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5例60岁以上的AMI患者,据发病后4周内的预后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2组。对发病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及AMI发病后24h内TG,TC水平用t检验或X^2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对影响老年人AM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TC血症及AMI发病后24h内的TG和TC水平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066倍;吸烟者的死亡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7.060倍;有高TC血症史者的死亡危险性是无高TC血症史者的5.899倍;AMI发生24h内的TC水平每增加1.00mmol/L,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845倍。结论:年龄,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及AMI发生24h内的血清总TC水平是影响老年人AMI近期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AMI患者按生存与否分成两组,按统一标准,分别整理两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入选的变量是吸烟史(χ^2=11.548,P=0.001),发病至入院时间(χ^2=7.796,P=0.005),心界扩大与否(χ^2=7.704,P=0.007),抗凝用药否(χ^2=6.108,P=0.010),白细胞数(χ^2=6.296,P=0.012),性别(χ^2=5.780,P=0.016)和心功能(χ^2=5.503,P=0.019)。结论 经统计分析,对AMI患者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依次是吸烟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心界扩大与否、抗凝用药否、白细胞数、性别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3例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率占17.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型钠利尿肽水平高(OR=23.086)、高敏肌钙蛋白I水平高(OR=5.95)、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OR=4.02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OR=5.185)、N末端B型脑钠尿肽前体水平高(OR=4.380)和有早发心梗家族史(OR=3.338)是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欠佳危险因素。结论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总体欠佳,预后受诸多因素影响,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干预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和近期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文  郭棣华 《河北医学》2003,9(7):587-59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房颤动 (AF)的临床和近期预后的意义。方法 :2 2 3例AMI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 5~ 7d ,比较并发AF组与无AF组的临床特征 ,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2 2 3例中并发AF2 5例 ,无AF198例。并发AF组年龄大 ,血尿酸水平高 ,梗死范围大 ,入院时心功能差 ,CPK -MB峰值高 ,左房内径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无AF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AMI并发AF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近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秦学鹏 《中外医疗》2013,32(11):56-56,58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据入院时血糖分为血糖正常组(A组)56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B组)44例,对比2组30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心血管死亡情况。结果 B组患者入院时血糖、入院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应激性高血糖的非糖尿病AMI患者预后差,应激性高血糖可作为判定非糖尿病AMl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室内传导阻滞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我院对 1995— 2 0 0 2年收治 15 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 0例AMI中男 112例 ,女 38例 ,男∶女为 2 .9∶1。年龄 38~ 78岁 ,平均 5 8岁。均经一系列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 ,除外病史中有室内传导阻滞 (IVCB)的患者。2 结果2 .1. 室内传导阻滞的类型及出现时间  15 0例AMI出现IVCB 4 2例占 2 8% ,其中左前半阻滞 (LAH) 18例 (4 2 .9% ) ,右束支阻滞 (RBBB) 13例 (30 .9% )、右束支阻滞 +左前半阻滞 (RBBB +LAH ) 9例…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非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与老年AMI预后的关系,现对我院2000-2004年老年AMI住院患者20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递增 ,冠心病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本文就死亡的 2 0例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 (IMA)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对死亡原因略加讨论。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取自 1990~ 2 0 0 0年底 ,我院心内科住院病人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 86例 ,其中死亡2 0例 ,初发心梗 12例 ,再梗 8例。 2 4h内死亡 6例 ,其中 5例为再梗。年龄 4 7~ 72岁 ,平均为 6 5 4岁 ,男 8例 ,女 12例。糖尿病病史 1 5~ 2 2年 ,平均8 6年。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 1985年WHO暂定标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依据典型的心电图演…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和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血压对AMI的预后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结论:血压增高是AMI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使AMI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探讨夜间入院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以来入院的AMI患者135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夜间入院组 (n=51)和白天入院组(n=84)。收集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及介入治疗患者入院到球囊开通时间(door-to-balloon time, DTB)等资料。比较两组院内病死率、6个月病死率。结果 与白天入院组比较,夜间入院A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P<0.05),TDB时间长(P<0.01),院内病死率升高 (13.7%比7.1%, P=0.169),6个月病死率显著升高(21.6%比9.5%, P<0.05)。结论 AMI夜间入院患者近期预后相对更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1年8月1日之间所有入北京通州区潞河医院的STEMI患者的病历资料,合并HAP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的STEMI但无HAP的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患者各项可能与HAP相关的临床指标,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组患者16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长期服用激素、心脏功能差(Killip分级3级及以上)、卧床时间、大手术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经鼻胃管、应用镇静、肌松药物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比例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行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并发HAP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75岁(OR=3.205,95%CI:1.314~7.813)、合并COPD(OR=8.264,95%CI:2.165~31.250)、卧床时间(OR=2.583,95%CI:1.793~3.713)及未行PCI治疗(OR=0.361,95%CI:0.213~0.613)。