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以ETDRS视力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RG,mfERG)比较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光动力疗法(PDT)对病理性近视(PM)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临床上经FFA、ICGA及OCT确诊为PM合并黄斑CNV的43例45眼患者纳入观察。以ETDRS视力表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进行mfERG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20例22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23例23眼行PDT。治疗后每月复查一次,随访12mo,根据复诊情况,按需行重复治疗。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ETDRS视力和mfERG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ETDRS视力及中心凹1环和2环N1波潜伏期、P1波潜伏期及P1波反应密度值无显著差异,治疗后12mo雷珠单抗组视力39.23±20.06字母,较治疗前明显提高5.88±9.03字母(P<0.05); PDT组视力37.38±16.95字母,与治疗前比,未明显改善0.33±6.94字母(P>0.05)。两组患者mfERG的N1波、P1波的潜伏期及P1波反应密度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PM并发CNV的治疗,抗VEGF疗法与PDT治疗具有相似的稳定黄斑功能的作用,在视力改善上,抗VEGF疗效优于PDT治疗。  相似文献   


2.
彭红  彭梅  张艳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24-2128

目的:分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不同年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02/2019-03我院眼科收治的CRVO-ME患者102例102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依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CM1组(年龄<50岁,50例50眼)、CM2组(年龄≥50岁,52例52眼)。治疗后连续随访12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眼压、平均注射次数、第1次注射间期,记录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CMT均较治疗前变薄,且治疗后9、12mo CM1组BCVA、CMT均优于CM2组(P<0.001)。治疗后1、2、3mo两组患者眼压均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6、9mo两组眼压均较治疗后3mo下降(P<0.05),至12mo时两组眼压均与治疗前持平(P>0.05),且CM1组治疗后1、2、3mo眼压均低于CM2组(P<0.01)。CM1组平均注射次数(3.24±0.35次)较CM2组(2.38±0.26次)多,且CM1组第1次注射间期(1.75±0.19mo)较CM2组(4.13±0.42mo)短(均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白内障加重、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CRVO-ME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降低CMT,注射后1mo即显著改善,且不会对眼压造成明显影响。相比于50岁以上患者,50岁以下患者应用雷珠单抗后1a内效果更好,视力提高及CMT变薄更明显,早期眼压波动小,第1次注射间期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4/06临床确诊为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23例,给予玻璃体腔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对比治疗前后BCVA以及行OCTA检查,软件自动识别及测量治疗前后CMT和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和灌注密度的变化。

结果:随访时间为1mo,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提高(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中位于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总区域的血管长度密度和灌注密度与治疗前均无差异(P>0.05)。

结论:单次抗VEGF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在短期内BCVA和CMT明显好转,并且未加重黄斑缺血。  相似文献   


4.
孙磊  陶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7):1245-1248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前后BCVA及mfERG变化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的病变(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和特发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患者264例332眼.检测患者的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使用90D前置镜和裂隙灯联合检测,并对眼底进行摄片,行OCT检测,进行ICGA和FFA的造影检测,最后行mfERG检测.记录患者注药后1d,1mo和末次治疗后1mo的BCVA、眼压和mfERG等情况.结果:使用雷珠单抗注射254眼,康柏西普注射78眼,其中注射1次的有37眼,注射2次的有147眼,注射3次的有72眼,注射4次的有57眼,注射5次的有19眼;患者治疗前眼压和治疗后1mo、末次治疗后1m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BVCA和治疗后1mo、末次治疗后1mo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Ring1、Ring2和Ring4振幅的密度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1mo Ring3和Ring5振幅的密度也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患者BCVA和mfERG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06/2019-12我院眼科收治的因高度近视导致CNV的患者56例5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28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组28例28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末次治疗后随访3mo,记录患者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OCT仪水平线性扫描测量CNV面积。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BCVA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mo两组患者眼压、CNV面积及C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18%)。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CNV疗效优于雷珠单抗,可有效改善BCVA,降低CMT,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04/2021-12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C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91例91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47眼,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和对照组(44例44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11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改善情况,并记录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缺血性CRVO发生情况及全身和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1、2、3、5、7、9、11mo,两组患者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后3、5、7、9、11mo,观察组患者BCVA和CRT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5、7、9、11mo时,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83±1.05次 vs 5.75±1.01次,P<0.05),缺血性CRV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1% vs 86%,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和眼部并发症。

