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骨血友病性假肿瘤(hemophilic pseudotumor,HP)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8例经临床、实验室确诊的髂骨A型HP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9~43岁,中位数27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和血肿,其中皮肤表面张力增高5例、关节功能障碍4例、不能行走3例;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均低于正常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例患者仅行X线检查、2例仅行CT检查、1例仅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X线和CT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其中2例行CT增强扫描、1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影像特征。结果:①病变部位与大小。左侧髂骨病变4例,右侧髂骨病变2例,双侧髂骨病变2例;病变位于髂骨体4例,髂骨翼4例,其中髂前上棘2例、髂后上棘1例、髂前下棘1例;病变最大径5~60 cm,中位数18 cm。骨内型5例,骨膜下型2例,肌间型1例。②X线表现。3例行X线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2例、双侧髂骨1例。2例骨质呈多囊状破坏伴轻度膨胀改变,破坏边缘骨质轻度硬化,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1例骨质呈明显膨胀性破坏,破坏边缘硬化,部分囊壁缺失,伴周围软组织肿胀与肿块。③CT表现。6例行CT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3例、右侧髂骨2例、双侧髂骨1例。骨质呈囊状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2例,膨胀性破坏3例。骨皮质部分吸收消失2例,大部分吸收消失2例,骨皮质完整2例。破坏边缘的骨质硬化3例。6例均有界限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高于肌肉组织,CT值45~68 HU;其中1例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0 cm,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密度不均匀,CT值21~25 HU。2例CT增强扫描,肿块均未见强化。④MRI表现。3例行MRI检查,病变位于左侧髂骨1例、右侧髂骨1例、双侧髂骨1例。骨质呈溶骨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膨胀性破坏1例。骨皮质部分吸收消失2例,大部吸收消失1例。3例MRI信号于T2WI、T1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其中2例病变区可见分隔。3例均有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其中1例软组织肿块最大径>10 cm;软组织肿块信号在T1WI、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未见强化。⑤病理表现。8例患者病变组织肉眼见囊内为退化性血凝块或陈旧性出血,显微镜下可见囊壁为正常组织或纤维组织,无炎症性变化和新生物;肿胀软组织为反复出血而形成的血肿,血肿内密度较高,其中1例可见细小的钙化。结论:髂骨HP分为肌间型、骨膜下型和骨内型,病变部位骨质呈囊状、膨胀性、溶骨性或侵蚀性破坏,骨皮质菲薄,部分伴有骨皮质缺损及软组织血肿,CT密度不均、MRI信号混杂,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长骨骨干骨肉瘤X线、CT和MRI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28例长骨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股骨干18例、腓骨干4例、肱骨干4例、胫骨干2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8例中,X线和CT显示广泛骨质破坏16例,骨膜反应22例。X线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2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22例,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24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6例。MRI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10例,软组织肿块26例,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软组织肿块在T1W1为等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l及STIR呈高信号。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长骨骨干骨肉瘤的影像病理特点,其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12~65岁,中位数45岁。病程1~20个月,中位数7个月。局部疼痛者12例,触及软组织肿块者3例。15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源性14例,T细胞源性1例。结果:①病变部位。病灶位于骨盆者6例、脊柱5例、胸骨2例、股骨2例。②CT表现。15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同时行增强扫描。