP的产生而出现相应的改变;N组2、3阶段DA水平较1阶段明显升高(P〈0.01);3组在全部实验中的5-HT水平均无改变(P〉0.05)。结论:氯氮平可在齿状回同步产生氯氮平增强和细胞外DA水平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介导麻醉大鼠人参皂苷Rg1诱发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麻醉大鼠突触传递效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微电极录技术,记录麻醉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群体峰电位(PS)。结果:Rg1(10,100nmol/L)提高麻醉大鼠的基础突触传递,诱导海马齿状回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并提高高频刺激所诱导的LTP。选择性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5nmol)侧脑室注射可明显抑制Rg1所诱导的齿状回LTP,对基础突触传递无明显影响。L-Arg(250mg/kg,ip)可拮抗 7-NI对Rg1诱导LTP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Rg1显著促进麻醉大鼠的突触传递效能,由神经元型NOS(nNOS)所产生的NO参与了Rg1对齿状回LTP的诱导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齿状回长时程增强效应 (LTP)方面研究锂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 细胞外记录离体海马脑片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结果锂可逆地增强EPSP的幅度。高频刺激 (10 0Hz ,1s)对照组大鼠海马穿通纤维 ,在海马齿状回 (DG)区记录的EPSP幅度会持续增高 ,可以诱导出明显的突触后LTP。若用 10mmol·L- 1锂处理大鼠海马脑片 ,则诱导的LTP幅度明显降低 ,但低浓度锂 (2 ,6mmol·L- 1)不影响LTP的幅度 ;10mmol·L- 1锂明显抑制海马脑片DG区的脉冲间隔 (IPI)为 5 0ms的双脉冲易化效应 (PPF) ,而低浓度锂 (2 ,6mmol·L- 1)处理则不影响PPF(IPI,5 0ms) ;在不同的细胞外钙浓度下 ,用 10mmol·L- 1锂处理过的海马脑片PPF受到的抑制程度不同。结论 锂可能通过突触前的机理来抑制海马DG区LTP的幅度 ,这种抑制效应与锂的临床治疗狂躁症及其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6.
成年神经发生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的年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马位于内侧颞叶,参与了学习和记忆的形成。齿状回是海马的一个亚区,具有成年神经发生(adult neurogenesis,AN)的能力。在齿状回,AN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包括在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增殖、分裂形成新的神经细胞,新生神经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神经元在颗粒细胞层(granule cell layer,GCL)迁移和成熟,最后参与整合到神经环路中发挥生理功能。已经发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人)都具有AN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铅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的损伤是否有修复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从出生至断奶通过母乳摄入铅(母鼠每天饮用0.2%醋酸铅溶液20 mL),在出生后的20 ~25 d记录其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并诱导长时程增强。结果人参皂苷Rg1 (50μmo.lL-1)灌流对照组和铅暴露组大鼠海马脑片20min均能诱导出LTP,铅暴露组大鼠的LTP幅度较对照组低。在铅暴露组大鼠的海马脑片上,高频刺激(HFS,1 s, 100 Hz)诱导的LT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50μmol.L-1人参皂苷Rg1灌流20 min,HFS诱导的LTP幅度提高47.1%。结论人参皂苷Rg1能够提高基础的突触传递,并能部分修复铅损伤的HFS-LTP。 相似文献
8.
腺苷A1受体和NMDA受体在海马齿状回突触传递活动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腺苷A1受体阻断剂对海马齿状回 (DG)突触传递活动的影响及其与NMDA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在体记录麻醉大鼠LTP的电生理学方法 ,观察腺苷A1受体特异性阻断剂 8 环戊 1,3 二丙基黄嘌呤 (DPCPX)与NMDA受体激动剂、阻断剂在海马DG基础突触传递活动和高频刺激诱导的LTP中作用的相关性。结果 DPCPX(6mg·L- 1,5μL ,icv)或NMDA(0 2mg·L- 1,5μL ,icv)不影响大鼠海马DG突触传递活动 ,DPCPX对icvNMDA后高频刺激诱导已形成的LTP维持也无影响 ;预先给予DPCPX后则可显著增强NMDA的海马DG基础突触传递活动和LTP ;AP5(0 5mg·L- 1,5μL)阻断NMDA受体后对LTP的抑制作用不受DPCPX的影响 ,但预先给予DPCPX则可取消AP5 对LTP的抑制作用。结论 DPCPX不影响海马DG突触传递活动 ,但可影响NMDA受体的效应 ,增强NMDA受体在海马DG突触传递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参茎叶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的含量,为人参总皂苷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4.6mm×25mm,5μm),保护柱:DIKMAEasyGuardC18(10mm×4.6mm),流动相:乙腈-0.5%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25mL/min;EISD:漂移管温度40℃,载气压力3.5bar,放大系数为7。结果:标准曲线:C=1.191×10^-7A-0.1876,线性范围:0.038~1.14mg/mL,r=0.9993,检出限:20ng(S/N〉3),加样回收率:96.84%~104.21%。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准确、快速,可作为人参茎叶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人参总皂苷提取物中7种人参皂苷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对人参提取物的质量评价更准确、更快捷。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mm×2.1mm,1.7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03nm;流速:0.4mL·min~(-1);测定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c和人参皂苷Rd的含量。结果测定的各色谱峰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大于1.5,7种人参皂苷在各自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RSD值符合要求。结论 UPLC能代替HPLC测定人参皂苷的含量,该方法灵敏、简单、准确、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1.
