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远丽 《大众健康》2011,(10):43-43
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旰病,可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如诊断、冶疗不及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旰硬化。因此,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中间阶段,实验室旰纤维化指标的异常并不意味着一定患了肝硬化。  相似文献   

2.
张平  刘娅  盛会萍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0):1428-1429
乙型肝炎(乙肝)导致肝纤维化,而进展性肝纤维化又可导致肝硬化。γ-干扰素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苦参素亦可干预肝纤维化发展。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对防治肝硬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本院近年来应用γ-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征 ,系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 ,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复杂过程。随之而来的是肝硬化和肝功能不全 ,因而肝纤维化的药物防治是当今肝病研究的重点之一 ,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就当前国内外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 抗炎镇痛药1 1 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已多年 ,但它在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仍有很大争议。单用秋水仙碱治疗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并不改善小鼠的组织病理变化 ,反而会通过刺激肉芽肿和门脉的炎症反应而引起肝细…  相似文献   

4.
《rrjk》2014,(13)
<正>肝纤维化不是一种单独的病,是很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性特征。因为肝脏在长期受到病毒的摧残时造成了极大损伤,致使肝组织在进行肝脏修复时出现过度或失控的现象,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则称为肝硬化。所以,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奏或者早期阶段,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后果。肝纤维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肝纤维化早期阶段,此  相似文献   

5.
重视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Hepatic Fibfosis)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内纤维结组织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通过纤维化的发展走向肝硬化。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害导致的病理状态过程,是发展为肝硬化形成的基础和必要阶段。现已证实肝纤维化的第一步是炎症反应和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扩大临床应用及与血清HA和PCⅢ水平的平行比较,进一步评价了血清PLD活性测定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模型显示,PLD活性变化与肝纤维化平均积分(Mf)呈"剪刀差"改变。6周前PLD活性随Mf增加而升高,6周后Mf继续增加而PLD活性逐渐降至正常,提示PLD主要是反应映肝纤维化进展,并不反映肝纤维化量的多少。慢活肝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LD升高最明显,显著高于慢迁肝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LD活性与HA及PC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从胶原蛋白合成和降解角度研究胶原蛋白代谢,能更准确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的病程延长,且病情加重便会进展为肝硬化,而肝纤维化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加重.肝纤维化可通过系统化治疗取得较佳疗效,病情具有可逆性,但一旦发展至肝硬化,则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特征,且会导致多种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是肝功能衰竭.临床认为尽早诊断肝纤维化可以阻断其进展为肝硬化,而早期检出肝硬化可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改善远期疗...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其病变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尚缺乏理想的防治方法.因此,寻求防治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灯盏花素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干燥全草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脑血栓、冠心病等[1].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对肺和心肌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但灯盏花素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未完全明了[2-4],本实验采用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灯盏花素进行干预,探讨灯盏花素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灯盏花素防治肝脏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和弥漫性肝病,我国是肝硬化发病的大国,加强肝硬化的防治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机体对于损伤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的诊断明确后,患者伴随而来的常常是对疾病的恐慌和迷茫。在此大家要明确,肝纤维化不等于肝硬化;肝纤维化阶段在组织学上是可以逆转的,而肝硬化阶段发生逆转则非常困难。找准导致肝纤维化的病因,正确认识疾病发展规律,尽早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策略,才是应对肝纤维化、使健康长期获益的关键。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包括重视病因的治疗、抗炎抗纤维化的治疗以及病情的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HF)是诸多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过程,也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转归的中转站。肝星状细胞(HSC)是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来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关键性作用。枯否细胞(KC)是肝脏内重要的非实质细胞,KC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参与HSC的活化。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在肝纤维化的恢复阶段,KC可抑制HSC活性,促进其凋亡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因此,深入研究Kupffer细胞与HSC的Cross-talk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对于临床工作中防治肝脏损伤,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损后的一种自我修复过程,随着纤维化的增多,肝脏正常结构被破坏,便会形成肝硬化。从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很多慢性肝病患者来说,只要能去除病因或控制病情,就能有效阻止或延缓肝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病因所致的肝脏疾患中,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伴有不同和蔼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肝硬变的早期改变,具有可逆性,临床上,及时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有利于肝脏疾患的诊治,本文通过对9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测,以探讨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的关系。方法16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检测LN、PC III、HA、IVC及肝功能、HBVDNA定量及血清标志物,并进行Ch ild-Pugh分级和分析。结果经相关分析和秩和检验,肝纤维化指标与CHE、PTA呈负相关(P<0.05~P<0.01)、与TB IL、AST呈正相关(P<0.05~P<0.01)、并随Ch ild-Pugh评分增加而递增(P<0.05~P<0.01)。同时,肝纤维化指标与HBVDNA水平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肝纤维化检测与肝功、病毒学指标明确相关,综合多项无创性检查诊断肝纤维化是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信息速递     
中医药扶正化瘀逆转肝纤维化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同时都伴随着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发展成肝硬化,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800万患者需要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然而,临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乙型肝炎转为慢性后,向肝硬化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它不像肝硬化那样不可恢复,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医疗手段使纤维化程度减轻以至恢复。因此,对肝纤维化状况的判断,是对慢性肝炎患者及时对症医治以及判断疗效的一个重要依据。 判断肝纤维化状况有三种方法:肝穿刺提取肝脏活组织检验、B超探测、肝纤维化四项检验。肝纤维化四项检验既可避免肝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万一的风险,又较B超更能够定量地判断肝纤维化状况,它虽不如肝  相似文献   

17.
如今,脂肪肝已成为国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随着人们对脂肪肝防治工作的重视,肝纤维化这个字眼也逐渐被普通老百姓所知道。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程中都会出现的一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肝硬化会接踵而至,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严重威胁国人的生命安全。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组织纤维化作为一个医学概念,可以发生于人体多个器官。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修复反应,特征性表现为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合成、沉积,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过程.由于肝纤维化早期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阻断、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慢性肝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共同途径,而且肝纤维化的前、中期是一个可逆的病理过程。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如能及时诊断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可以防止肝硬化、肝癌的形成,甚至逆转,大大减轻肝病的危害,因此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并及时治疗是目前基础和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病理基础,也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早期诊断肝纤维化有利于临床早期抗纤维化治疗,以阻断或延缓肝硬化的形成。肝穿刺活检因其创伤性而限制了临床上的常规开展,因此寻找简便而有效的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成为近年来肝病研究的热点。据文献报道,血清中Ⅳ型胶原的浓度可以灵敏地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并与肝内Ⅳ型胶原的浓度呈正相关。本文测定了111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中Ⅳ型胶原的含量,并与正常人对照作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