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患者56例,男46例,女10例;年龄17~63岁,中位数30岁;左侧20例,右侧3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7周,中位数6周。拇指功能恢复,第一腕掌关节活动改善。参照Kriegs-Au等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48例、良5例、可3例。均无克氏针松动、断针、针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手部功能的恢复,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Bennett骨折的治疗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亚文 《中医正骨》2006,18(12):75-76
Bennett骨折是发生在第1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合并第1腕掌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由Bennett于1882年第一次描述,是一种涉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属于手部的常见骨折。其由于Bennett骨折涉及到拇指的腕掌关节面,治疗不当会导致关节的僵硬、畸形、功能障碍,而拇指又是手部功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活动。而且由于其骨折本身的特殊性,固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所以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也非常多,到目前为止不下20余种,下面将近年来对其治疗和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腕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腕掌关节脱位患者56例,男46例,女10例。年龄17~63岁,中位数30岁。左侧20例,右侧36例。受伤至治疗时间30 min至10 d,中位数3 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周,中位数20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8周,中位数6周。均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克氏针松动、断裂及针孔感染等并发症。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腕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48例、良5例、可3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腕掌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杜春生 《中医正骨》2007,19(10):76-76
我院自2001—2004年采用切开复位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6例(29足),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股骨颈骨折后由于骨折的剪切力大以及血供差等多种因素,故治疗效果常难满意,我科自2000年~2004年来用闭合整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疗效满意,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在33~78岁,平均56岁。其中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者12例,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空心双头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58例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10007)熊辉祁开泽主题词股骨颈骨折/治疗骨折/内固定术骨螺丝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方法繁多,因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一直为临床探索的热点,文献报道[1]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8.
自 1993~ 1997年 ,作者采用闭合复位可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483例 ,并得到了 2年以上随访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83例 ,男 2 6 2例 ,女 2 2 1例。年龄 17~ 94岁。基底型 76例 ,头颈型 2 81例 ,头下型 12 6例。按Garden分类 ,Ⅰ型3例 ,Ⅱ型 6 2例 ,Ⅲ型 2 74例 ,Ⅳ型 144例。术前合并糖尿病40例 ,高血压病 2 8例 ,脑血栓形成后 16例 ,冠心病 13例 ,慢性支气管炎 8例。随诊时间 2~ 5 .8年 ,平均 3年 6个月。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于股骨颈骨折手术牵引床上 ,患肢外展 30°、…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应用C形臂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其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于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与各种骨折术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晚期塌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7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其中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晚期股骨头塌陷的患者共4例,均为移位骨折(GardenⅢ型、Ⅳ型)。  相似文献   

10.
Bennett骨折是手部暴力外伤骨折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类型,是发生在第一掌骨基底部合并第一腕掌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骨折,治疗上存在整复容易但维持复位困难的特点[1].笔者自2003年5月~2010年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96例,分别采用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外固定组)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内固定组)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Anderson前臂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个月,中位数3.5个月。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30.40±2.10)d,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31.92±2.25)d; 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4,P=0.172)。末次随访时,外固定组临床疗效优83例、良10例、可3例,内固定组临床疗效优90例、良5例、可1例,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98,P=0.089)。结论: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均有助于骨折早期愈合,且两者的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改良张力带内固定与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接受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治疗者34例(改良张力带组),接受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手术治疗者29例(镍钛聚髌器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B9stman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评分。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改良张力带组(60.35±7.05)min、镍钛聚髌器组(61.83±6.23)min,2组患者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0,P=0.384)。