黄皮酰胺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齿状回突触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皮酰胺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突触传递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外电生理记录技术。结果:一次性施加HFS能稳定诱导出LTP并维持达5 d;(-)黄皮酰胺(8 mg.kg-1,ig)组PS于连续给药的d 3开始明显增高,至d 5基本达最高值,连续给药7 d后停药,停药后5 d内增高的PS不见明显降低,而测试阈值呈现相反的变化;同剂量的(+)黄皮酰胺对PS和测试阈值无明显影响。结论:(-)黄皮酰胺经口给药也能在大鼠海马组织中达到影响突触传递活动的水平,提示黄皮酰胺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突触传递的影响有手性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和(-)一叶萩碱对大鼠海马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左旋、右旋一叶萩碱对麻醉大鼠海马齿状回基础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在体记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群峰电位(populationspike,PS)。结果 终浓度2×10-9mol·L-1 的(+) ,(-)一叶萩碱对基础状态下的PS无影响,对HFS诱导的LTP也无增强作用。将终浓度提高至2×10-8,2×10-7mol·L-1 时,两种构型一叶萩碱对基础PS和HFS诱导的LTP有明显的增强作用,GABA能完全拮抗此作用。结论 (+) ,(-)一叶萩碱在相同浓度下产生相似的效应,它们可能通过拮抗GABA受体参与LTP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左旋、右旋一叶萩碱对麻醉大鼠海马齿状回基础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 ,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在体记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 (LTP)的电生理学方法 ,记录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群峰电位(populationspike,PS)。结果 终浓度 2× 10 - 9mol·L- 1 的 ( ) ,(- )一叶萩碱对基础状态下的PS无影响 ,对HFS诱导的LTP也无增强作用。将终浓度提高至 2× 10 - 8,2× 10 - 7mol·L- 1 时 ,两种构型一叶萩碱对基础PS和HFS诱导的LTP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GABA能完全拮抗此作用。结论 ( ) ,(- )一叶萩碱在相同浓度下产生相似的效应 ,它们可能通过拮抗GABA受体参与LTP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4.
(-),(+)黄皮酰胺对大鼠海马突触传递功能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采用细胞外电生理记录法记录了低频刺激所诱发的麻醉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群峰电位(PS)并比较了侧脑室注射(-),(+)黄皮酰胺对PS及强直刺激所诱导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TP)作用。结果表明:低剂量(1nmol)时,(-)或(+)黄皮酰胺都对基础状态下的PS没有影响。对LTP(+)黄皮酰胺也无作用,(-)黄皮酰胺表现为增强作用;将剂量提高至4nmol时,(-)黄皮酰胺对基础PS和LTP都有增强作用且对LTP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黄皮酰胺对PS仍无影响,对LTP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黄皮酰胺对海马齿状回突触传递活动的作用具有光学选择性,这一结果有力地支持了(-)黄皮酰胺促智作用的行为学和神经生化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一叶碱对麻醉大鼠突触可塑性形成中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的作用。方法 以在体记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 (long termpotentiation ,LTP)的电生理学方法 ,记录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群峰电位(populationspike,PS) ;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结果 在侧脑室给予 0 2nmol·L- 1 一叶碱 (securinine ,5 μL)前给予 1μmol·L- 1 7 硝基吲唑可抑制LTP的诱导。给药前ipL 精氨酸 2 5 0mg·kg- 1 可逆转这种抑制作用。取脑进行NO含量测定 ,与一叶碱对照组相比 ,7 硝基吲唑 +一叶碱给药组的NO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 (nNOS)抑制剂 7 硝基吲唑抑制一叶碱对LTP的诱导 ;由nNOS催化产生的NO参与了一叶碱诱导LTP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对一叶萩碱诱导的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叶萩碱对麻醉大鼠突触可塑性形成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作用。方法以在体记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群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PS);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结果在侧脑室给予0.2 nmol·L-1一叶萩碱(securinine,5 μL)前给予1 μmol·L-1 7-硝基吲唑可抑制LTP的诱导。给药前ip L-精氨酸250 mg·kg-1可逆转这种抑制作用。取脑进行NO含量测定,与一叶萩碱对照组相比,7-硝基吲唑+一叶萩碱给药组的NO含量明显下降。结论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抑制一叶萩碱对LTP的诱导;由nNOS催化产生的NO参与了一叶萩碱诱导LTP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抑郁症发生机制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海马以及其他脑边缘结构的体积减少和细胞丢失,抗抑郁剂可显著促进抑郁模型动物海马神经元发生,提示神经可塑性机制涉及了抑郁症的发生过程。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及其活性调节蛋白p35是保持成熟神经系统内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中神经元具有潜在可塑性的关键激酶。Cdk5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与神经元迁移、轴突生长和神经递质释放有关,还参与细胞骨架形成、轴突导向、膜转运、突触功能和多巴胺信号转导等多种神经功能调控。然而,在某些病理性因素作用下,Cdk5激酶活性异常升高会引起神经元的过度死亡,导致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Cdk5在调节神经元的生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抑郁症损伤的海马神经元中,Cdk5是否也参与了神经元的生存过程,从而介导了抑郁症的发生尚未见到报道。