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VEGF药物是治疗非缺血性CRVO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视力,降低CRT,该治疗方案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相比可增加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率、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减少缺血性CRVO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金益  卢珊珊  陈杨  林优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44-2247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患者脉络膜厚度和睫状后动脉血流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09/2016-12于我院眼科治疗的93例93眼湿性ARM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抗VEGF玻璃体注射3mo。对比治疗前(T0)、治疗1mo(T1)、治疗2mo(T2)和治疗3mo(T3)时视网膜中心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新生血管基底部宽度(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以及睫状后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和平均血流速度(mV),以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后患者BCVA、CRT、SFCT、CNV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738、32.333、7.305、957.450,均P<0.05)。不同基线处对比BCVA、CRT、SFCT、CNV:T3F=2.619、1.942、0.820,均P>0.05); RI指数出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51,P<0.05); PI指数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0,P<0.05)。PI各基线处对比,T3>T2≈T1>T0(“≈”为相当),RI各基线处对比T3≈T2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可有效降低脉络膜厚度,增加睫状后动脉血流灌注,远期效果较好,且不增加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 3+PRN组患者22例22眼初始3 mo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PRN。初始治疗后随访12 mo,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及注药次数。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12 mo,两组患者视力均改善,CMT均降低,CNV面积均减小(P<0.01),但两组患者BCVA、CMT、CNV面积均无组间差异(P>0.05)。1+PRN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明显少于3+PRN组\〖2(1,3)次 vs 3(3,4)次,P<0.05\〗,但初始治疗后再注药次数多于3+PRN组\〖1(0,2)次 vs 0(0,1)次,P<0.05\〗。

结论:康柏西普两种方案均可安全有效治疗PM-CNV,改善BCVA,降低CMT,减小CNV面积,1+PRN治疗方案总注药次数更少,而3+PRN治疗方案再注药次数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RMD)患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及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

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研究。纳入2017-05/12就诊于我院眼科的nARMD患者29例37眼。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前和治疗后1d,1wk,1mo及每月随访时均行OCTA检查,共随访3~6mo,观察抗VEGF治疗前后CNV病灶形态和大小、中心凹旁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血流灌注的变化。

结果:nARMD患者CNV病灶的组织结构中不成熟的结构、小分支血管和毛细血管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反应较好; 术前基线病灶面积为1.27±1.88mm2,术后第1d病灶面积为1.13±1.79mm2,CNV病灶在抗VEGF治疗后1d即可缩小,最终病灶大小稳定在1mo时的病灶面积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抗VEGF治疗后3mo,中心凹旁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血流灌注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5)。

结论:OCTA能够无创、清晰地显示nARMD患者CNV病灶的细微结构变化和定量分析CNV病灶面积的变化。OCTA还能够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分层显示,定量分析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在nARMD患者的病情监测和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选定病灶面积(CSA)和血流面积(CFA)变化情况,探讨OCTA在该类疾病治疗效果评估方面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19-07在我院眼科确诊为wARMD并且在我院接受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及后续治疗的患者22例27眼纳入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按3+prn方案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SA、CFA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BCVA(LogMAR)与CMT、CSA、CFA的相关性。

