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否必要。方法随机抽取实验组54例,在围手术期不用抗生素,与使用抗生素的56例对照组比较,并对有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切口感染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性别、麻醉方式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手术时间长、营养差、糖尿病史、手术并发症呈正相关性。结论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营养差、手术并发症是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如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可酌情考虑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否则,不主张Ⅰ类手术切口应用预防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制订SSI防控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风险.方法:(1)回顾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6 986例,统计SSI的发生率;(2)以发生SSI的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SSI的患者作为非感染组,感染组与非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否必要。方法 随机抽取实验组54例,在围手术期不用抗生素,与使用抗生素的56例对照组比较,并对有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切口感染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性别、麻醉方式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手术时间长、营养差、糖尿病史、手术并发症呈正相关性。结论 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营养差、手术并发症是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如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可酌情考虑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否则,不主张Ⅰ类手术切口应用预防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骨科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填写《骨科Ⅰ类切口手术调查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患者1023例,发生SSI 85例,SSI发生率为8.3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Ⅱ级及以上、手术时间>180 min、骨折内固定术及术前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年龄≤60岁、ASA评分Ⅰ级、缩短手术时长及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可减少骨科Ⅰ类切口手术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手术医院术后伤口易感染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调取相关手术医院的患者病历档案,对其中出现术后感染现象的部分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回访考察,同时选取同等人数的术后健康患者作为之前分组的参考对照。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寻找出易导致创口出现感染现象的原因。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询问回访与实地考察,发现患者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等等都是导致术后伤口容易出现感染现象的因素。结论:对参与术后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而言,要做到对患者伤口的时刻观察,并对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规范化使用抗菌药对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及经济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6种常见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594例,分为规范化和非规范化抗菌药预防使用组,分别对两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及药品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规范化组抗菌药使用率为100%,而规范化组为29%(P〈0.01),两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药品费用规范化组明显低于非规范化组(P〈0.01)。结论:规范化使用抗菌药并未增加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且能降低药品费用,降低抗菌药的使用及耐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规范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提高医院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方法 13家一级实施干预前医院2009年10月至12月出院病历共150份,及实施干预后2010年10月至12月病历150份,逐项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选择(0.5~2 h)、选药合理性、给药间隔合理性、剂量适宜性、用药指征等指标水平明显提高,术后用药疗程、抗菌药平均使用天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抗菌药费等明显降低.结论 基层医院制定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方案,在手术预防感染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对于降低单病种费用亦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6,(7)
<正>2015年,某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通过信息系统陆续监测到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遂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骨科Ⅰ类切口SSI感染率较上年同期增高。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立即进行调查干预,使骨科SSI得到控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5月—7月该院骨科中心在净化手术室开展Ⅰ类切口手术217例,有3个专业共发生Ⅰ类切口SSI 4例。1.2感染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份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100份,对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高达93%;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为克林霉素、头孢唑林钠、美洛西林钠;85%术前用药时间比较合理;二联及以上的联合用药比率高达55.9%;术后使用时间>48h的比率过高(88.8%).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存在较多问题,医院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中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抗生素应用方法与骨科Ⅰ类切口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抗生素应用方法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870例患者,随即分为A组抗生素应用改良组和B组抗生素常规应用组.A组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种类为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手术时间超过4h或术中出血量超过700ml,追加应用一次抗生素;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 d;若患者血常规超过13.0×109、C-反应蛋白增高时,可根据情况延长抗生素的应用时间.B组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1~3 d,抗生素种类为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10 d.结果 A组450例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感染5例,全部为浅表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11%;B组420例出现切口感染16例,其中浅表感染11例、深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率为3.81%(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出现迟发感染4例,迟发感染率0.89%;B组出现迟发感染8例,迟发感染率为1.90%(A组与B组比较P<0.05).结论 全程应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的感染率,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够有效的预防感染,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抗菌药物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般的Ⅰ类切口手术如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1]及总后关于开展全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通知的精神,笔者所在医院进一步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Ⅰ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规范Ⅰ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并试图进行护理干预,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实施剖宫产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73例产妇进行分析,随机抽取同期未发生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73例产妇作为对照,确定高危影响因素。结果剖宫产切口感染中,肥胖、胎膜早破、阴道检查、导尿≥2次、肛查≥3次、手术时间延长等为术前高危影响因素,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确定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抽取2009年1月至6月(干预前)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13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干预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干预组,对干预前后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8.2%下降至67.5%;给药时机正确率由0上升至59.2%;预防用药时间从5.1d缩短至2.6 d;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6.4 d下降至4.9d.结论 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干预,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重点内容即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为目标,观察研究了我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279例,分成不使用抗菌药物组、术前使用一次抗菌药物组和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组,来观察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使用抗菌药物组和不使用抗菌药物组间相比,切口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异,而使用抗菌药物组在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和药品不良反应率方面都高于不使用抗菌药物组,因此,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在没有感染的高危因素时,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某院甲状腺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情况,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对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随机抽取2009年2~3月甲状腺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78份作为对照纽(干预前),随后临床药师采取宣传、检查等干预措施,再随机抽取2009年8~9月甲状腺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87份作为干预组(干预后)。结果:两组抗菌药使用率均为100%,但在干预后,术前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疗程、选用药物品种等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病例数明显增高,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下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可促进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合理使用,但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促进医院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选取四川省10家基层医院289份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对其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溶剂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9份病历中,158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67%。其中切皮前30 min~2 h内给药的135例,占85.4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7类17种,药物联用共160例应用频次排序列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硫脒(42例,26.25%)、头孢西丁(21例,13.13%)、克林霉素(20例,12.50%);单一用药156例(98.73%),二联用药2例(1.27%)。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更规范合理,且单一用药率及初次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明显上升,但仍然存在使用率偏高、用药种类选择不当及疗程过长等问题,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8.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阑尾手术切口感染。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本院597例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26例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571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597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26例,感染率为4.36%,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有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方式、患者体质(肥胖)、手术时机(是否化脓、坏疽)以及急诊手术等有关。结论:从可能引起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入手,重视细节,严格医疗护理操作流程,认真执行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阑尾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干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法:调查分析某院2011年Ⅰ类切口手术归档病历,根据全国抗菌药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及某院开展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的时间(7月1日),将2011年1~6月的病历作为A组(干预前),7~12月的病历作为B组(干预后),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的使用率、用药金额、使用强度均有明显下降;合理使用抗菌药比例上升;两组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后,某院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更趋合理,但也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应完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探讨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统计分析2014年1—12月本院出院的全部Ⅰ类切口手术病人,对其完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共有Ⅰ类切口手术2161例,其中应用抗菌药物383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7.72%;其中术前0.5~2 h 应用350例,术前0.5~2 h 用药率为91.38%;24 h 内停药286例,24 h 停药率为74.67%;预防用药最多的是头孢呋辛283例,占73.89%,其次为克林霉素78例,占20.37%;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为0.28%。结论:目前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达到国家抗菌药物治理目标,Ⅰ类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虽然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低,但切口感染发生率并没有上升。虽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监测指标已达到国家的要求,但应用中仍然存在预防用药指征掌握不严、预防用药给药时机不妥、选药不当、给药方式不当、24h 停药率低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