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芬  雷萍 《河北医学》2008,14(2):250-252
妇科生殖道肿瘤患者中原发性双癌十分少见(约0.7%),而其中以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时发生癌变最为常见(约0.3%)[1]临床上常易视为转移性癌。目前已有较多报导证实该原发双癌与转移癌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其治疗及预后有很大区别。临床上我们应更加重视,加以鉴别。1病因子宫内膜和卵巢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8例的病例资料.结果 8例患者平均年龄50岁,其中5例发生在绝经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有5例病理报告子官内膜和卵巢同为子宫内膜样癌08例患者术后均接受化疗.全部患者随访3~66个月,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较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发病年龄早,以内膜和卵巢同为子宫内膜样癌为主要病理类型,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再根据患者情况,辅以化疗,该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4.
李菊  吴静 《中外医疗》2008,27(13):146-146
目前国际国内对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治疗还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模式.一经确诊,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期别、级别以及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既可以去掉原发病灶.又可以为诊断及下一步治疗提供组织依据.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例 1 女 ,48岁 ,因“左下腹胀痛 1月”于 2 0 0 1年 1月 6日入院。患者 1月前始感左下腹胀痛 ,呈阵发性 ,可自行缓解 ,外院检查发现左附件包块 ,遂来我院。患者 G1 P1 ,既往月经规则 ,入院妇科检查 :子宫水平位 ,正常大小 ,左侧附件扪及直径约 12 cm的包块 ,质中 ,不活动 ,无压痛 ,右附件未扪及异常。B超检查 :子宫前后径 4.2 cm,内膜可见 ,子宫上方偏左见一 11.2 cm× 9.3cm× 10 .5 cm的囊性占位 ,其内有不规则的强回声向囊内突起。肿瘤标记物 CA12 5 :>5 0 0 U / ml。初步诊断 :左卵巢肿瘤 (卵巢癌 ?)。入院后行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临床报道不多见。现对我院收治的3例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患者45岁,因发现右侧卵巢肿瘤伴腹水一天,于1985年8月6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月经14(4-7)/(28-30)末次月经1985年7月20日.查体:心肺正常,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妇检:外阴、阴道未见异常,宫颈光滑无触血,宫体前位,大小正常,形态规则有漂浮感.右侧附件区扪及8cm×8cm×10cm,大小囊性肿块,活动边界清楚左侧附件区阴性,腹穿引流出淡黄色腹水约1000ml,行腹水离心涂片查及腺癌细胞,血、尿、粪便常规及肝肾功正常,X光胸部平片及肝胆B超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卵巢癌患者可同时或随后发生其它部位癌变,圮其是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临床上常将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与Ⅲ期子宫内膜癌或Ⅱ期卵巢癌相混淆,为了更充分的认识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现就相关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并探讨其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手术后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患者和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的资料,比较其临床表现、FIGO分期、治疗情况、病理及预后生存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原发性双癌患者38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52例。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转移患者相比,原发性双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组织学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肌层浸润深度较浅、宫颈间质受累较少、输卵管受累较少、术后化疗比例较高(P均<0.05),预后更好;而转移组患者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增大、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术后联合放化疗比例均高于双癌组(P均<0.05)。结论原发性双癌患者预后较好,且其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子宫内膜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30~70岁,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多(57.1%),其次为绝经前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35.7%)、下腹部胀痛(21.4%);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1.48%,肌层浸润率高达85.7%,肌层浸润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对预后有明显影响(P〈0.05),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确定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术后适当的辅助治疗(化疗、放疗)是改善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与卵巢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子宫内膜与卵巢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子宫内膜与卵巢双原发癌中,12例(80%)诊断正确,早期3例(20%)误诊为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对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双癌的认识不足,没有结合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病理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论:临床、影像、病理三项结合,子宫与卵巢双原发癌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13.
宋军民  田丰  李岩 《辽宁医学杂志》2004,18(1):16-16,2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小叶内或间隔胆管的进行性炎症性破坏,伴门静脉周围炎症,继而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现将我院1998年8月至2004年1月诊治的1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 BPBC)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进行术后放疗的sBPBC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临床特征,观察5年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R)、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以及放射性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结果:14例sBPBC首发癌(第一癌)与次发癌(第二癌)中Luminal A型及TNBC较少,分子分型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57)。sBPBC患者确诊时均无远处转移,第一癌中Ⅰ-Ⅱ期6例,占42.86%;第二癌Ⅰ-Ⅱ期10例,占71.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后放疗,未出现Ⅳ级反应,肺部及心脏仅有少量Ⅰ级毒性反应。Ⅲ级放射性反应仅出现于受照射皮肤,比例不到15%(4/28,14.29%)。双侧的皮肤、肺急性与晚期放射性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不论第一癌发生在左侧与否、左侧胸壁先照射与否,心脏毒性反应无差异,均轻微,无临床症状。共有4例(28.57%)s BPBC患者局部复发,5年LCR为81.5%;6例死亡,5年OS为71.4%,5年PFS为57.1%,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结论:对于确诊的s BPBC患者应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及生存。sBPBC患者的术后放疗毒副反应轻,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今后,对于单侧乳腺癌患者,应密切随访,以期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侧乳腺癌,进一步提高BPBC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Zhao L  Zhang BH  Xue Q  He 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61-2764