其中溶骨型骨质破坏8例,表现为片状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中断,边界不清,呈虫蚀样或穿凿样改变,未见骨质硬化改变;浸润型骨质破坏4例,病变区骨皮质较完整,无骨质缺损,骨髓腔内有轻微溶骨性改变;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斑片状骨质破坏区与增生、硬化相互混杂,呈不均匀密度改变,其中1例病灶内见小片状死骨;囊状膨胀型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变薄、连续。2例出现骨膜反应,呈层状或葱皮样改变。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较大软组织肿块影,超过骨质破坏区,增强扫描可见中等强化。③MRI表现。12例患者行MRI平扫,其中7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2例患者均见骨质破坏,呈斑片状、片状异常信号。与正常肌肉信号相比,T1WI呈等信号6例,呈低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0例,其中信号不均匀8例,呈等信号2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骨髓腔均为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I均清晰显示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2例患者的软组织肿块局限在骨质破坏区旁,10例超过骨质破坏区;增强扫描7例患者软组织肿块均为不均匀强化,其中明显强化3例,中等强化4例。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骨质溶解X线特点,以提高对本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3例糖尿病性骨质溶解患者的X线表现。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45~81岁,平均61岁。患糖尿病史9~23年,平均12年。结果:33例共累及47块骨,其中趾骨18例26块,跖骨9例14块,楔状骨4例5块,骰骨1例1块,跟骨1例1块。X线表现为骨质呈斑片状溶解17例累及22块骨;斑块状完全溶解缺如,溶解区无残留骨组织者6例累及10块骨;多囊状溶解破坏者4例累及9块骨;骨干的一端溶解,呈"削铅笔尖样"3例累及3块骨;骨干部分骨质溶解、消失,且关节端骨质基本正常,呈"图钉征"3例累及3块骨;溶解边缘的骨质均无硬化,溶解区附近骨质均未见骨膜增生和骨皮质增厚,溶解区均无死骨;肿胀的软组织内多发积气者8例;软组织内多发斑片状钙化者5例。结论:糖尿病性骨质溶解的X线征象以斑块状、斑片状、多囊状骨质溶解破坏,病变边缘骨质无硬化、无骨膜反应、无死骨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姚红民  董丽娜  王娜  刘玉珂 《中医正骨》2012,24(3):30-32,35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畸形性骨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9例患者均采用Kodak CR设备拍摄X线片,其中3例患者同时采用Picker IQ及Siemens symbia6层螺旋CT扫描病变部位,4例患者同时采用Marconi eclipse 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病变部位行MRI检查.结果:单骨发病6例;多骨发病3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右胫腓骨,1例同时累及骨盆、双股骨及右胫骨,1例同时累及颅骨、骨盆、骶骨及左肱骨、左胫骨、右股骨.累及胫骨6例,股骨5例,骨盆2例,腓骨1例,肱骨1例,颅骨1例,骶骨1例.X线及CT片上,受累长骨均表现为膨胀增粗,骨皮质吸收,呈不规则低密度骨质破坏,可见多发粗细不等的紊乱骨小梁样结构,如“丝瓜瓤”样改变,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骼弯曲畸形,弯曲骨骼的凹面骨皮质均不同程度致密增厚;骨盆病变者,病变区骨质表现为“丝瓜瓤”样改变,髋臼内陷.MRI片上,病变区内的粗大骨小梁在所有序列上均呈长T1、短T2的低信号,边界清楚,骨质破坏区呈与肌肉相近的略长T1、略长T2信号,于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欠清楚,受累骨骼呈“朽木征”改变.结论: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X线上的“丝瓜瓤”样改变及MRI上的“朽木征”,可作为诊断该病较典型的征象,对明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8例髂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17~76岁,中位数46岁;均表现为患病部位疼痛,其中13例可触及软组织肿块、5例邻近髋关节活动受限、2例邻近骶髂关节疼痛。18例均行CT平扫,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CT表现,探讨该病的CT表现特征。结果:①CT平扫结果。肿瘤位于髂骨体4例,髂骨翼14例;肿瘤累及邻近骶骨与骶髂关节3例,累及邻近髋关节2例。溶骨型11例,表现为骨髓腔内斑片状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明显,边缘清楚,未见骨膜反应,可见软组织肿块与髓腔相连;浸润型3例,表现为斑点状、虫蚀样骨质破坏,皮质不光整、毛糙,边缘模糊或有硬化区,与正常骨组织间分界不清;混合型4例,表现为小斑片状骨质破坏,周围骨质硬化明显。16例有明显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大于骨质破坏的范围,并包绕病骨;无明显软组织肿块2例。软组织肿块密度均稍低于周围肌肉组织,其中密度均匀10例、混杂密度8例;软组织肿块直径3.0~15.0 cm,中位数7.2 cm;平扫CT值15~58 HU,中位数35 HU;肿块内均未见瘤骨及钙化。18例肿块周围软组织均受压、移位,其中2例病灶边界不清,累及左侧髂腰肌、臀肌、输尿管及髂血管;2例盆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②CT增强扫描结果。