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动鼻窦切割钻(HUMMER)和微波切除部分下鼻甲对鼻黏膜纤毛清除系统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理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HUMMER切除部分下鼻甲组(HUMMER组)和微波切除部分下鼻甲组(微波组)各20例,无鼻腔疾病的健康对照组10例。每例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取材,健康对照组任选5例取材。每次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下鼻甲黏膜,分别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所有患者取材之前用糖精试验测定鼻黏膜纤毛输送率(MTR)。结果:①HUMMER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MTR分别为(3.63±0.57)、(3.76±0.43)、(6.09±1.19)mm/min,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微波组术后3、6个月MTR分别为(3.96±0.40)和(3.95±0.32)mm/min,与健康对照组(6.20±0.68)mm/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微波组术后6个月与HUMMER组术后6个月M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HUMMER组和微波组术前鼻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纤毛排列紊乱、缺失,粗细长短不一,部分黏膜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为单层立方上皮;HUMMER组术后鼻黏膜上皮再生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基本和正常黏膜纤毛系统表现一致。微波组术后鼻黏膜纤毛上皮很少再生,黏膜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纤毛断裂缺失较重。结论:HUMMER切除部分下鼻甲术在保护和恢复鼻腔功能方面优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上皮阶段性修复的特点及规律,为改进鼻内镜术后处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术后7~14 d取筛窦外侧壁、筛窦顶及上颌窦口处囊泡组织,分别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①内镜下见囊泡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有的含有囊液,有的为实质性。②光镜下见16例囊泡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2例为复层鳞状上皮,2例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中有节断性鳞状上皮组织转化;固有层水肿,上皮层及上皮下层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上皮下可见黏液腺、混合腺及其导管;小血管扩张充血。③电镜下见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排列尚整齐,其间有微绒毛。多数纤毛横断面可见9 2型微管结构,有些中心微管缺如,有些仅有1个中心微管。上皮细胞中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多数呈明显凝集变性,有的线粒体呈1~2度肿胀,溶酶体增多。上皮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多数为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也可见嗜酸粒细胞及浆细胞。结论:囊泡是鼻内镜术后术腔上皮再生反应活跃的表现,是术腔上皮化过程中的一个早期不平衡的再生过程,提示术后囊泡是类似鼻息肉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早期局限性、病理性修复的现象。清除这种失衡的上皮化组织———囊泡,能有效遏制鼻息肉复发,使术腔上皮化均衡展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建立去部分黏膜游离空肠重建气管缺损动物模型,研究去部分黏膜游离空肠修复缺损后的组织学变化,为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通用标准实验动物Beagle犬6条,截取一段4cm长的空肠段,从气管3~10环切除管周1/3,形成约1.2cm×4.0cm气管壁缺损,将游离空肠的肠系膜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行端侧显微血管吻合,肠系膜静脉与右侧颈内静脉行端端吻合,将移植空肠与气管壁吻合。实验组去掉部分空肠黏膜,对照组不去除空肠黏膜。术后分别于第1、2、3、6个月四个时间点,于吻合口和移植空肠肠腔中部取活检,标本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所有实验犬术中无死亡,创口I期愈合。移植游离空肠全部成活。实验组有1条Beagle犬在术后第2周因痰痂阻塞窒息而死,对照组有1条Beagle犬在术后第50天因造瘘口感染而死亡,其余Beagle犬均存活6个月以上。实验组术后2个月,移植空肠表面有鳞状上皮化生,未发现空肠腺体样结构;术后3个月时,移植空肠肠腔表面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覆盖,黏膜层有淋巴细胞浸润,固有层有纤维组织。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移植空肠肠腔表面出现非角化鳞状上皮覆盖;术后6个月,移植空肠表面均被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覆盖。结论 去部分黏膜游离空肠重建气管,能加速肠黏膜腺上皮萎缩,促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覆盖,为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窦炎对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对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反映对中耳、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取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和4例健康人咽鼓管咽口的组织做透射电镜标本,对比观察两类组织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①健康人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②慢性鼻窦炎咽鼓管咽口可出现部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脱落,细胞的纤毛、微绒毛倒伏、脱落,胞质泡状系统融合、扩张、溶解,分泌颗粒、杯状细胞增多。细胞间隙增大,有瘢痕,有炎症细胞浸润。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减少、消失。结论正常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慢性鼻窦炎可引起咽鼓管咽口上皮、上皮各类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减少、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鼻内镜手术后修复各阶段筛窦黏膜的组织学转归情况,探讨术后筛窦黏膜转归过程的组织形态学规律,为完善治疗,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查时分别在术后恢复的3个阶段取筛窦黏膜进行光镜观察,3例2、3阶段的样本同时进行电镜观察,了解黏膜的恢复情况。结果:6个月以内上皮化10例,未上皮化2例。光镜检查术腔清洁阶段主要见大范围上皮缺失,黏膜缺损,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转归竞争阶段主要见上皮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内纤维化,黏膜下腺体可增生、减少或缺失。上皮化阶段大部分固有坯为致密结缔组织取代。可见不典型腺体。电镜下黏膜转归竞争阶段见纤毛缺失,或仅见微绒毛,可见再生的鳞状细胞。细胞间隙增宽,连接松散。上皮化完成阶段TEM下纤毛密集,可见“9+2”微管结构。结论:鼻内镜术后筛寞黏膜叮以再乍,鼻内镜术后筛窦黏膜的再生修复过程伴随炎症的消退和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6.