目的 探讨同时性食管与食管胃交界双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收集1988年4月至2009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同时性食管与食管胃交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比较,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47例患者中,术前食管癌漏诊1例,食管胃交界癌漏诊12例.全组1、3、5年的生存率为81.5%、49.1%、34.3%,中位生存期3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性质、食管癌N分期(2009版)、食管胃交界癌N分期(2009版)、食管胃交界癌TNM分期(2002版)、食管胃交界癌TNM分期(2009版)等5个因素对预后有影响.多因素分析则显示手术性质和食管胃交界癌N分期(2009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同时性食管与食管胃交界双原发痛容易漏诊,术前应尽量完善造影和胃镜检查,注意减少第2原发癌的漏诊.根治性手术切除及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病因的多因素关系。方法 本组128例PHC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并结合B超、CT、MRI或手术确诊。128例中男102例,女26例;年龄18—84岁,平均46.8岁。其中40-59岁86例(67.2%)。入院后全面检查肝功能(TbiL,ALT,AST)AKP与r-GT。活性及AFP定量定性。结果 128例中116例(90.63%)HBV标记物阳性。既往有肝炎病史102例(79.69%)。其中94例(973.44%)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病原未明者8例。128例最初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后确诊为PHC的平均时间9.5a。本组中既往诊断为肝硬化者46例(35.94%)。最初诊断为肝硬化后被确诊为PHC的最长时间12a,最短为2.5a,而16例体检发现PHC经手术治疗仍发现8例合并有肝硬化。8例以急腹症剖腹探查手术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从本组患者中调查发现有PHC家族史35例(27.34%),分布于15个家庭。其中男30例,女5例,男女之比6:1,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证实了PHC男性居多,有明显的家族性和群体性,是否有遗传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从本组PHC中发现,大量饮酒者对肝脏损害极大。本组饮酒(每日酒精量大于60g以上)者21例。病原学检查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18例(14.06%),而饮酒者的发病年龄均在40-59岁之间,以男性居多。本组患者的肝功能检查为非特异性表现、AKP、r-GT活力大部分升高。AFP定性阳性者72例(56.25%),AFP定量最高257770mg/L,最低230mg/L,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恶化,AFP定量随着增高。结论 PHC主要病因为HBV感染(90.63%),说明HBV感染与PHC有密切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而发病也与性别、年龄、有无肝病史、大量饮酒史、家族使有关。认为对4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有肝病史5a以上或乙肝病毒携带者10a以上者,应定期检查有关肝癌的指标。尤其是男性应列为高危人群,要求3-6个月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可切除的小肝癌.减少死亡率.争取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原发性胆囊癌及提高疗效的措施。方法对2004—2005年收诊的36例胆囊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确诊率为25.0%,手术治疗36例,术式包括胆囊切除、肝楔形切除4例,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胆管探查、区域淋巴结清扫2例,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1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开关术1例,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Stent支架植入术2例,胆囊切除、肝楔形切除、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1例,胆囊切除、肝楔形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胆总管空肠吻合术2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Nevin分期I期2例,II期3例,III期11例,IV期12例,V期8例。5年存活率为8.3%。结论目前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大部分为中、晚期,疗效较差。提高疗效的途径在于早期发现和处理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强调病理检查对判断预后的重要性,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 ,缺乏特异性症状 ,早期诊断困难 ,容易漏诊、误诊。现回顾分析两院1993~ 2 0 0 1年收治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4 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资料 ,探讨本病的发病特点、诊断手段和误诊原因 ,以提高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 0例中 ,男 2 0例 ,女 2 0例 ,男女之比为 1∶1;平均年龄 5 5 .4 (30~ 77岁 ) ;中位病程 180天(7~ 90 0天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胆总管下段、十二指肠及胰头的原发性肿瘤及最后诊断不明的病例未纳入本组。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 (胀痛、隐痛、绞…  相似文献   

19.
2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宗培 《安徽医学》2010,31(6):614-616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情况,其中右半肝切除8例、左半肝切除2例、肝左外叶切除5例、肝右后叶切除4例、局部肝切除2例。结果 2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出血1例,漏胆2例,胸腔积液2例,膈下感染1例,均治愈;随访病例中术后1年内死亡3例,3年内死亡13例,5年以上者存活2例,余病例随访中,现均存活。结论掌握肝切除手术指征及肝切除量、严格控制术中肝出血、正确处理肝创面及术后并发症,才能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江西省肿瘤医院连续收治的18例胃腺癌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56岁(16~83岁)。患者诊断脑转移前均有神经症状,常见不适为头痛(38.9%)、乏力(33.3%)和恶心呕吐(22.2%)。确诊胃癌至发现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0.4个月。同时性脑转移者5例,异性脑转移13例。44%为单一脑转移灶,56%为多发脑转移。13例(72.2%)合并颅外转移,常见部位是远处淋巴结(92.3%)、肝脏(46.2%)和骨(30.8%)。根据脑转移瘤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3组,A组( n=7)给予地塞米松对症处理;B组(n=7)地塞米松联合全脑放疗(WBRT );C组(n=4)在激素的基础上,接受全脑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95% CI1.25~3.75个月),1年生存率16.7%。A、B、C3组中位总生存分别为1.9个月,2.5个月和20.7个月;A组与B组患者比较,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6),C组患者生存获益明显( P=0.012)。单因素分析发现,ECOG评分0~2分(P=0.022)、组织学分级G1~G2(P=0.05)、异时性脑转移(P=0.039)、其他部位转移0~1个(P=0.005)和接受放疗(P=0.034)的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12)和合并其他部位转移(P=0.009)是胃癌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胃癌脑转移预后极差,通过多学科诊治有望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ECOG评分和颅外转移可能是预测胃癌患者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