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既往常被认为是导管内乳头状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一个变异亚型,由于其常局限于囊内导管内,既往也被认为是囊内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ICPC)或囊性乳头状癌~([1])。由于EPC十分罕见,国内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超声特征及不同亚型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病理诊断为乳腺EPC的患者资料,按病理分为3个亚型,对其在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2例,女55例,年龄41~88(63±11)...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以“发现左乳肿物4个月”为主述,于2015年5月11日收住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患者1年前曾有乳腺外伤史,未予诊治,于4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侧乳腺有一肿物,花生米大小,无胀痛、刺痛、隐痛,4月以来肿物逐渐增大,5月5日常规超声检查示:左胸壁皮下囊实混合型占位,以囊性为主,形态规整,界清,大小约7.5cm×4.7 cm,实性部分见少许血运.入院专科查体:双乳头无糜烂、刺痛及瘙痒,无乳头溢液,左乳腺内可触及8 cm×4 cm大小肿物,质韧,实质感,界清,活动度可,表面皮肤有红肿,同侧腋窝未触及肿物,周围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对7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TI-RADS ≥3级的86个结节进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结节及甲状腺的CEUS表现,术后结节及甲状腺的病理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86个结节的Adler血流分级分别为:0级 26个,Ⅰ级34个,Ⅱ级23个,Ⅲ级 3个。CEUS增强强度为低增强 71个,等增强12个,高增强3个。结节与周围组织的平均强度、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和CD34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均明显低于周围组织。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EUS增强强度以低增强为主,其病理基础是与周围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果 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7.5±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有部分患者伴有乳头溢液.镜下见肿瘤由一个或多个癌结节组成,周围绕以纤维包膜,8例均见乳头状结构为主,被覆形态较一致柱状上皮,低或中等细胞核级别,少数病例可见实体样或筛样结构.免疫表型: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乳头内及癌巢周围缺乏p63及Calponin肌上皮阳性染色,肿瘤细胞CK5/6及c-erbB-2均阴性,ER、PR均呈强阳性,Ki-67平均指数为10%;8例患者随访均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较少见,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与分析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共162个结节,术前给予患者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了检查结果 ,将术后病理切片并与术前检查结果 进行对比,对比与分析超声造影特点与声像图表现.结果 经过术后病理学检测,80例患者中行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术前诊断准确率为87.50%(70/80),其中35例患者合并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3.75%,经过超声检测可见全部患者共有155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始增时间显著延长,峰值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同时对甲状腺结节及周围甲状腺组织进行对比,可作为一种理想诊断方法 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特征,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柃查对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均行普通钼靶平片及导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做对比。结果钼靶平片发现结节1例,1例实性肿块,其余38例正常。行乳腺导管造影后,充盈缺损38例,其中32例为类圆形、杯口样充盈缺损,6例不规则形充盈缺损。38例中,单发肿瘤者32例,多发者6例。2例导管显示正常。28例病灶近端导管扩张。导管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做比较,准确诊断37例,符合率92.5%(37/40);误诊l例,漏诊2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诊断与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ltrasound,US)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因超声可疑的单发性甲状腺结节而手术的患者,术前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的超声、CEUS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按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PTC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比较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在两组结节之间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293个结节,所有结节手术病理均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LNM组134个,非LNM组159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常规超声指标中肿瘤最大径、结节回声、纵横比、肿瘤血流信号(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二维被膜外侵犯、超声可见可疑淋巴结,超声造影指标中增强程度、消退速度、造影被膜连续性等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01)、年龄较小(P=0.008),常规超声指标中较大直径的肿瘤(P=0.017)、肿瘤彩色血流丰富(P=0.034),超声造影指标中被膜连续性中断(P=0.033)是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的部分特征和PTC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可能在预测淋巴结的转移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程志坚  危成波  周芳 《吉林医学》2013,(29):5987-5988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导管造影钼靶X线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表现,包括常规超声检查与导管造影钼靶X线的诊断结果。结果:导管造影钼靶X线和超声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例数分别为19例、20例,导管造影钼靶X线比超声诊断的诊断正确率稍高;同时两种方法联合诊断准确23例,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结论:超声联合导管造影钼靶X线可明显提高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的超声表现特征及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108个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86例(256个结节)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超声特点,主要包括结节的边界、形态、质地、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并对两组结节的超声表现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8个PTC患者中,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结节占91.7%(105/108),低回声结节占83.3%(81/108),边缘毛糙,呈浸润性生长结节占85.2%(92/108),结节内砂砾样微小钙化占64.8%(70/108),上述征象与良性结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节形态、结界内血流信与良性结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的主要超声特征包括:实性低回声或极低回声,边缘毛糙、结节内纵横比≥1、合并微小钙化。  相似文献   

