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复发性布 -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阻断梗阻上、下端的下腔静脉 ,切开梗阻部位 ,取出血栓 ,矫正畸形 ,用自体心包补片成形下腔静脉。结果 3 9例术后均肝脾肿大缩小 ,腹水消失或减少 ,下腔静脉压力降低 6~ 11cmH2 O。B超检查显示 :全部病人术后原下腔静脉狭窄处直径 3 .5cm ,血流通畅。术后 7例出现短暂血尿 ,5例出现心功能不全 ,其中 2例出现胸水 ,无 1例住院死亡。随访 3个月~ 6年 ,3例术后 1年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死于肺部疾病 ,2例术后 2年死于其他非相关疾病。 4例失访。 2 9例恢复正常生活 ,无复发肝脾大、腹水。结论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腔静脉成形治疗复发性布 -加综合征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分析、评价肠腔静脉C形架桥、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对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0年2月,作者收治的29例重症布-加综合征病人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20例采用肠腔静脉C形架桥,随访2~25个月,其中17例效果良好(85%,17/20),3例症状改善(15%,3/20);9例采用脾静脉与颈内静脉转流术,随访2~25个月,其中5例效果良好(55.6%,5/9),3例症状改善(33.3%,3/9),1例死亡(11.1%,1/9)。结论 对重症布-加综合征病人,根据病变类型行肠腔静脉C形架桥术或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 2 6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9 4%(1 0/1 2 6),围手术病死率1.6 0%(2/1 2 6)。对8 6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8±1.2)(9个月~1 8年)年。总有效率8 3.7%(7 2/8 6),其中2 2例经彩色超声检查随访,1 6例行经皮脾穿刺脾门造影(造影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1 6年),均显示脾-肺间有不同口径和数量不等的侧支循环形成。无效或复发8例(9.3 0%)。死亡6例(7.00%),其中2例术后第2和第3年因肝性脑病死亡,2例于术后2年内再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于术后并发肝癌死亡。结论改良脾-肺固定术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或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缓解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值得推广的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31例下腔静脉膜型及狭窄型布加综合征经皮穿刺球囊导管扩张成形金属支架植入术。方法 其中肝段下腔静脉模型阻塞17例(有孔者7例,完全闭塞10例;3支主肝静脉通畅者5例,2支通畅者8例,1支通畅者4例);下腔静脉狭窄者14例,狭窄长度3~10cm,无1例显示肝静脉。结果 治疗前下腔静脉压29.38±3.37cmH2O,治疗后平均下降14.69±3.10cmH2O;1例导管刺破下腔静脉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虽经手术但死于感染;另2例手术后21d和35d死于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其余28例均获成功,随访3~48个月,平均295个月,全部体征消失22例,6例仍有轻度肝脾肿大。结论 讨论了该法的适应证,技术操作对效果的影响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联合脾动脉结扎、食管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4例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结果4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分流前平均门静脉压为36cmH2O(31~45cmH2O,1cmH2O=0.0098kPa),分流后门静脉压力26cmH2O(21~33cmH2O),平均下降10cmH2O。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有轻度肝性脑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4例发生乳糜漏,分别于术后7d至3.5个月自行消失。39例(88.6%),随访0.5~7年。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腹水消失31例,明显减少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39例人造血管均通畅。结论此手术方式是治疗下腔静脉无病变或长节段狭窄、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较简单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74年Equchi率先应用球囊扩张技术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闭塞并获得成功以来,目前已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首选术式和主要方法[1]。该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经济、快捷等优点,特别是近年来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超声和切割导管、生物可降解和肝素膜性支架的临床应用,介入治疗B-CS的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亦明显减少。但由于B-CS病情复杂多变,病理类型较多,临床治疗十分棘手,盲目地、不加选择地进行放射介入治疗,术后复发者甚多,并增加了下一步处理的难度。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B-CS介入治疗的注意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多种手术及介入方法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113例中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22例,PTA加支架置术术16例,脾肺固定加大网膜包肺术27例,经右房及股静脉联合破膜扩张并置支架术33例,下腔静脉右房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直视根治加支架置入术5例。结果 术后病情缓解,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26~40cmH2O下降至术后15~25cmH2O,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7~51cmH2O下降至术后22~33cmH2O。结论 对下腔静脉或肝静脉膜性阻塞或狭窄且无新鲜血栓者,PTA加支架置入为首选措施,不宜用此法的患者以选择适当的手术加介入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8.
