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二、痛痹累年久不已 变通经方以应机痹证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为主要表现 ,包括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诸多病变。其病机 ,《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并据三气之多寡分为三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此说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 ,至今仍被遵为诊治痹证之准则 ,从而提出依据三痹之不同 ,分别采用祛风、散寒、除湿以疗之 ,尽管后世医家有提出久病体虚之论 ,但其治法仍未脱离《内经》指规。如其对痛痹日久者 ,仍…  相似文献   

2.
从络治痹     
痹证是络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临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病程长、疼痛难以忍受的特点。久病人络,久痛入络,形成络病,临床治疗需遵循“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笔者以颈腰椎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浅述痹证与络病的关系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杨福盛  范建芳 《新中医》2007,39(5):67-68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病初多以邪实为主,且病位较浅,治疗后易趋康复。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深入,则殃及筋骨,久痛人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故治疗痹证用药,须依据风、寒、湿、热邪气之所偏,夹痰、夹瘀之孰轻孰重,以及疼痛性质、病邪新久、经脉关节受累之轻重,采用相应治法,选择最佳药物。笔者就痹证用药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麻木和关节肿胀、屈伸不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其主要病理机制为气血运行不畅。痹证以游走性为主者称为风痹;以疼痛为主者称为寒痹;以沉重、粘滞为主者称为湿痹;病久化热或初期即有热象者称为热痹。1观察病情神色:风寒湿痹患者,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萎黄,病变关节局部肤色正常;热痹患者表现烦躁不安、面红耳赤,病变关节肤色发红。寒热:痹证初起,多有发热,恶寒或恶风。热痹以发热为主;风痹以恶风为主;寒痹恶寒重,湿痹身热不扬或午后发热,风寒湿痹病变局部不热,大都得热则减,得…  相似文献   

5.
<正> 痹证一病,乃风寒湿热诸邪客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肌肉、关节、筋脉酸重疼痛,甚或出现关节肿大畸形,或伴见皮下结节。关于痹证,从古至今论述颇多,总以祛风蠲痹,除湿通络为其治疗大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痹证日久,正虚邪恋,痰浊内生,或邪阻经络,津聚成痰,则见关节肿大畸形,或见皮下结节的病例,往往单用祛风湿之品,收效罔然,而参入化痰通络之品,则可提高疗效,现介绍如下,并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流通不畅,临床表现为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的疼痛、痠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更甚者可见关节肿大变形。方剑乔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载,在运用针灸治疗痹证方面,颇有心得,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师侍诊,受益匪浅,兹将方师辨证治疗痹证经验简述如下。1分型施治1.1虚痹:虚痹患者多为素体亏虚,或痹病日久,迁延  相似文献   

7.
杜怀棠教授师承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临证灵活运用秦伯未先生所言"补、疏、升、降"4法治疗外感、内伤之气病.杜教授认为,痹证发病除与外感风、寒、湿等邪气密切相关外,亦需重视外邪痹阻经络而伤及气血,尤其针对痹证日久者,更强调条达气机、温通气血的重要性.杜教授临床治疗1例久病寒痹者,先予柴胡桂枝汤、越鞠丸加减条达气机解阳郁...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以肌肉、关节、筋骨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者肿胀、关节变形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传统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久而化热者,又以清热为常法,沿用至今,成为痹证论治之准则。  相似文献   

9.
张凯  范为民  胡怡芳  李艳 《光明中医》2015,30(2):252-253
<正>痹证的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感染性风湿病、代谢与内分泌疾病伴发的风湿性疾病相类似[1]。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进步,对于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论治已有深刻认识。早在《素问·痹论》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可见风、寒、湿三邪的侵入人体乃是痹证发病的病因。《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于疏故不通"。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大凡经主气,以络主血,久病血瘀。"据《血证  相似文献   

10.
补肾健脾以治根本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 ,不外乎正气不足、邪自外侵、经络阻滞等因素。其病机实质为本虚标实。这类痹证之成因与一般痹证不同 ,它不仅局限于风寒湿之外因 ,而且还兼有肾阳虚、气血亏虚、瘀滞等诸多内因。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指出 :痹证病因多端 ,均属“标”证 ,惟有肾虚 ,才是其“本”也。类风湿的病位在肾 ,而骨又为肾所主。又因类风湿久病不愈 ,久病多虚 ,久必及肾 ,以脾肾最为重要。因此 ,治疗上应补肾健脾 ,这是治本病之根本。补肾应分补肾阴、补肾阳。关节痛烦、筋脉拘急牵引、动则加剧、低热盗汗、日轻夜重…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以关节、筋骨、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红肿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肺组织含有丰富血管和结缔组织,类风湿关节炎并发症间质性肺病几率最高。中医认为,痹证是因人体反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气,杂至而成。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婵,痹证的预后良好,但有的病人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久出现关节肿大畸形甚至损及脏腑。故要辨证施治,尤其要辨证施护,并予以正确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2.
熊继柏教授用黄芪虫藤饮治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活动不利为特征,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普遍,缠绵难愈,发病原因多样,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根据痹证"久病入络"、"病久必瘀"的特点,采用黄芪虫藤饮治疗气血瘀滞证型的痹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少阳为三阳之枢,兼沟通内外表里之职。其与肝 脏为表里,共起疏通气机,调节气血之功能。王文彦教授认为:痹证初起多为风寒湿(风湿热)外袭,滞留关节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所以,治疗时多采用祛风散寒(清热)利湿之品。痹证日久不愈,多引起瘀血停留关节,致关节肿胀畸形,此时,重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方可奏效。所谓顽痹,多为痹证  相似文献   