1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造影与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病因,好发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内,钼靶X线导管造影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1]。笔者搜集近三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6例,回顾性分析其钼靶X线和超声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病理学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患者超声(US)、临床特征及其与结节大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PTC及PTMC的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超声影像学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PTC组和PTMC组,其中将PTMC组分为最长径>5mm组和≤5mm组,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350例共发现412个结节,PTMC组259个,PTC组153个,其中最长径≤5mm为65例。结论 超声检查时PTMC患者和≤5mm患者偶然发生率高,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应仔细评估结节的超声特征,对于可疑病例应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以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叶欣  黄建 《浙江医学》2024,46(8):814-819
目的 分析乳腺乳头状癌各亚型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切除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乳头状癌的82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癌(pDCIS)组23例,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组10例,实性乳头状癌(SPC)组13例,浸润性乳头状癌组24例,乳头状癌伴其他成分(混合型)组12例,对各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PC组及pDCIS组多表现为乳头溢液或溢血(P=0.013),EPC组在超声下典型特征是囊实性界清肿块(P=0.002),SPC组增强MRI下多呈区域强化(P=0.012),乳腺乳头状癌易被乳腺X线检查漏诊。结论 超声联合增强MRI有助于乳腺乳头状癌检出和亚型鉴别。囊实性肿块是EP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提高对不同亚型的认识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及时记录患者病灶的个数、位置等数据,观察记录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关系。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83例患者中侵犯组患者为51例,存在侵犯被膜或被膜外组织的癌结节的个数为76个,占比6667%;未侵犯组患者为32例,患者未存在侵犯被膜或被膜外组织的癌结节的个数为38个,占比3333%。侵犯组患者的肿瘤大小为(087±049)cm,未侵犯组患者的肿瘤大小为(127±078)c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5, P<005)。侵犯组患者存在29例颈部淋巴结转移,占比5686%,未侵犯组患者存在1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占比5313%,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5,P=0156)。常规超声检查下及超声造影检查下,随着癌结节边界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加,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随之下降(P<005);A、B组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C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范围>0%判断被膜侵犯,超声造影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患者的R0C曲线下面积与常规超声组具有统计学意义(Z=4321,P<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的效用高于常规对照组,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资料,观察声像学特征及诊断正确率情况.结果 本组3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4.6%,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发现病灶始增时间为(9.4±1.5)s,达峰时间为(19.7±4.4)s,消退时间为(16.2±3.1)s.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IP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膀胱良性肿瘤,自1962年potts等首先报告以后,国内外陆续有报告.由于此类疾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依赖手术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与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7例患者共287个PTC病灶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对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2015 美国甲状腺协会复发风险分层,评估患者复发风险;比较不同复发风险PTC超声造影的差异。结果 低复发风险组中57.6%的病灶呈现低增强,中复发风险组中62.3%的病灶呈现等增强,高复发风险组中48.2%的病灶呈现高增强(P<0.0001)。PTC复发风险与造影增强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Spearman 秩相关系数为0.442(P<0.0001),且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χ 2=55.292,P<0.0001),表现为随增强强度增加PTC复发风险加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高增强、等增强与低增强相比,PTC复发风险明显升高(P<0.0001),OR值分别为17.5(8.4~36.2)、3.4(2.0~5.8)。结论 PTC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复发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高增强灶多呈高复发风险,等增强灶多呈中复发风险,低增强灶多呈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与超声造影(CEU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CLNM)术前诊断的超声特征,评价其在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8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PTC手术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并获得126枚淋巴结超声检查资料。经术后病理证实,81枚为PTC转移性淋巴结,45枚为未转移性淋巴结。观察常规超声(US)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淋巴结转移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计算US、CEUS及联合应用对PTC患者LCLNM的术前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US检查转移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淋巴门消失或偏移、皮质回声为非均匀低回声、内部存在团状高回声及钙化,血流类型多表现为周围型和混合型,血流分级多为Adler2级和3级,与非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EUS检查转移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向心型和Ⅱ型,其次见于Ⅲ型;US与CEUS联合应用对于诊断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优于US或CEUS单独应用。结论 术前US...  相似文献   

20.
张云奇  胡文胜 《吉林医学》2011,32(25):5200-520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较完整的8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结果:85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88支导管异常,导管内圆形充盈缺损47支,不规则充盈缺损25支,小条状充盈缺损8支,导管截断状改变18支。85例术前均经导管造影检出,其中8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达95.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