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特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对300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闭塞病变类型为功能性及绝对性、长度≤15mm和〉15mm、有开口和无开口及断端为鼠尾状和刀切状,以上各组内PCI成功率分别为90.1%和76.3%、85.2%和72.1%、88.3%和80%、84.2%和55%(P〈0.05);闭塞病变的位置、闭塞时间、有无桥血管、有无分支发出、有无钙化、远端有无显影及血管有无迂曲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塞病变类型、长度、有无开口及断端的形状是成功PCI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12-2002.9完成择期冠脉介入治疗569例,其中CTO病变126例。男性78例,女性4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者91例,合并糖尿病者43例。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51例,双支病变49例,三支病变26例。CTO病变中,前降支病变73例,左回旋支病变17例,右冠状动脉病变36例。结果: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80.9%(102/126),其中闭塞时间小于3个月的成功率90.6%(48/53),闭塞时间大于3个月的成功率67.1%(49/73),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依次为:闭塞的时间、闭塞段长度、桥侧支存在与否、闭塞末端的形态、闭塞血管近段弯曲度以及闭塞端有无边支血管开口等。失败原因分析: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病变或进入假腔82.7%(24/29);球囊不能到位或不能充分扩张病变10.3%(3/29);因操作时间过长、造影剂用量过大等致病人不能耐受,或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原因,被迫终止手术6.9%(2/29)。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随着导管等介入器材的不断进步,操作技术及经验的积累,对CTO病变,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操作得当,其介入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可作为完全血运重建或部分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ACC/AHA最新定义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为闭塞时间≥3个月的病变,根据是否存在前向血流,又可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分为慢性功能性闭塞(前向血流TIMI 1级)和慢性完全性闭塞(前向血流TIMI 0级)。CTO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1/3,但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少于8%,  相似文献   

4.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直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点,通常是指闭塞时间>3个月的冠状动脉病变,约占全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的10%~15%.CTO病变手术成功取决很多因素,包括术者本身的介入技术水平、病变特点、器械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特征、介入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PCI)患者673例。根据CTO闭塞段前后5 mm范围内是否有分支(直径≥2 mm)发...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高龄、病程长、多支病变,合并其它脏器功能异常,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应证中高危人群。作者收集34例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正常或部分ST—T变化、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多支病变的老年慢性闭塞病变病例,分别进行完全或非完全血运重建,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并发症及相应有效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PCI介入治疗后出现并发症情况的CTO患者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介入术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和加重病例.结论积极处理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PCI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临床及病变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对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经皮介入治疗(PCI)成功率、疗效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PCI治疗CTO病变患者24例,将病例分为两组:17例对至少一处闭塞病变行PCI术成功,为成功组;7例手术不成功,为非成功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结果成功组的平均年龄(55.24±12.66岁)显著小于非成功组的平均年龄(57.29±10.44岁)(P<0.05);成功组中5例既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而成功组有6例,有显著差异(P<0.05);成功组估测的血管闭塞平均时间为(1717.30±810.39天),显著短于非成功组的(3564.83±517.78天)(P<0.05);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既往PCI等病史、冠心病临床类型及心功能NYHA分级均无显著差异(P>0.05)。成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4.18±1.10)和(2.28±1.00)mmol/L,均显著低于非成功组的(4.39±1.19)及(2.55±1.08)mmol/L(P<0.05及P<0.01);两组间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酐、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估测的血管闭塞时间>3年(1095天以上)(OR=1.841,95%CI 1.143~2.966,P=0.012)、合并三支病变(OR=0.288,95%CI 0.172~0.482,P=0.000)影响CTO病变PCI手术的成功。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基层医院由有一定介入技术及经验的医生开展CTO病变的介人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与否与患者年龄、血管闭塞时间、血脂水平、造影特点及术者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在优选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地选取从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共50例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于介入治疗前及术后12月完善MCE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术后通过电话及门诊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根据术前心肌声学造影的心肌灌注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对左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相较于灌注异常组,灌注正常组GLS改善幅度更大(P=0.028); PCI术前灌注异常组室壁运动评分(WMSI)相较于灌注正常组更高(P=0.002)。在成功PCI术后一年灌注异常组WMSI相比于灌注正常组术后更高(P<0.001)。灌注正常组术后的GLS(P=0.008)、WMSI(P=0.016)及左室舒张末(LVEDV)容积(P=0.032)较术前改善;灌注异常组患者术后的灌注评分有明显改善(P=0.032)。【结论】MCE优选CTO-PCI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不同心肌灌注分型的CTO患者在PCI术后获益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8年至2002年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不伴有心肌梗死的41例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年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通、远段闭塞血管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危险因素的比较中,血糖、血压和LDL 3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密切相关,且其临床表现以不稳定性心绞痛为主.结论 不伴有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多为复杂的多支病变,侧支循环的开通是其不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所在.远段血管闭塞多,也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和首次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608例,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TO组(150例)和非CTO组(4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  相似文献   

12.