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中位数26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改良张力带组(13.96±0.45)周、镍钛聚髌器组(14.23±0.51)周,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P=0.674)。末次随访时的2组患者膝关节B9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35±1.55)分,(29.59±1.05)分,t=0.712,P=0.496]。改良张力带组,术后并发膝关节活动时疼痛12例,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疼痛缓解;并发克氏针或张力带钢丝(钛缆)移位、松动4例,行支具外固定至骨折愈合。镍钛聚髌器组无膝关节疼痛及内固定移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改良张力带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镍钛聚髌器组(P=0.000)。结论:镍钛聚髌器内固定与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固定更牢固,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踝关节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行踝关节内固定(包括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取出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患者的人数、性别、年龄,及使用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的数量、材料、使用部位、留置时间。按照是否发生螺钉取出困难,将患者分为螺钉正常取出组和螺钉取出困难组,对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患者共31例,涉及87枚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均为国内同一厂家生产的TC4钛合金螺钉。螺钉正常取出组26例(77枚螺钉),螺钉取出困难组5例(10枚螺钉),螺钉取出困难发生率为11.49%。螺钉正常取出组男13例、女13例,螺钉取出困难组男2例、女3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80±11.72)岁,(43.60±12.09)岁,t=1.044,P=0.305]。螺钉取出困难组患者的螺钉留置时间比螺钉正常取出组长[(14.78±3.08)个月,(16.10±1.14)个月,t=2.550,P=0.016]。螺钉正常取出组螺钉应用于外踝33枚、内踝39枚、后踝5枚,螺钉取出困难组螺钉应用于外踝1枚、内踝4枚、后踝5枚;2组患者的螺钉应用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螺钉取出困难组中螺钉应用于后踝(50%)和内踝(9.3%)的比例更高。结论:踝关节骨折应用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固定,后期发生螺钉取出困难的风险较高;螺钉留置时间过长及固定后踝或内踝骨折更易发生螺钉取出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续骨活血汤配合解剖复位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以解剖复位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续骨活血汤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续骨活血汤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评价股静脉血流动力学。依据 Harris 髋关节量表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12个月,续骨活血汤组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12.0±2.2)cm/s比(9.3±2.0)cm/s,t=6.128]、血管内径[(0.8±0.3)cm比(0.6±0.1)cm,t=4.285]及血流量[(1123.4±271.1)ml/min比(901.2±121.1)ml/min,t=5.0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续骨活血汤组与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6.7%(39/45)、63.0%(29/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P=0.019)。续骨活血汤组有骨折延迟愈合2例(4.4%)、股骨头坏死2例(4.4%);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3例(6.5%)、股骨头坏死5例(10.9%),2组骨折延迟愈合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572,P值分别为1.000、0.449)。结论续骨活血汤配合解剖复位配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可改善骨折预后及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 AO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8例,采用 AO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19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6~11岁,中位数8岁;肱骨干中段骨折16例,下段骨折31例;左侧16例,右侧31例;按照肱骨干骨折的 AO分型,A 型15例、B 型23例、C 型9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肘关节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和 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O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95.00±33.39)mL,(192.00±48.18)mL,t =7.560,P =0.000],其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55.50±12.79)min,(71.60±16.45)min,t =3.585,P =0.001;(9.40±3.04)min,(12.80±4.50)min,t =2.860,P =0.006];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0±1.64)min,(12.70±1.92)min,t =0.184,P =0.855]。术后6个月 AO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组肩关节活动度、肘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153.95°±16.29°,112.68°±20.21°,t =7.410,P =0.000;132.00°±6.70°,113.18°±6.78°,t =9.382,P =0.000],其 UCLA 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32.26±2.45)分,(26.50±3.10)分,t =6.790,P =0.000;(96.52±2.95)分,(87.46±3.94)分,t =8.520,P =0.000]。AO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χ2=4.970,P =0.026)。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采用 AO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肩、肘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好,可作为临床治疗小儿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但二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内固定治疗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外侧壁冠状面破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5例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外侧壁冠状面破损患者的病例资料。37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28例采用PFLP内固定治疗(PFLP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①一般指标。PFN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小于PFLP组[(8.05±1.75)cm,(15.05±6.36)cm,t=15.254,P=0.000;(124.50±8.50)mL,(315.50±6.50)mL,t=76.652,P=0.000],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PFLP组[(53.50±5.50)min,(74.50±7.60)min,t=27.652,P=0.000;(38.50±1.85)d,(64.50±3.35)d,t=30.746,P=0.000;(11.24±1.22)周,(14.06±1.53)周,t=1.620,P=0.026]。