结论高龄(大于75岁),合并COPD,卧床时间、机械通气大于48 h及未行PCI治疗是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发性心肌梗死(MI)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复发MI患者70例与同期患有AMI、出院后无再梗死的96例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结果与AMI者比较,发生再梗死时,症状多不典型(P<0.01);多支病变者显著高于无再梗死者(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亦显著高于无再梗死者(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肥胖、脑力劳动、A型性格、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史是复发性心肌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结论复发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多因素相关性疾病,避免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才能减少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发性心肌梗死 (MI)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复发MI患者 70例与同期患有AMI、出院后无再梗死的 96例患者对比 ,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与AMI者比较 ,发生再梗死时 ,症状多不典型 (P <0 .0 1) ;多支病变者显著高于无再梗死者 (P <0 .0 1)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亦显著高于无再梗死者 (P <0 .0 1)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 :肥胖、脑力劳动、A型性格、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史是复发性心肌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结论 复发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多因素相关性疾病 ,避免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 ,才能减少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ere recorded in 233 patients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ver 95% of patients antiarrhythmic therapy was not given until the onset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or persistent idioventricular rhythm. There was a mortality of 18% during the patients'' stay in hospital.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ventricular ectopic activity, which preceded these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the first 48 hr, were multiformity, variation of coupling intervals of larger or equal to 0-1 sec, the R-on-T phenomenon, double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s and ventricular bigeminy. The number of a single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s per minute was related to the probability of these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but to a lesser degree. It was found that if all the patients with the first two prognostic features that if all the patients with the first two prognostic features were removed, the number of single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s was not of significant import and the other features were less important. Three-quarters of the severe arrhythmias occurred in the first 24 hr and during this period 60% were preceded by either multiform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s or extrasystoles with variable coupl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findings in relation to prophylactic therap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AMI的首份心电图,根据有无QRS波终末变形,将其分为两组,甲组为变形组58例,乙组为无变形组123例.结果甲组的CPK、CPK-MB的峰值、住院死亡率、心功能Killip≥Ⅲ级的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P〈0.05).结论 AMI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与早期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负性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张金鳞 《疑难病杂志》2002,1(4):207-20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TQRS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AMI的首份心电图,根据有无TQRSD分为TQRSD阳性和TQRSD阴性2组,分析其与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心脏功能及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TQTSD阳性组的CK峰值、Killp分级Ⅲ级以上心功能、住院期间死亡率及QT离散度(QTd)均高于TQRSD阴性组。另外,TQRSD阳性组中以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TQRSD阴性组低。结论 AMI心电图TQRSD阳性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再梗死的患者45例设为再梗死组,将其余未发生再梗死的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对一切可能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收集、统计和对比,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45例再梗死组患者中,伴有吸烟史、高血压患病史、糖尿病患病史及心力衰竭患病史的患者人数及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伴有饮酒史、脂代谢异常患病史、贫血患病史、肾功能异常患病史的患者人数及占比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糖尿病患病史、高血压患病史及心力衰竭患病史是影响AMI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5、9.76、6.15、3.04,95%CI分别为3.0~19.0、1.57~36.40、2.36~16.5、2.53~13.47,P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史、糖尿病患病史、高血压患病史及心力衰竭患病史。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二级预防,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再梗死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研究梗塞前心绞痛 (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作者对 186例AMI患者 (老年人 118例 ,老年前期 68例 ) ,观察AMI前 4 8h有无AP发作 ,分为AP(+ )和AP(- )组 ,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 :在 <60岁的AMI患者中 ,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 1月内充血性心衰 (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 (P<0 .0 1) ;CK峰值降低 ,达峰时间缩短 (P <0 .0 1) ;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3 5 %者均减少 (均P <0 .0 5 )。在老年患者中 ,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 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 (P<0 .0 1) ;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 (P <0 .0 5 ) ;随访中 ,远期心源性死亡率增加 (18 0 %vs 5 .9% ;P <0 .0 5 )。结论 :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GRACE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8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GRACE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88分,7例)、中危组(89~118分,29例)和高危组(≥119分,46例),对患者进行跟踪记录,记录1年内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记录患者的出血情况,比较三组患者的冠动脉病变支数和冠动脉病变Geninis评分,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检测GRACE评分与二者的关系,进而评价GARCE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对三组患者MACCE与出血时间进行对比,MACCE中心肌梗死(0%,3.4%,8.7%)、全因死亡(0%,6.9%,10.7%)和出血事件(0%,10.3%,13.0%)发生的概率根据患者低危、中危、高危逐渐上升;对三组患者冠动脉支数和Geninis评分对比,单支血管病变的概率随着缓和低危(57.1%)、中危(24.1%)、高危(8.7%)逐渐增加,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Geninis评分对着患者低危[28.6%,14.3%,(49.98±19.23)分]、中危[31.0%,44.8%,(65.99±39.04)分]、高危[43.5%,47.8%,(88.09±36.95)分]逐渐增大;对GRACE危险评分与患者病变血管支数和Genini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GRACE评分与患者病变血管支数(r=0.312)和Geninis评分(r=0.395)呈正相关的关系,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RACE危险评分对AMI患者近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患者病变血管支数和Geninis评分成正相关,GRACE评分越好,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和Geninis评分越好,建议在临床上应用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高度AVB组(39例)和不伴有高度AVB组(137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中的病死率、不良事件(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相比,伴有高度AVB组患者年龄大,女性比例多,糖尿病患病率更高,CK峰值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更多累及右心室,2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2.8%比3.6%,P=0.029)、心力衰竭(33.3%比18.2%,P=0.043)和低血压休克(20.5%比8.8%,P=0.041)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但存活患者长期随访中的病死率(5.9%比3.8%,P=0.588)和心力衰竭发生率(35.3%比19.7%,P=0.054)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高度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但对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