HRCT与鼻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相关异常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照鼻窦炎鼻息肉的冠状位HRCT表现与FESS术中内镜所见,比较两种方法对鼻腔内间隙、窦口等异常的精确诊断能力。方法详细记录102例(202侧)鼻窦炎鼻息肉冠状位HRCT表现与FESS手术中所见。结果①对鼻腔内间隙和上颌窦口狭窄的检出,CT优于内镜;对前筛口、后筛口和蝶窦口的显示,内镜优于CT。②中鼻道息肉和鼻中隔偏曲的诊断率,内镜高于CT。③上颌窦内异常,如黏稠脓液、黏膜增厚、息肉、黏膜囊肿等,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论冠状位HRCT和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相关异常的精确诊断各有优势,应该互相补充、印证,不可以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通窍方雾化吸入对促进鼻窦炎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清热利湿通窍方煎剂雾化吸入,持续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后症状缓解及术腔康复情况,并采用糖精试验测定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嗅觉减退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腔清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黏膜转归竞争及上皮化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1个月后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后观察组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湿通窍方雾化吸入可缩短鼻窦炎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促进鼻黏膜纤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建立部分去除黏膜层的带蒂游离空肠段重建6.5cm袖状气管缺损动物模型,研究部分去黏膜空肠重建气管后空肠黏膜层的组织学变化。方法:比革犬8只,在制作好带蒂部分去黏膜游离空肠段后,肠腔内放置硅胶管内支架,空肠外面放置形状记忆镍钛合金外支架,切除犬的6.5cm长袖状气管后,将肠系膜动静脉分别与右侧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相吻合,重建气管缺损。术后分别于1、2、3、4个月各处死2只犬,于吻合口和移植空肠肠腔中部取活检,标本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8只犬术后全部生存到预期时间,移植游离空肠全部成活。组织学观察术后1个月时空肠段重建气管的上皮层大量缩短的小肠绒毛,绒毛间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和炎性细胞。术后2个月时小肠的绒毛明显稀疏减少、长度明显缩短,腺体萎缩,腺腔缩小,肠黏膜上皮层明显变薄。术后3个月时移植空肠腔上皮基本化生为鳞状上皮,4个月时移植空肠内腔部分鳞状上皮化生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结论:部分去黏膜游离空肠重建长段气管后可以加速肠腔黏膜层的萎缩及化生过程,3个月可见肠腔黏膜层化生为鳞状上皮、4个月时有部分鳞状上皮化生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试图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 选取2001年1-12月行ESS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Ⅱ型2期11例(20侧)、3期12例(20侧),Ⅲ型8例(13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8-11周、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3侧);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53侧)。术后2-3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8-11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3-16周,Ⅱ型2、3期和Ⅲ型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3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微管结构清晰,线粒体狭长致密(49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 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肥厚性鼻炎不同手术方式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比较3种下鼻甲手术方式手术前、后下鼻甲黏膜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以及鼻腔黏膜黏液纤毛传输功能和3种术式特点,探讨下鼻甲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86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30例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A组),26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B组),30例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双极射频消融下鼻甲减容术(C组)。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比较A、B、C 3组治疗的有效率、手术特点和术前及术后3~6个月鼻腔黏膜纤毛输送率(mucociliary transport rate,MTR)、下鼻甲黏膜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A、B、C 3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100%、100%、96.3%,差异无显著性(P>0.05),A、C组鼻腔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保护好,手术便捷、创面愈合快。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3~6个月鼻腔黏膜MTR和下鼻甲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A、C组鼻腔黏膜MTR值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鼻腔黏膜MTR值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术后6个月下鼻甲黏膜光镜见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基本完整,B组黏膜上皮脱落,纤维组织增生。下鼻甲电镜超微结构观察,A、C组术后6个月纤毛结构大部分存在,B组纤毛结构消失,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提示A、C组术式术后下鼻甲黏膜上皮基本完整,纤毛结构保存相对完好,鼻腔黏膜黏液清除功能维护好,B组术式可损伤下鼻甲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结构,影响鼻腔生理功能。结论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双极射频消融下鼻甲减容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较好的手术方式,下鼻甲黏膜下微创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的术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对16例(20侧)术中和术后上颌窦粘膜及自然孔粘膜的纤毛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术前上颌窦及其自然孔粘膜纤毛细胞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微绒毛细胞增多,部分病例有鳞状上皮化生。术后6个月~1年,大部分病例受损的纤毛细胞明显恢复,纤毛细胞覆盖面积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内窥镜手术,改善上颌窦的通气、引流,可以逐渐恢复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对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的术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对16例(20侧)术中和术后上颌窦粘膜及自然孔粘膜的纤毛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术前上颌窦及其自然孔粘膜纤毛细胞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微绒毛细胞增多,部分病例有鳞状上皮化生。