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运动评分的变化,运动评测包括:Fugl?Meyer运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组,12例)。改良组给予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仅在治疗时间内给予健侧上肢配带限制性手套限制,同时给予集中强化的塑形训练;常规组给予主被动关节活动、神经发育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4 h,每周5 d,连续2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 eyer运动评价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 I)进行评分。结果常规组治疗后FMA、ARAT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改良组治疗后ARAT、FMA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改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腹直肌与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另选取同期的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运动想象治疗.比较治疗前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腹直肌和竖脊肌表面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及广医二院就诊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经训练四个星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与改良巴氏指数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值与改良巴氏指数分别为(45.49±3.36)和(75.52±6.81);对照组分别为(36.41±3.81)和(66.25±5.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使患者早日恢复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mCIMT)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中选取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知识讲座及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持续8周,每周5d,每天3h。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UPDRSⅡ评分和UPDRSⅢ评分。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II评分和UPDRS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患者的以上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改良强制性运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中领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8-1969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 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治疗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1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的据制定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前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肢功能测验和简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P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老年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上肢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及生存质量(SF-36)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sEMG、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MBI及生存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改变值与MBI及SF-36改变值明显相关(r=0.891,P<0.01;r=0.723,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老年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11.
杨志文  牟杨  侯爱莲  施伟 《西部医学》2023,35(6):899-903
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结果观察经筋电针治疗方法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功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52例,运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方法分为经筋电针组、电针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接受规范临床治疗基础上,以30 min/次,1次/d,6次/周,共两周的治疗频率、疗程接受经筋电针治疗或电针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侧均接受表面肌电图、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表面肌电图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波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F波波幅、F波出现率、M波波幅却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增高(P<0.05);量表评估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经筋电针组较电针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经筋电针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痉挛症状、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远期疗效优于传统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脑梗死患者80例(Brunnstrom Ⅰ~Ⅲ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后用FMA功能量表下肢部分、BBS平衡功能量表、M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以及mRS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RS)、平衡功能评分(BB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均较前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88-90+94
目的评估强制性运动训练(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60例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训练组与CIMT组。普通训练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2 h/d,每周5 d,连续3周;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训练疗法,6 h/d,5次/周,连续3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olf运动功能试验(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与日常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改善情况。结果 CIMT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评估分值和BI评估分值改善情况均优于普通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育山  符俏  曹贤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48-1450,1455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所有病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运动治疗在脑梗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运动治疗技术在脑梗死应用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治疗时间与效果关系,找出脑梗死运动治疗最佳时机.方法 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用药基本相同,运动组不同时间介入运动疗法.第一次运动治疗前、后测定血压及心电图,判断有无心肌缺血及了解血压波动情况,评定第15、90 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治疗15及90 d后,治疗组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血压、心肌缺血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运动疗法早期介入(发病90 d以内)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同时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李海霞 《当代医学》2022,28(4):107-109
目的分析针对脑梗死患者开展站立桌辅助上肢作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27)和治疗组(n=28)。常规组开展传统的坐位下上肢作业功能训练干预,治疗组实施站立桌辅助上肢作业治疗,比较两组活动功能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优良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活动功能评分(MBI)、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活动功能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平衡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立桌辅助上肢作业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十分显著,可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及水平,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病人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康复护理,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时,2组病人Barthel评分、欧洲卒中量表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周后,2组病人Barthel评分、欧洲卒中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入院时,诺丁汉健康调查表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助于明显恢复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从而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灶周围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再根据术后开始干预的时间窗细分为术后6、12、24、48及72 h 5个亚组,每组8只。治疗组给予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 nestin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后6~72 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6~72 h 时间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梗死后6~72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及治疗组(P<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内各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梗死后24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为脑梗死后24 h;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比较2组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患者入组时在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观察组的上肢肌力评分和下肢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入组时在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观察组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精力、疼痛、睡眠、社交活动、躯体活动、情感6个方面的NHP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康复护理能够针对脑梗死的恢复特点进行护理,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应用推广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