14.
论叶天士内风致痹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铦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5):185-186
叶天士痹证思想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白虎历节风发病的原因为感受温热毒邪 ,最先将仲景治疗饮热咳喘的木防己汤 ,用于治疗关节红肿、发热、疼痛游走的热痹证 ;2最先认识外感湿热痹证发病规律 ,采用兼有祛风湿与清湿热两种功能的药物治疗湿热痹证。《温病条辨》所载治疗湿热痹证的名方——宣痹汤 ,就是吴鞠通总结叶氏治痹经验的产物 ;3开创应用虫药搜剔血络方法治疗顽痹、久痹的先河 ;4最早认识与总结奇经痹证的发病规律 ,创用通补奇经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上述治痹思想 ,都曾被诸家多次论述 ,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但叶氏…  相似文献   

15.
热痹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痹的辨证论治河南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李申影,陈和平,李玉彦主题词痹证/中医药疗法,痹证/中医病机热痹多为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侵袭,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或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郁而化热。热邪留滞关节,气血...  相似文献   

16.
<正> 痹者,闭阻不通也。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麻、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的一类病证。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使筋骨、心脉失养,导致关节畸形、强直、肌肉萎缩,以及心悸等严重症状。一、常见几种痹证:常见的痹证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种。1、行痹:又名风痹,为风邪偏重所致。风邪善行走窜,故以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临床可见一个或多处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弦。是为邪气袭表,尚未深入的表现。2、痛痹:又名寒痹,为寒邪偏重所致。寒性凝  相似文献   

17.
论痹证当重除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1):23-25
1 痹证病因有四,湿居其要11 痹分寒热,湿为主因:风寒湿热邪气是痹证发病的原因。临床按其属性,可分为寒热两大类,即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综观痹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及其临床表现,每与湿邪有着密切的联系。痹证之湿,非由外袭,即自内生。湿邪留着筋骨肌肉关节,则疼痛、肿胀、沉重、浮肿;湿邪久结,生痰生瘀,阻滞经脉关节,则疼痛、变形。痹证之关节肿胀非痰瘀,即湿邪,但痰瘀之成较晚,而湿邪则存在于痹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又有“痹必挟湿”之说。湿为阴邪,六淫邪气惟湿有形,《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惟其有形,故为诸邪之…  相似文献   

18.
风湿病属中医“痹病”范畴,也称“痹“痹证”等。痹证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今所称之“痹证’,是指风、寒、湿等邪混合侵袭人体,闭阻气血所发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的治疗仍以消炎镇痛为主,近年来许多医家努力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风湿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张琪认为,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顽痹范畴,中医辨证为病久入络,痰瘀交结,深入骨骱,  相似文献   

19.
痹证,历代诸家、医书均有论述.盖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均为中医"痹证"之范畴. 中医认为,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的基础,风寒湿热外袭是致痹的条件,经络气血闭阻则是痹证的主要病机,常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往往因天气寒冷,居处潮湿诱发或加重.现将个人治痹之心得陈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望教正. 1 搜剔风邪善投虫蚁 蛇虫类药治疗痹证,虽历代诸家广泛应用,迨清@叶氏更有见解.认为痹证迁延顽固,邪留经络,伏着筋骨,影响功能活动时才可使用.临证证实,久病顽痹,病邪深人经髓,缠绵不愈,不投虫蚁疏泄、搜剔络道之品,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20.
汗法属中医治病八法中之一法 ,临床多用以治疗表证。痹证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经络 ,客阻于筋脉关节 ,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痹证之初 ,邪气客表 ,往往多用汗法 ,使邪气随汗而解。但在久痹 ,邪气深入 ,痹着胶结多舍汗法而不用。笔者近年临床中发现 ,不论新痹久痹 ,均可应用汗法 ,但汗之之法 ,则应根据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试归纳如下。1 汗可祛邪以汗法祛邪 ,宜在痹证之初 ,方如麻杏薏甘汤、九味羌活汤。此为常法 ,不多赘述。2 汗可以鼓舞气血久痹之证 ,往往气血虚弱 ,邪气久羁 ,痹着胶结 ,缠绵难愈。治宜补益气血 ,舒筋活血 ,方如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