术后6个月 ̄1年,大部分病例受损的纤毛细胞明显恢复,纤毛细胞覆盖面积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内窥镜手术,改善上颌窦的通气、引流、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maxillary sinus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after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 METHODS: In a cohort study, biopsy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xillary sinus of patients submitted for FESS. One year after surgery, patients were clinically reassessed. Patients showing recurrence of disease (group 1) required a revision surgery, through which a second biopsy specimen was collected. Patients showing a favorable clinical response (group 2) were submitted to an outpatient maxillary biopsy through the previous opened middle meatus antrostomy. Biopsy material from four cadavers was used as control. The histolog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finding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t the initial surgery, patients presented many hist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such as an inflammatory process infiltrating the submucosa, atypical respiratory epithelium with an important increase in goblet cells, metaplasia, or mixed epithelium. Group 1 patients persisted with the same alterations 1 year later, but ciliary dysmorphy was more accentuated. Group 2 patients presented a predominantly pseudostratified epithelium, but some areas contained an increased number of goblet cells and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ciliated cells. CONCLUSION: Recovery of the maxillary sinus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CRS, observed by electron and light microscopy, was incomplete 1 year after endoscopic surgery, even in nonsymptomatic patients; nevertheless, these alterations were more important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than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为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提供理论依据,并观察造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鼻窦黏液囊肿病人均行经鼻内镜囊肿造袋术,手术后标本作常规病理检查和电镜超微结构检查。随访6~12个月。结果常规病理检查21例均为黏液囊肿,电镜检查除1例为立方状上皮外,其余内衬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纤毛发达,线粒体丰富,内质网、高尔基氏体发达,黏液性腺细胞和杯状细胞浆中有大量黏液分泌颗粒,基底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术后无1例复发。结论囊肿造袋术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的有效术式。鼻窦黏液囊肿内衬上皮与鼻腔大部分黏膜一样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发达,术后纤毛功能可以恢复,这是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FESS)对不同型期鼻窦炎患者鼻粘液纤毛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105例(193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分型分期和FESS后疗效评定;用糖精法测定术前和术后3、6个月的鼻 粘液纤毛输送率(MTR)。结果:①从Ⅰ ̄Ⅲ型疗效呈递减趋势,Ⅱ型Ⅱ、Ⅲ期和Ⅲ型的疗效较差。②术前Ⅰ型Ⅰ、Ⅱ期MTR和Ⅱ型Ⅰ期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与Ⅱ型Ⅱ、Ⅲ期和Ⅲ型间有显著性差异。③术后3个月的M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序贯疗法联合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80例慢性鼻窦炎Ⅱ型患者,常规行FESS,术后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症状体征积分、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6月与治疗后3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序贯治疗能促进鼻窦炎术后黏膜上皮化、有效预防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术腔清理(附10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术腔清理对鼻窦结构及上皮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80例均为采取Messerklinger术式完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病例。手术后2周进行第一次鼻腔鼻窦清理,以后每隔2周一次,共进行4或4次以上清理至术腔基本上皮化。结果:112例手术后1个月术腔基本上皮化,456例手术后2个月术腔基本上皮化,255例手术后3个月术腔基本上皮化;98例出现术后窦口闭锁,176例出现术腔粘连,在术腔清理过程中进行处理,这些并发症均消失;95例出现术后复发而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术腔粘膜的再上皮化对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鼻窦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一般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手术后规范化的术腔清理能早期发现并处理粘膜病变、术腔狭窄及窦口阻塞,因而术后清理对提高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方法取4例健康人咽鼓管咽口的组织做透射电镜标本,观察黏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无纤毛柱状细胞、分泌细胞、中间细胞和基底细胞等组成,这些细胞的基部均贴附在基底膜上。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黏膜下见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弹性纤维带。结论咽鼓管咽口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亮颗粒分泌细胞,各类细胞可见板层体存在,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弹性纤维带维持和形成咽鼓管咽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