②Harris髋关节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6.352,P=0.109);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5.214,P=0.038);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836,P=0.016);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2组的升高趋势一致[(67.45±4.30)分,(80.35±3.00)分,(88.65±4.20)分,F=4.251,P=0.041;(56.26±2.40)分,(68.25±4.60)分,(78.37±3.30)分,F=7.528,P=0.012];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FNA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高于PFLP组(t=1.763,P=0.031;t=1.635,P=0.035;t=1.586,P=0.046)。结论:PFNA内固定与PFLP内固定治疗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大转子外侧壁冠状面破损,均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但前者创伤小、骨折愈合快,患者术后可以较早开始负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8例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手法复位后采用克氏针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者分入联合固定组,手法复位后单纯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者分入石膏外固定组,两组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周采用Leeds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的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年采用Baird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的踝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中位数12.5个月。术后6周,联合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50例、可4例,石膏外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38例、可13例、差3例;联合固定组骨折复位情况优于石膏外固定组(Z=-3.006,P=0.003)。骨折均愈合,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7±1.59)周,(8.52±1.62)周,t=1.496,P=0.175]。术后1年,联合固定组Baird踝关节评分高于石膏外固定组[(93.51±5.18)分,(84.18±4.32)分;t=8.483,P=0.011)。联合固定组术后3周时出现针孔感染1例,经换药治疗1周后感染控制;联合固定组6例患者和石膏外固定组9例患者术后1年踝关节僵硬、疼痛;均无二次骨折、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0,P=0.588)。结论:对于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克氏针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较单纯采用石膏外固定,骨折复位好、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但二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敏感性皮肤与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常规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Baumann敏感性-耐受性皮肤分类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敏感性皮肤组和耐受性皮肤组。随访记录相关指标,比较2组患者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率以及2组并发皮肤坏死患者的坏死皮肤面积、切口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共纳入32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敏感性皮肤组115例,耐受性皮肤组206例。敏感性皮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皮肤坏死发生率均高于耐受性皮肤组(χ2=5.716,P=0.017;χ2=16.759,P=0.000);敏感性皮肤组中并发皮肤坏死患者的坏死皮肤面积、切口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大于(或长于)耐受性皮肤组中并发皮肤坏死患者[(12.29±6.81)cm2,(8.35±3.39)cm2,t=2.189,P=0.037;(12.67±4.91)d,(6.50±2.17)d,t=4.915,P=0.000;(19.80±6.93)d,(12.50±3.74)d,t=3.693,P=0.002]。结论:敏感性皮肤患者与耐受性皮肤患者相比,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均较高,且坏死皮肤面积更大、愈合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切开复住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16倒,男12例,女4例,年龄13—45岁。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6月~18月),优14例,迭87.5%;良2例,迭12.5%。结论: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疗效满意,复位可靠,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其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1例(91足)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6例,女25例;年龄22~80岁,中位数47岁;高处坠落伤79例,车祸伤12例;按照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40例、Ⅲ型39例、Ⅳ型1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至15 d,中位数9 d。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血清白蛋白水平、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人工骨植骨、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方式、切口愈合情况等信息。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对自变量进行筛选,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3例切口愈合不良(愈合不良组),其中8例患者出现切口皮缘坏死或裂开、5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其余78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愈合良好组)。愈合不良组和愈合良好组骨折类型、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1)、伤后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方式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2,P=0.006;χ~2=6.398,P=0.011;χ~2=3.863,P=0.049;χ2=4.658,P=0.031;χ~2=8.729,P=0.003)。以切口愈合情况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5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白蛋白血症(OR=1.757,P=0.000)、伤后至手术时间<7 d(OR=3.324,P=0.015)、手术时间>90 min(OR=4.379,P=0.003)及切口褥式缝合(OR=1.254,P=0.004)是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低白蛋白血症、伤后至手术时间<7 d、手术时间>90 min及切口褥式缝合是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