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乳腺导管扩张症亦称浆细胞性乳腺炎 ,两者反映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病理表现。临床有时与乳腺癌极难鉴别 ,我院1980~ 1996年共收治 134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女 133例 ,年龄 2 6~ 5 9岁 ,平均 40 .2岁。男 1例 ,年龄 36岁。病程 15天~ 7年 ,平均 4.2月。 133例女性中有 12 6例在非哺乳期 ( 94.7% ) ,6例在哺乳期 ,1例为妊娠期。症状及体征 :单侧发病 12 8例 ,左侧 82例 ,右侧 46例 ;双侧 6例。乳腺包块 12 4例 ( 92 .5 % ) ;乳房疼痛 5 6例( 41.8% ) ;乳头溢液 30例 ( 2 2 .9% ) ,其中浆液性 18例 ,血性12例。乳头…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1%~5.1%。现将我院1988~1997年收治的术前诊断为乳管扩张症的63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3例中30~50岁占66.6%。病程3天至10年,其中6个月以内... 相似文献
4.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3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乳房肿块切除术22例,乳腺区段楔形切除术13例,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乳腺痿管切除术2例.其中36例获随访(92.3%),随访中复发7例,均经再次手术获治愈;另外,1例术后9个月于对侧乳房异时性发生本病;其余恢复良好.结论: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术前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是避免误诊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法,局部肿块切除或病变乳腺区段楔形切除为广泛采用的术式.禁忌贸然行广泛的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78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表现局部肿物(44例,56.41%),脓肿形成(23例,29.49%),瘘管或窦道形成(8例,10.26%),乳头溢液(3例,3.85%)。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有乳管切除术、肿块局部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等。结果以完整切除病变导管系统的区段切除术治愈率高。单纯抗生素或切开引流、局部肿物切除治疗效果均较差,容易迁延不愈。结论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比较彻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声结合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间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乳腺导管造影技术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 11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 11例均为女性乳头溢液患者 ,年龄 2 4~ 47岁 ,平均3 5 .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乳头溢液 ,病史 2 7d至 8个月 ,溢液颜色多为淡黄色 ,咖啡色较少。超声检查使用ATLHDI 3 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5~ 10MHz超宽频带 ,乳腺检查专用软件。检查时 ,患者取仰卧位 ,暴露患侧乳房 ,清除乳头表面分泌物 ,常规消毒乳头及其周围 ,将加工弯曲磨平尖的 5号或 7号注射针头经消毒液浸泡消毒… 相似文献
7.
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非哺乳期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术前误诊率极高。本研究通过对12例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14个病灶的声图像分析,探讨其声像图特征。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间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12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20~59岁, 相似文献
8.
乳腺导管扩张症4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导管扩张症少见,临床较易误诊。我院1966~1987年共手术治疗45例,均经病理证实。临床误诊40例,其中误诊为乳腺癌21例,纤维腺瘤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慢性囊性增生病4例,结核1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40例均为女性。年龄15~62岁,平均41.2岁。病程10天~10年,平均13.5月,其中1年以内者33例,1年以上者7例。主要症状与体征:乳头溢液12例(30.0%),其中血性5例,浆液性7例;乳房疼痛13例(32.5%);乳头内缩12例(30.0%);乳房肿块32例(80、0%);乳房皮肤有改变者17例(42.5%),其中肿块与皮肤粘连8例,桔皮样变4例,炎性改变4例,慢性窦道1 相似文献
9.
