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抗凝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探讨ADR发生与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84例抗凝药物所致ADR进行帕累托图分析。结果: 84例抗凝药物ADR报告中,男性比例较高为46例(54.76%);60岁以上人群ADR发生例次较多,有62例(73.81%);新的ADR报告4例(4.76%),严重的ADR报告19例(22.62%);发生ADR的抗凝药物共4个种类,其中低分子肝素类药物最多(41.84%),其次为维生素K拮抗剂类(27.55%);以血液系统损害最为常见(74.23%);以药师上报为主。结论: 抗凝药物引发ADR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用药时应全方位监控,以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院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用药医嘱的情况及原因,并通过持续整改提高合理用药质量。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点监控药品专项点评不合理医嘱1 131份,利用帕累托图对其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确定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使用存在的主要类型,再应用鱼骨图分析不合理使用的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整改。结果: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医嘱1 131例,其中整改前(1-6月)的不合理用药医嘱792例,整改后(7-12月)339例;帕累托图分析显示不合理用药类型中,主要问题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适应证不适宜(占36.52%)、用法用量不适宜(占28.38%)、遴选药品不适宜(占14.94%)。经整改后重点监控药品占药品总费用比例从第一季度的11.72%下降至四季度的7.10%;合理率从58.75%上升至82.34%。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应用帕累托图+鱼骨图分析法分析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用药具体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药学服务,有效促进了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质量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Pareto)最优分析法对2013~2015年西安地区医疗机构发生的2 076例ADR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患者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临床表现等并进行分析。结果:2 076例ADR中,引发ADR的年龄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及累计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为:0~10岁(16.81%)、51~60岁(16.81%)、61~70岁(13.34%)、71~80岁(12.24%)、21~30岁(11.27%)和41~50岁(10.31%)年龄段;抗感染药物(46.97%)、中药注射剂(14.4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9.34%)和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酶制剂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8.14%)四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的报告例数最多(35.79%);静脉给药(85.84%);注射剂(88.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3%)、消化系统损害(14.92%)、全身性损害(13.49%)和神经系统损害(10.75%)相关的ADR例数较多。结论:根据西安地区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有针对性加强重点品种、患者的用药监护与ADR检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任磊  任亚男  王伟  包晗  王玉琨 《中国药事》2019,33(11):1315-1319
目的:分析某儿童医院167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呈报人职业、患儿性别与年龄、引发ADR主要药品名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症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生是ADR的主要呈报人(96.41%)。男童96例(57.48%)、女童71例(42.52%)。0~3岁患儿98例(58.68%)。引发ADR的前十位药品中居第一和第二位的分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营养类药物。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47.31%)。单一用药53例(31.74%),二药联用110例(65.87%)。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损害105例次(60.69%)、全身性损害27例次(15.61%)、消化系统损害11例次(6.36%)。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疹(49.13%)、过敏(7.51%)、发热(6.94%)等。结论:应强化儿童ADR监测,加强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监管,规范儿童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3年我院上报的1 30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严重程度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岁以上及51~60岁两个年龄段ADR患者构成比最高,抗菌药引发ADR比例最大(277例,21.18%),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ADR构成比最高(950例,72.6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02例,23.0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的104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其中50~59、60~69岁年龄段的ADR例数最多,占比均为23.08%;ADR发生在用药后10~30 min较多,占35.58%;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全身性症状,其中以皮肤损害比例最高,达57.69%,其次为全身性症状,占18.27%。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剥脱性皮炎等。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的为生脉注射液,占比为19.23%。结论 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常州市儿童医院2018—2020年中药注射剂引起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常州市儿童医院2018—2020年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98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8例ADR报告中,男性患儿58例(59.18%),女性患儿40例(40.82%),1~6岁年龄段患儿ADR构成比最高,占86.7%。ADR涉及药物均为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包括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和痰热清注射液,分别占74.49%、23.47%、2.04%;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95.9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3 d之内(55.10%)。ADR多为一般不良反应(98.99%),且经治疗后大多痊愈。结论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儿童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2~2015年发生的152例中药注射剂所致ADR/ADE的相关信息,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就ADR/ADE的发生机制进行讨论。 结果: 152例发生ADR/ADE的患者,男性74例(48.7%),女性78例(51.3%)。婴幼儿及少儿患者(≤14岁)占20.4%,中老年患者(≥45岁)占64.5%。引发ADR/ADE例数最多的药品为热毒宁注射液(19例)和注射用血栓通(19例)。中药注射剂引发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45.7%)。结论:临床医生应辨证施治,加强对重点人群(未成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测。同时,应熟悉中药注射剂所致ADR/ADE的发生规律,掌握其处理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咸阳市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2014—2018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ADR的类型、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种类、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3例ADR报告中,男68例,女55例,男性略高于女性;51~60岁组患者最多,占21.14%;ADR涉及的中药注射剂有6类,以理血剂引发的ADR最多,占62.60%;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有72例(36.73%)。