动脉期软组织肿块呈轻度至显著不均匀强化,CT值32~116 HU,中位数55.5 HU;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肿块呈持续不均匀强化,其中7例肿块较均匀强化、5例肿块周边强化而中心病灶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多为溶骨型或混合型骨质破坏,且多合并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骨肉瘤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老年骨肉瘤的诊断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检查诊断证实的老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MRI检查,26例患者行CT检查,17例患者行SPECT-CT检查,评估软组织肿块范围、骨质破坏范围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局部单发,股骨远端17例,胫骨近端6例,其他部位9例。X线检查表现为松质骨斑片状的骨质破坏,皮质边缘主要是小而密集的虫蚀样破坏。软组织肿块多表现为圆形或者半圆形,边界模糊不清,肿块内部存在瘤骨。Godman三角是骨肉瘤最常见的X线征象之一。CT检查显示病变区域都存在不规则的骨质破坏表现,内部为高密度的瘤骨影。MRI检查显示所有患者都存在不规则的骨质破坏表现,T1WI为不均匀的低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的信号,骨膜反应和瘤骨都表现为低信号。结论:老年骨肉瘤是临床少见的疾病,综合应用X线、CT、MRI和SPECT-CT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其中X线检查是老年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能够敏感识别早期骨质病变,MRI在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骨皮质增生症的X线表现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0例婴幼儿骨皮质增生症患儿的X线资料进行分析。男女各5例;年龄2 d至10岁,6个月7例、12个月2例、10岁1例;均有发热、易激惹、患肢弯曲及局部软组织肿胀表现;病变部位为双上肢2例、下颌骨和双下肢2例、双下肢3例、双上肢和双下肢3例。总结10例患儿病变部位的X线表现特征。结果:本组10例患儿,病变共累及28块骨,其中股骨8块、胫骨7块、腓骨2块、尺骨4块、桡骨4块、肩胛骨1块、下颌骨2块。病变累及2块骨3例、累及3块骨3例、累及5块骨1例、累及8块骨1例。X线表现为骨皮质广泛增厚、硬化19块,骨干向心性变细、髓腔变窄16块,骨皮质及骨膜增厚呈现"套管征"2块,骨膜呈广泛层状、丘状和花边状增生22块,骨质膨胀性改变12块,骨干弯曲变形24块,髓腔增宽、骨皮质变薄11块,骨皮质变薄且局部疏松、模糊8块。长骨病变仅限于骨干,均未累及干骺端。结论:婴幼儿骨皮质增生症的X线表现主要为各种形态的骨膜增生与骨皮质增厚,以四肢长骨多见;长骨病变仅限于骨干,不累及干骺端,病骨骨干可出现向心性变细、髓腔变窄;骨皮质广泛增厚、硬化,可出现病骨变粗、弯曲变形;骨膜增生多表现为层状、丘状、花边状,增生的骨膜可环绕整个病骨呈现"套管征";部分骨皮质可出现疏松、模糊或与增生骨膜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nue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ABC患者的X线、CT和MRI影像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0~55岁,中位数23.5岁;均表现为局部疼痛不适,6例表现为剧烈疼痛,28例表现为局部肿胀或有包块,15例表现为邻近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0例有明确外伤史;5例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12例行X线和CT检查,7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行X线、CT和MRI检查。病程12 d至4年,中位数2年7个月。分析病变的X线、CT和MRI表现,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结果:ABC位于长骨28例、扁短骨7例、不规则骨1例,按病变部位分为中心型15例、偏心型15例和骨旁型6例。X线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其中界限清楚16例、界限不清13例;病灶内见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7例,斑点状钙化3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8例、局部骨壳断缺3例、轻度骨膜反应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6例,累及关节面4例,有软组织肿块2例。CT检查显示骨质呈囊状膨胀性破坏,破坏区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呈蜂房样低密度15例;病灶内见液-液面11例,粗细不均的条状间隔影15例,斑点状钙化2例;骨壳外缘呈波浪状,其中骨壳完整12例、骨壳断缺10例、轻度骨膜反应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累及关节面5例,有软组织肿块10例。5例行CT增强后见囊壁、分隔及软组织密度带呈中度甚至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MRI检查能见病灶的内部结构,囊状病灶中央均充满液体,在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在T1WI上呈略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其中11例在T1WI及T2W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边缘包绕囊性缺损;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累及关节面3例,局部软组织信号影7例。