目的:本研究将基于抑郁症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基础,探讨Cdk5/p35在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阐明抑郁症发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为临床发现新的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连续21d的慢性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应激抑郁模型(CMS),以动物的体重变化、蔗糖水偏爱(sucrosep reference)和自发活动能力为指标,考察抑郁模型动物行为学变化;通过测定Cdk5特定底物-组蛋白H1被磷酸化的程度检测大鼠海马部位Cdk5激酶活性,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p35蛋白的表达;同时在应激过程中,采用微量注射的方法,分别在海马齿状回(DG),CA1及CA3亚区给予Cdk5激酶抑制剂(butyrolactone),观察抑制不同脑区Cdk5激酶对抑郁症模型动物体重,糖水偏爱、自发活动性等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此外,在慢性应激的同时,连续给予抗抑郁药venlafaxine和mirtazapine,考察抗抑郁剂的治疗作用对海马p3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慢性应激大鼠海马部位Cdk5激酶活性显著升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应激大鼠海马DG区胞膜组分p35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胞浆p3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马Cdk5激酶活性与胞膜p35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而与胞浆p35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大鼠体重增加值,糖水偏爱与海马胞膜p35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海马Cdk5激酶活性升高参与了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海马DG区微注射Cdk5激酶抑制剂butyrolactone(50,100ng)可显著逆转慢性应激引起的大鼠抑郁样行为,而在CA1和CA3区微注射butyrolactone(100ng)则对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说明抑制Cdk5激酶活性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具有脑区特异性。在慢性应激实验中发现连续给予抗抑郁药venlafaxine(40mg·kg-1)和mirtazapine(20mg·kg-1)可明显降低DG区胞膜p35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p35蛋白由胞膜转运至胞浆,而抗精神病药aripiprazole(5mg.kg-1)对慢性应激引起的DG区胞膜p35蛋白表达增加没有明显影响,说明降低胞膜p35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Cdk5激酶活性是抗抑郁药物特异性的。结论: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Cdk5/p35在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抑制Cdk5活性可有效逆转动物的抑郁样行为,抗抑郁剂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抑制Cdk5激酶的异常激活。因此,本研究结果为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和临床抗抑郁治疗药物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人参皂苷Rg1抗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抗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小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PTP制备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模型,经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后,用尼氏(Nissl)染色和TH组化染色观察黑质神经元的损害情况,借助TUNEL染色了解黑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黑质神经元caspase-3的活化以及iNOS和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人参皂苷Rg1预处理能减少PD鼠模型黑质致密带Nissl阳性神经元和TH阳性神经元的脱失现象,降低黑质神经元TUNEL染色的阳性率。结论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MPTP诱导的小鼠黑质神经元凋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Priming of group 2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facilitates induction of long-term depress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freely moving ra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enise Manahan-Vaughan 《Neuropharmacology》1998,37(12):1017-1464
Activation of group 1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mGluRs) has been shown to facilitate the induction of tetanically evoked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vivo, whereas group 2 mGluR antagonists inhibit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in the CA1 region. LTD has not bee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to date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freely moving rats. In thi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1-Hz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LFS) when applied via a stimulating electrode chronically implanted in the perforant path, evoked short-term depression (STD) of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and population spikes measured from the dentate gyrus granule cell layer. Application of the group 2 mGluR agonists (S)-4-carboxyphenylglycine (4C3HPG) or (2S,2′R,3′R)-2-(2′,3′-dicarboxycyclopropyl)glycine (DCG-IV) prior to LFS facilitated the expression of LTD. Application of the group 2 mGluR antagonist (2S)--ethylglutamic acid (EGLU) prior to agonist application prevented the facilitating effect of the agonists on LFS-induced depression. EGLU did not influence the expression of LFS-induced STD. Neither 4C3HPG, DCG-IV nor EGLU had an effect on bas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at the concentrations used.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priming of group 2 mGluRs leads to induction of persistent LTD in the dentate gyrus in vivo, consistent with a role for group 2 mGluRs in metaplastic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