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中药组术后当天1次,以后每天2次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连服7 d。对照组于术后当天及以后每天1次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并记录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并探测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减慢,中药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中药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量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很好地预防THR术后DVT形成,其临床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 总结2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术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并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20例患者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2例患者均进行了溶栓治疗,7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个月后能下地行走.结论 手术前后的药物、肢体锻炼及辅助器械等各项护理措施可减少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注射剂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4例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干预+速碧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统计两组患者拔除引流管量、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患者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术后7 d)均低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速碧林针剂可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效果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89例进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中西医结合组44例,在低分子肝素使用基础上加服复元活血汤加减,14d为1疗程。术后观察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89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中,术后共有8例DVT发生,其中,对照组7例,中西医结合组1例,其发生率分别为15.56%、2.27% (X2=4.7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能达到协同预防作用,提高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桂林市中医院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关节囊缝合后关节腔500 mg/5mL氨甲环酸混合50 mL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注射50 mL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放置引流管,观察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同时,比较置换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输血情况及1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失血量,1 d引流量,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均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无输血情况,对照组术后3人输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及输血率,对术后功能恢复及血栓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置换开始前将氨甲环酸15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术后夹闭引流管3h后开放;对照组用100 mL生理盐水静滴,余步骤同观察组.记录2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及输血量,同时观察下肢是否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结果 观察组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4d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的显性、隐性失血量、输血量,降低了输血比率,且没有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冰毯机持续加压冰敷与局部冰敷两种物理降温方法对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前检查一般情况良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共120例,其中60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30例(30髋)和对照1组30例(30髋),60例非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2组30例(35髋)和对照2组30例(33髋)。两观察组予以冰毯机持续加压冰敷,两对照组予以伤口局部冰敷。术后均行主动关节功能锻炼及持续被动运动(CPM)。比较各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术后24、48 h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观察组6、12、24、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48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均可在术后48 h内拔除引流管,术后1、3、6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假体脱位、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冰毯机持续加压冰敷在术后早期控制疼痛、减少出血、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优于传统局部冰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1例。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 100 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1.7%),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5.9%),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403-140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华法令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裴福兴  沈彬 《四川医学》2001,22(11):1002-1003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华法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我院1998年收治的7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前瞻性地分为两组。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25例术前给予华法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余49例不用华法令预防,诊断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结果:术前预防性用华法令的病人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预防性使用华法令的病人有28%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用华法令抗凝后手术侧肢体肿胀消退。所有使用华法令的病例未见有出血。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人工关节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使用华法令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安全、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 30例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于术后3~13天行双侧上行性静脉造影,分析调查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47.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国外报道接近,这一结果应该引起人工关节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并应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酌情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1月的100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围术期标准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围术期防范护理干预.比较2组满意度;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下床时间;护理前后NRS疼痛评分、膝关节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是50(100. 00% ),对照组则是40(80. 00% ),P<0. 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后NRS疼痛评分、膝关节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更有优势,P<0. 05.观察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下床时间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更少,P<0. 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1(2. 00% ),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7 (14. 00% ).结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围术期防范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以及髋关节功能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益气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单独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1周后均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切口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指标PT、AprlT、Tr明显延长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例深静脉血栓均发生在术后3—5d。术后均未有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益气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股骨头置换术后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减少切口引流量且有效延长凝血时间,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2):135-138
[背景]探讨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对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总失血量的影响.[病例报告]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给施行单侧THA,术后术区内留置1根引流管,氨甲环酸组40例向术区内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50mL,对照组40例注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4h后进行负压吸引.术后3d内每日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分别记录术后8,12,24h引流量及输血人数,计算隐性失血量;术后3~5d行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波检查.氨甲环酸组术后3d的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血栓形成、术后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可有效减少首次行单侧THA后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围手术期间,观察组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为22.8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相对明显改善,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间的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住院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运用益气活血法口服活血消肿汤治疗,对照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口服拜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观察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益气活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手术期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原因的分析,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06例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预防措施来有效防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治疗的106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为8.49%,无一例发生肺栓塞及死亡。结论积极的预防措施可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组常规方法 +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DVT1例,对照组发生DVT3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2月骨科收治的80例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加强入院宣教,术前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指导协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予以相关药物预防等一系列护理工作,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80例患者术后发生5例深静脉血栓,3例髂静脉血栓,2例腘静脉血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率达93.75%;DVT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治疗后,B超证实血栓消失。无患者并发肺栓塞,死亡0例。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必须重视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预防与护理工作。出入院宣教,术前评估、预防药物、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相关抗凝镇痛药物的应用、优质的护理服务等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指标以及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老年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