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约占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10%~20%,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大的难题和挑战之一.手术时间长,患者及术者接受的射线量多,手术费用高,成功率低于非闭塞性病变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对于病变时间长、严重钙化和病变段较长等患者,成功开通血管并保持较好的长期效果存在更多的问题.手术成功率的提高,有赖于术者临床经验的积累、器械的研究改进以及循证医学的证实和支持.本文就CTO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逆向技术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例经造影证实的CTO,均有另一支冠状动脉向远端血管提供良好侧枝循环,造影时CTO血管由远及近逆向显影。正向技术失败后,使用双指引导管法,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和不同CTO专用导丝,导丝通过CTO病变后,继续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进行球囊扩张锚定,行逆向球囊扩张,正向导丝通过病变,植入支架。结果:3例成功通过逆向技术植入支架,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逆向联合应用微导管、CTO专用导丝及逆向球囊扩张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资料,总结CTO病变特征、PCI的技术方法和近、远期疗效。方法:对79例含有CTO病变的患者进行PCI治疗,共对98支CTO病变靶血管进行了PCI,CTO闭塞时间3~120(17.8±26.1)月,置入冠状动脉支架161枚。结果:共开通71例患者的CTO靶病变85处,术终达到TIMI3级血流的病例成功率为89.9%(71/79),病变成功率为86.7%(85/98),完全血运重建率36.7%(29/79)。其中CTO闭塞时间3~6个月及6个月以上者其PCI病变成功率分别为93.9%(62/66)和71.9%(23/32)(P<0.05)。有桥侧支存在者成功率低于无桥侧支者,56.3%(9/16)比93.9%(77/82)(P<0.05)。断端成刀切状成功率低于鼠尾状CTO,77.8%(14/18)比91.3%(21/23)(P<0.05),闭塞段>15mm的长CTO病变成功率低于短病变者,83.3%(55/66)比90.4%(30/32)(P<0.05)。随访患者78例(98.7%),随访时间4~48(16.7±10.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为79.7%,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12.7%(10/79),血运重建率为8.9%(7/79)。结论:影响成功率的因素有血管闭塞时间、闭塞长度、闭塞末端形态、桥状侧支等,成功PCI治疗可改善CTO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 which make up 10% to 20% of all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in high-volume centres remain a vexing problem for invasive cardiologists for 2 main reasons. First, they are only successfully recanalised in about 60% of attempts with most failures resulting from an inability to cross the lesions. Laser guidewire appears to be a promising innovation in overcoming this obstacle. Second, after initially successful recanalisation with conventional balloon angioplasty (PTCA), a high restenosis rate (range, 45% to 75%) is observed. Stent placement, by conferring maximal luminal expansion, appears to have resolved this problem to a large extent; both observational and randomised studies indicate that after stent placement, restenosis rate is at least halved that of PTCA.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约占所有冠心病患者的15%~25%,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最后的“壁垒”,而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有不利影响。随着新型介入治疗器械、CTO介入治疗新技术和术者操作水平不断进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手术的成功率甚至可达90%。但目前对于CTO是否需要开通存在较大争议,以及临床获益尚不明确。本文就最新的研究对CTO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 ml非离子造影剂(300 mgI/ml)以4 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 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 ±0.11(P <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临床基线资料、病变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对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治疗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的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1485例,其中638例确诊为CTO病变,平均年龄为(64.1±11.0)岁。依据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因无法耐受手术而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PCI组(447例)和非PCI组(191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及病变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CI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4±10.4)岁,显著小于非PCI组的(65.7±12.0)岁(P<0.05);中位胸痛时间为160(24,262)周,显著短于非PCI组的242(40,382)周(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及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的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I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4.18±1.1)和(2.28±1.00)mmol/L,均显著低于非PCI组的(4.39±1.19)及(2.55±1.08)mmol/L(P值分别<0.05、0.01);两组间血清葡萄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和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I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近段血管严重迂曲、病变钙化、靶血管开口闭塞,以及合并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靶血管外闭塞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PCI组(P值均<0.01);而闭塞端缺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PCI组(P<0.01)。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痛时间>3年(OR=0.998,95%CI0.997~1.000,P=0.004)、合并三支病变(OR=0.288,95%CI0.172~0.482,P=0.000)及靶血管开口闭塞(OR=0.288,95%CI0.172~0.482,P=0.000)为CTO病变行PCI的独立负性预测因素。结论胸痛时间>3年、靶血管开口闭塞、合并三支病变为CTO病变行PCI的独立负性预测因素,应权衡患者的临床因素及病变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探讨侧枝血管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堵塞时间≥3个月)患者的病史、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后,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和非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堵塞血管的位置分布和支数、非堵塞血管病变位置分布和严重程度以及冠脉造影侧枝血管Rentrop分级的差异.结果 梗死组138例(53.9%),非梗死组118例(46.1%).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如性别、年龄、患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以及药物治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堵塞冠脉位置分布及堵塞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堵塞冠脉病变位置分布和病变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侧枝血管分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堵塞时间超过3个月,不论其供应的心肌是否有梗死发生,侧枝血管分级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0)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2000年5月—2002年9月24例26处CT0的PC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26处CT0,总成功率达80.8%,支架置人19处(73.1%)。血管闭塞时间≤3个月、闭塞长度≤20mm、闭塞末端呈尖形者PCI成功率较高,有桥状侧支、闭塞近端血管重度弯曲者手术均失败。结论:影响成功率的因素有血管闭塞时间、闭塞长度、闭塞末端形态、桥状侧支、闭塞近端血管弯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