自1955年Atkins[1]报道乳腺瘘至今已有40余年,但临床观察中常发现与乳腺导管扩张症伴发。近年来,我们诊治乳腺导管扩张症100例,其中20例合并乳腺瘘。通过文献复习,结合我们的诊治经验,对乳腺疾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关系及乳腺宏的防治讨论如下。乳腺导管扩张是指乳腺大导管扩张,其发生率约占乳腺病的2%。主要病理变化为导管壁慢性炎症,管腔阻塞,管腔内上皮萎缩,管壁纤维化,管周围组织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因此又称此病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乳头回缩内陷,乳头滥液,乳晕下慢性脓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形成长期不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扩张症造影X线影像特征特点,以提高其认识。方法:分析3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造影X线征象,与病理结构对照分析。对经溢液病理涂片、泌乳术测定排除肿瘤性病变,并确保无禁忌症,经临床保守治疗疗效不显著的导管扩张症病例,在造影引导下,选择溢液乳孔注入药物灌注治疗。结果:37例造影X线诊断与手病理相符,其中2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符合率可达94.9%。经溢液乳孔注入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92.8%。结论:经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的程度及病变范围;对于具有适应症的导管扩张症,采用造影引导下的药物灌注治疗,疗效显著,本组研究成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膀胱肿瘤术后常规复查发现者15例;置双“J”管后5例;反复尿路感染者21例;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6例;排尿困难7例;下腹部痛11例。伴发膀胱腺癌2例,并发膀胱结石6例。38例经尿道电切病变加药物灌注;6例伴有肾积水无法插入输尿管导管者行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口移植术;3例巨大膀胱结石行膀胱部分切除+取石术;5例患者拔除双“J”管;11例仅行膀胱灌注治疗;2例伴发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年。经尿道电切组22例症状缓解,随访膀胱镜查6例复发;开放手术组症状均缓解,膀胱镜检查1例复发;双“J”管拔除后3个月后3例患者病变消失;单纯药物灌注组5例症状缓解,膀胱镜检查4例病变程度减轻,7例病变无明显变化。结论:腺性膀胱炎在确证后应积极治疗,在治疗时应积极去除诱因,经尿道膀胱病变电切是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腺性膀胱炎的诊治(附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96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反复尿路感染42例,无明显诱因的尿频尿急11例,血尿8例,下腹酸胀痛不适7例,排尿困难6例,膀胱肿瘤术后常规复查时发现者15例,置双"J"管后7例,其中合并膀胱结石8例,合并膀胱癌2例。65例经尿道汽化电切加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15例仅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4例膀胱结石行膀胱部分切除加取石术;4例定期更换双"J"管;3例拔除双"J"管;3例伴有肾积水无法插入输尿管导管者行输尿管口移植术;2例伴发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72例(72/96,75.0%)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年。手术切除病变、经尿道汽化电切加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单纯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治愈率分别为100%(6/6)、73.5%(36/49)和40.0%(4/10)。4例定期更换双"J"管者病变未见明显进展,3例拔除双"J"管复查膀胱镜见病变程度减轻。结论:腺性膀胱炎在确诊后应及时治疗,在治疗时应针对诱因或病因,手术切除、经尿道汽化电切加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69例甲状舌管囊肿的超声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状舌管囊肿的超声诊断价值与治疗。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9例甲状舌管囊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9例甲状舌管囊肿患者中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下儿童者39例(56.52%),11—20岁和21—30岁者各8例,31岁以上者14例(20.29%)。超声影像显示囊内液性暗区清晰者40例,欠清晰者16例,混浊者11例,2例舌根和口底的肿物为暗淡光点。与舌骨的关系,在舌骨上方者17例,舌骨水平者16例,舌骨下方36例,其中56例肿物与舌骨粘连或贴近。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4.20%。本组病例均采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囊肿反复感染、病程长及复发病例增加了手术难度。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囊肿及瘘管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舌骨、甲状腺等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这些关系对于治疗有较大意义。囊肿的治疗以早期彻底切除为佳。 相似文献
15.
16.
17.
膀胱憩室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膀胱憩室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1999年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例膀胱憩室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病因,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5例患者为移行细胞癌,1例为鳞状细胞癌。5例行膀胱憩室切除术或膀胱部份切除术。憩室切除采用膀胱内外联合入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5例术后予以膀胱灌注化疗,2例加作放疗。6例获随访,存活时间1-9年,平均5年。结论:确立诊断首选膀胱镜检查及活检,B超、CT和MR对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膀胱憩室癌行手术联合化疗或放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食管穿孔和破裂的诊断及处理方法的经验。方法:对2000年—2010年收治的33例食管穿孔和破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食管穿孔和破裂的病因为异物性18例(55%)、医源性6例(18%)、自发性7例(21%)、外伤性2例(6%)。主要症状为食管穿孔部位疼痛30例(90.9%)、气促或呼吸困难15例(45.5%)、吞咽困难12例(36.4%)、发热12例(36.4%)、恶心或呕吐5例(15.2%)、呕血3例(9.1%)。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27例。治愈25例,死亡2例(自杀1例)。手术治疗组死亡1例(1/27,3.7%),保守治疗组死亡1例(1/6,16.7%)。即刻治疗组住院死亡0例(0/7),早期治疗组住院死亡0例(0/7),晚期治疗组住院死亡2例(2/19)。术后并发症:食管瘘4例,急性呼吸功能不全2例,脓胸合并肺不张3例。结论: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早期治疗、根据病情个性化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