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口腔颌面肿瘤患者86例。收集患者所有临床资料,依据术后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3例)及非DVT组(63例),分析影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年龄大于非DVT组,恶性肿瘤、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住院时间长于非DVT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是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P<0.05)。结论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下肢DVT中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临床在制定手术方案及围术期护理时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76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21)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n=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中年龄>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均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60岁及合并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均为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制订相关临床措施,预防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头颈肿瘤术后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择同期头颈肿瘤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未发生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术中体位等信息,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术中体位、术后肌力、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影响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及早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4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占1.4%;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腹部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颅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颅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17例),非DVT组(83例)。分析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幕上肿瘤、术后有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长于非DVT组,D-D、TC、TG水平高于非DVT组,PT长于非DV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危险因素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0例晚期肿瘤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50例晚期肿瘤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随访24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远处转移、中心静脉置管、糖尿病、感染、输血、血小板计数>350×109/L和D二聚体>500μg/d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远处转移(OR=7.382)、输血治疗(OR=1.458)及感染(OR=3.256)为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0.8±2.4)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6.7±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2个月生存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于3 d内起效,治愈35例,有效6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为82.0%。结论影响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远处转移、输血治疗及感染,深静脉血栓对晚期肿瘤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临床需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 (thrombelastography,TEG) 术后 3 天内的数值变化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82 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例,其中 70 例术后 1 天下肢静脉超声,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2 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年龄、体质量指数、性别进行匹配,最后分出 1∶1 的血栓组 10 例 (n=10) 与非血栓组 10 例 (n=10)。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第 1、3 天进行 TEG、凝血功能及其它生化项目检测。结果 (1) 在术后第 1 天,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相比α值显著增高[69.75 (68.08,72.43) vs.68.10 (67.58,69.58)](P=0.123),Ly30 (P=0.353)、R 值(P=0.546)、K 值 (P=0.248) 和 MA 值 (P=0.5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第 3 天,两组各项 TEG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ROC 曲线分析,术后 1 天的α值的最佳临界值为 73.15°,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50%、100%、82.5%。结论在关节置换术后短期内 TEG 中的α值对血栓事件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行骨折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41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骨折手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86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动态监测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7天、14天与21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00、0.001)。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18、0.046、0.039)。D-二聚体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一致性较好(χ~2=48.624,P=0.000);同时,D-二聚体与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χ~2=43.915,P=0.000)。不同类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2例行开胸手术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通畅评分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为(9.0±1.3) d,住院时间为(36.7±3.5) d。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时间为(5.2±0.9) d,住院时间为(46.0±5.9)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静脉通畅评分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5.2±1.2)分、(18.3±4.1)cm/s,对照组分别为(9.0±2.3)分和(14.0±3.3) c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促进胸部肿瘤开胸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流通畅,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水平含量进行测定,探究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TF、TFPI抑制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分析二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有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宫颈癌患者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例,卵巢癌患者2例。全部类型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TF、血浆TFPI-1水平以及TFP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TFPI-1水平显著低于有、无深静脉血栓组,而TF水平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无深静脉血栓组的TF、TFPI-1水平均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TF、TFPI-1水平显著增高,可将TF、TFPI-1作为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朱明  徐吟亚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60-176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胰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180例,根据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差异,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对DV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术前低,t-PA水平较术前高;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术后低,t-P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及P<0.01).治疗组DVT、肺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猝死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既往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是导致胰腺癌术后易患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胰腺癌术后伴发DVT安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21年7月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5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评分量表得出临床疗效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判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病变累及部位、截骨长度和假体类型等临床资料是否为影响因素。结果 5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经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体有效率为76.9%(40/52)。临床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病变累及部位和假体类型均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肿瘤分期、截骨长度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分期为影响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疗效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截骨长度不是影响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疗效的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2例患者出现3例感染、1例假体松动、2例关节挛缩,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肿瘤局部复发,并发症发生率为15.4%(8/52)。结论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与肿瘤进展有关,越早进行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 D- 二聚体 (DD) 与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的意义。方法 选择 2012 年4月至9月,108 例初次 THA 手术患者,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测均阴性,根据术后5天下肢彩超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 (n=28) 和非血栓组 (n=80) 。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3、5天对血浆 DD、FIB 进行检测,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B超检查结果对比,比较血浆 DD、FIB 两个检测指标及两个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 DD 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 (P<0.01),FIB 术后3、5天明显增加 (P<0.01)。与基础值比较,两组 DD 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于术后1天到峰值:非血栓组 (4.94±1.27) mg/L,血栓组 (8.96±1.67) mg/L (P<0.01);FIB 术后3、5天明显增加,且5天值较3天值增高明显:非血栓组 (5.13±0.48) g/L,血栓组 (7.24±1.23) g/L (P<0.01)。术后3天,DD 结合 FIB 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94.7% 和 93.3%。结论 本研究涉及参数均提示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大。血浆 DD、FIB 的联合检测对 THA 术后并发下肢 DVT 具有早期预测价值,其在术后第3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5例,肺栓塞者1例.观察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接受手术、地塞米松治疗和中心静脉置管上存在差异(P<0.05).30例患者在肿瘤确诊2个月内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并发感染、地塞米松的应用、接受手术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时易并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对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间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右两侧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D和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较治疗前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中,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可以增加静脉血液流速,调节凝血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晚期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53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53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上肢深静脉血栓6例,肺栓塞13例,脑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2例,脾静脉栓塞1例,15例治愈,22例好转,总有效率为69.8%。结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晚、发生远处转移、D-二聚体水平升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 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 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 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120例(60%)出现了术后复发转移.术前肝硬化、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有门静脉肉眼癌栓、肝门总阻断时间>15 min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率较高,对于术前有肝硬化、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有门静脉肉眼癌栓及肝门总阻断时间较长的患者,需加强术后复诊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