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 (B CS)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对我院 1986年 5月~ 1998年12月 5 76例布 加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效果优者 30 9例 (5 3.6 % ) ,良好者 195例 (33.9% ) ,无效者 5 6例 (9.7% )。术后发生并发症 12 4例(2 1.5 % ) ,死亡 16例 (2 .8% )。结论 根据布 加综合征的临床分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布-加综合征术后复发的防治:附22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和防治原则。方法 对223例BCS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a型66例,Ⅰb型48例,Ⅱ型57例,Ⅲa型28例,Ⅲb型24例;2次以上手术后再复发36例。结果 再次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82例,随访时间6个月-10年,有效率89.6%,复发率6.0%,死亡8例。结论 术前不能正确进行分型、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和术中操作技术不规范等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布—加综合征术前正确进行分型,根据分型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术中血管吻合采用间断、褥式、外翻缝合方法等对防止术后复发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扩张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36例(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33例行下腔静脉内支架植入),其中13例因肝静脉闭塞,在介入术后1周行分流术,包括脾肾分流5例、肠腔分流8例。结果 超声介入治疗后,有3例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术后有1例出现胰腺炎,1例术后第10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随访1个月至8年,1例2年后支架远心端出现狭窄,1例1年后肝静脉血栓形成,1例支架术后3年合并肝癌,1例1年后合并丙肝死亡,2例不孕症1年后得子。所有患者术后下腔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超声介入腔内治疗布—加综合征,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较好。对肝静脉全部闭塞者需加行门体分流术。该法为治疗某些类型的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布—加综合征继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病人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42例病人经静脉造和腹内压测定确诊为BCS并有ACS。所有病人术前行腹水透析和回输,而后行各种门体分流术(36例)或介入主肝静脉再通术(6例),结果:除2例死亡,2例病人远期疗效稍差外,其余38例BCS并ACS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主肝静脉阻塞是BCS并ACS的主要病理学改变;门体分流术或经介入方法使主肝静脉再通可消除BCS并ACS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膜性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介入或手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膜性BuddChiari综合症(BCS)的治疗方法,评价放射介入和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术对膜性BC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0年5月~199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2例膜性BC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182例(其中18例为介入治疗失败者),采用常温直视下病变隔膜切除;介入178例,采用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A)156例,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经皮肝肝静脉扩张成形术22例,其中10例加用血管内支架(Stent)放置。手术组随访177例中总有效率898%,复发率102%;介入组总有效率810%,死亡率17%(3例),复发率190%,介入失败112%。结论 大部分膜性BCS病人经PTA或PTA加血管内支架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介入治疗失败者、下腔静脉内有血栓者、介入治疗后复发者或下腔静脉内为斜或厚膜的病人应选择根治性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血管移植物PTFE在H型门腔分流道的通畅率,分流口径对向肝血流的影响以及减压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用内径10mm普通型PTFE和带支撑环的PTFE分别为12例及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了门腔静脉间的H型分流术。其中肝功能ChildA级13例,B级5例,C级2例。平均年龄434岁。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脑病Ⅰ~Ⅱ级2例,无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术后门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向肝血流量无明显影响,分流道通畅率90%。普通PTFE者血栓形成2例(167%);带支撑环PTFE者无血栓形成。结论 该技术在减低门静脉压力,维持向肝血流,预防再出血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结果,其中带支撑环者优于普通型。 相似文献
16.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PTA)加支架植入术(EMS)治疗。所有病例随访6-108个月。结果 扩张前静脉狭窄段内径0-6mm(平均3mm),肝静脉内径2mm。扩张并置放血管内支架后,腔静脉、肝静脉内径分别为18—20mm和8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房压力差为18-35cmH20(1.76-3.43Da),平均20.3cmH20(1.989kPa),扩张后压差消失,119例手术顺利,1例左肝静脉轻度损伤。术后96例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19例明显改善。120例(100%)获1-108(平均67.35)个月随访,其中门5例在随访期间血管内支架形态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3例在术后8,11,16个月发生腔静脉再阻塞,经二次PTA EMS治愈;2例于术后2—3个月发生3支肝静脉再阻塞,转为外科手术。结论 经皮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是非长段阻塞型布—加综合征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吻合口假性动脉瘤(APA)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1例APA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前均用超声检查、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对于裂口较大者,采用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切除(血肿清除)、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术(7例);对于裂口较小者则采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补片移植修复术(4例)。结果:1例失访,其余10例已分别随访5~38(平均19.6)个月。疗效良好者9例,均能恢复正常活动和工作;1例腘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压迫引起神经麻痹。所有患者均未见远端动脉供血不足现象,无复发。结论:APA均应手术治疗。术中有效的控制血流及彻底清除病灶(血肿)、术中及术后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及抗凝剂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术前均明确诊断。B超诊断符合率为69.9%。根治性切除15例,近期效果良好;各种胆管内外引流术43例,37例获缓解,手术后死亡6例;剖腹探查或肝动脉插管化疗15例,术后短期内病情无变化。获根治性切除15例中,11例得到随访,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20.0%,无5年生存者。其他各种术式的生存时间无超过9个月者。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仍困难,联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B超为首选检查方法。目前根治性切除率仍较低,肝方叶切除对最后选定手术方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