结论 中药注射剂所致的ADR不可忽视,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加强用药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其安全评价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收集的135例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31例ADR报告中,舒血宁注射液病例数最多(29例);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07例,81.68%);患者原患疾病多为神经系统性疾病(48.85%)、循环系统疾病(28.00%);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以全身性损害最多(42例,17.87%)。 结论:临床应重视对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和报告,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工作,促进该类药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门诊和住院病房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上报的302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给药途径、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结果 302例ADR报告中,女性(54.6%)高于男性(45.4%)。抗感染药物ADR居多,占27.8%。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其构成比分别为70.2%和24.8%。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1.6%)和消化系统(15.9%)。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上海市监狱总医院抗感染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羁押人员合理用药和药物警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0月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ADR病例,应用帕累托图分析法研究导致ADR的抗感染药物的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的主要及次要因素.结果 共收集158例抗感染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临床上报的65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例ADR报告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无过敏史的患者49例,构成比为75.38%;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血栓通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骨肽注射液;静脉滴注后1~7 d发生ADR的例数最多;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损伤较为多见,所占构成比分别为61.54%、20.00%;59例(90.77%)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结论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以保障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小儿感冒气虚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46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7例)和治疗组(350例),对照组服用小儿解表口服液和馥感啉口服液模拟剂,治疗组服用小儿解表口服液模拟剂和馥感啉口服液,疗程为1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消失率,并对其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1%、98.29%,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98.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发热、恶风、咽红肿痛、咳嗽的单项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塞、流浊涕的单项症状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小儿感冒气虚风热证具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儿童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6年1月1日—2021年5月31日南阳市中心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例儿童严重抗菌药物ADR报告中,男44例(61.11%),女28例(38.89%)。婴儿期(28 d~1岁)患儿严重ADR占比最高,为52.78%。静脉滴注是引发严重ADR最主要给药途径,共69例(95.83%)。引发ADR最多的抗菌药物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共35例(48.6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共73例次(68.87%)。绝大多数ADR经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结论 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ADR受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用药时间等因素影响,应加强患儿抗菌药物所致严重ADR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西京医院2015-2018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临床抗肿瘤药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按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分级、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剂量频次、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4份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多发生于46~60岁(55例,35.71%);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42例,92.21%);注射用顺铂(28例,18.18%)、注射用奥沙利铂(21例,13.64%)和注射用奈达铂(12例,7.79%)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累及消化系统损害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72例,46.75%)。结论 收集整理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纳总结其特点规律,有助于促进抗肿瘤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收集的26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比率略高于男性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发生率较高;最易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累及皮肤及附件的比率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静脉滴注为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经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较好;ADR主要来源于药师收集.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保证合理用药和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DR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用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60%;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荨麻疹等。结论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使用质量和确保人们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的407例抗菌药引起的ADR/ADE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7例ADR/ADE报告中,ADR362例(88.94%),ADE45例(11.06%),涉及抗菌药36个品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构成比最高(41.28%),其次为青霉素类(21.87%)和喹诺酮类(14.50%);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3.49%);构成比前5位药品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克林霉素,阿奇霉素,阿洛西林;严重ADR/ADE构成比为4.42%,无死亡病例。结论:抗菌药引发ADR/ADE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提高医护人员对ADR/ADE的警惕性与监测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