结果:wARMD患眼治疗后3mo BCVA(0.512±0.367)、CMT(223.271±17.795μm)、CSA(0.085±0.013mm2)、CFA(0.015±0.008mm2)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治疗后3mo BCVA与治疗前及治疗后3mo CMT、CSA、CFA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OCTA能够清晰显示并量化wARMD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和CFA变化,为wARMD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冯联兵  刘祥朝 《眼科研究》1992,10(4):237-240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方法对实验性兔眼球透热术后房水的纤维连接蛋白及丙二醛进行了测定,并对术后组织病理进行了观察。表明兔眼术后房水中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1周时达高峰,1个月时基本降到正常。房水中纤维连接蛋白含量3天至1周时下降明显。讨论了房水中丙二醛及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变化及术后组织病理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角巩膜穿孔伤一期急诊手术在视功能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对168眼角巩膜穿孔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单纯角巩膜修补术3 6眼,角巩膜修补 虹膜复位术93眼,巩膜修补 热凝 硅胶外加压术2眼,角巩膜修补 白内障摘出2 4眼。角膜修补 白内障摘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3眼。结果 全部病例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前视力无光感6眼,光感~0 . 0 4者84眼,0. 0 5~0 .2 5者71眼,0 . 3~1. 0者7眼。术后视力无光感4眼,光感~0. 0 4者3 9眼,0. 0 5~0. 2 5者92眼,≥0 . 3者3 3眼。脱盲率5 2 . 2 2 %。脱残率3 6. 62 %。结论 角巩膜穿孔伤一期手术水平决定了伤眼治疗结果,应把角巩膜伤口的缝合视为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眼部电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电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出血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将兔实验性玻璃体出血模型18只(36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2组,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观察出血的自然转归;用药组: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电导入治疗。分不同时间点抽取兔房水和玻璃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房水和玻璃体中的药物浓度。用检眼镜观察眼底的可见度,以判断玻璃体出血吸收的情况。结果:对兔实验性玻璃体出血,川芎嗪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组出血吸收较对照组快。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电离子导入法可促进玻璃体出血的吸收,缩短病程,是一种简易有效的眼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谢汝欣  黄敏丽 《眼科新进展》2016,(12):1184-118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现已成为20~74岁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早期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后期新生血管形成。米诺环素作为一种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除了具有抗菌、抗炎症反应外还有抗新生血管、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着重于米诺环素对DR的抑制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米诺环素抑制DR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米诺环素在DR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对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17例和无屈光不正的受试者17例,按照屈光状态与眼别进行分组。屈光不正者未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a组,17只非主导眼为ANa组;屈光不正者戴镜矫正条件下17只主导眼为ADb组,非主导眼为ANb组;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为ND组,非主导眼为NN组。采用高速眼球运动记录系统对受试者双眼分别进行注视性眼球运动记录。采用自编的Matlab程序对微扫视性眼球运动成分进行识别、提取和分析。对各组微扫视幅度、峰值速度、发生频率、微扫视间隔时间等量化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Turke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组间平均微扫视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Da组(5.42%±0.26%)、ANa组(5.48%±0.25%)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幅度变异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7,P〈0.01);ADa组[(55.25±2.40)°/s]、ANa组[(54.51±1.77)°/s]微扫视峰值速度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小(F=311.84,P〈0.01);ADa组[(1.56±0.03)Hz]、ANa组[(1.57±0.05)Hz]微扫视发生频率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低(F=155.25,P〈0.01);ADa组[(558±23)ms]、ANa组[(555±22)ms]微扫视间隔时间较ADb组、ANb组、ND组、NN组长(聘102.12,P〈0.01);屈光不正者戴镜或不戴镜及正常受试者主导眼与非主导眼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者戴镜条件下与正常受试者比较,各项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不正可影响人眼微扫视性眼球运动的行为,表现为微扫视幅度变异度增加、峰值速度降低、发生频率降低及微扫视间隔时间延长。戴镜可矫正屈光不正患者微扫视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眼位对主动追踪效果的影响。方法以金属环模拟虹膜及瞳孔,其上置3.5 mm厚透明PMMA板模拟角膜,将该模拟装置置于MEL-70准分子激光主动追踪系统下,分别标记模拟装置在中央位置及位置偏移5 mm及10 mm后主动追踪系统所指示切削中心位置,观测两种位置偏移引起的追踪效果偏差量。结果偏差量分别为0.15mm及0.25 mm。结论眼位对主动追踪有影响,这种影响对常规屈光手术是可接受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则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改良型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钢  孟永安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56-1157
目的:探讨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01/2006-01在我科住院的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40眼,每位患者一侧眼行传统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传统术),另一侧行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改良术),将两组疗效对照,随访观察18mo以上。结果:改良术组远期眼压控制与传统术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是常用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较易掌握,且远期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ET-1的眼科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内皮素1(ET-1)是体内已知的作用力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缩血管肽,目前在眼科有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青光眼、角膜疾病中的作用研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