3例行MRI增强后见囊壁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ABC首选的、最基本的影像检查方法,但对病灶内部结构的显示度有限;而CT和MRI检查对病灶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有突出优势,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脊索瘤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3.5±9.8)岁;骨巨细胞瘤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2.1±10.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骶尾部包块、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排便障碍等。病程2个月至5年,中位数16个月。分析、比较2种肿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4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行CT增强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18例。脊索瘤大小7.5 cm×6.3 cm至4.6 cm×3.9 cm,骨巨细胞瘤大小8.1 cm×4.5 cm至4.7 cm×3.8 cm;19例脊索瘤中侵入盆腔或臀部18例;骨巨细胞瘤主要位于骶骨内,15例骨巨细胞瘤侵入盆腔或臀部3例。脊索瘤主要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累及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CT影像上脊索瘤多见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影,而骨巨细胞瘤多见不完整骨壳。MRI上脊索瘤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或"反引号"征,而骨巨细胞瘤均无这2种征象。T2加权像上脊索瘤多见高信号影,骨巨细胞瘤多见等信号影;而T1加权像上,两者均多见等信号影。MRI增强扫描,脊索瘤多呈轻中度持续延迟强化,低信号分隔延迟强化会出现蜂窝征;而骨巨细胞瘤多呈显著快进快出强化。结论:除发病年龄有差异外,在MRI和CT影像上,脊索瘤多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多有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和"反引号"征是其特征表现;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骶骨中线位置,骨破坏多表现为不完整骨壳,多累及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11.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China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database,CONFHD)资料分析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病因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CONFHD中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录的病例资料,由数据库工程师从数据库中导出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受伤类型、饮酒史(饮酒年限、饮酒频率、饮酒量)、激素应用史(激素应用时间、原发病类型、激素应用途径、激素种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因资料完整的ONFH患者1290例。创伤性239例(18.53%),酒精性692例(53.64%),激素性359例(27.83%)。男1011例(78.37%),女279例(21.63%)。男性患者中创伤性138例(13.65%)、酒精性653例(64.59%)、激素性220例(21.79%),女性患者中创伤性101例(36.20%)、酒精性39例(13.98%)、激素性139例(49.82%);男性中酒精性比例最高,女性中激素性比例最高。1290例中,年龄≤30岁169例,激素性71例(42.01%);年龄31~40岁254例,酒精性146例(57.48%);年龄41~50岁324例,酒精性202例(62.35%);年龄51~60岁319例,酒精性185例(58.00%);年龄61~70岁158例,酒精性67例(42.41%);年龄≥71岁66例,创伤性和酒精性均为25例(各占37.88%)。受伤类型资料完整的创伤性ONFH患者144例,股骨颈骨折126例(87.50%)。饮酒史资料完整的酒精性ONFH患者544例,男性537例(98.71%),年龄41~50岁者172例(31.62%),饮酒年限6~10年149例(27.39%),饮酒次数5次≤每周饮酒<6次与每周饮酒≥7次均为127例(各占23.35%),每周饮酒量3001~3500 mL 222例(40.81%)。激素应用史资料完整的激素性ONFH患者210例,男112例(53.33%)、女98例(46.67%);激素应用时间14~10950 d,中位数365 d;原发病中免疫系统疾病50例(23.81%),比例最高,其余依次为皮肤、泌尿及血液系统等疾病;激素应用途径,口服125例(59.50%);激素应用种类,强的松68例(32.38%),比例最高,其余依次为地塞米松、甲强龙、泼尼松龙等。结论:酒精、激素、创伤仍是排在前3位的ONFH发病诱因;酒精性ONFH患者,多数饮酒时间>5年,每周饮酒次数>5次;激素性ONFH患者,激素应用时间中位数为365 d,应用途径主要是口服,排在前3位的药物为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强龙,原发病主要为免疫、皮肤、泌尿、血液系统疾病;创伤性ONFH患者受伤类型以股骨颈骨折为主。  相似文献   

16.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8.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