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CADASIL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先证者以大脑皮质下梗死起病,伴有渐进性认知功能障碍.头颅MRI示皮质下多发梗死灶,脑白质疏松.NOTHC3基因检测为第3号外显子Arg110Cys突变,家系调查显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CADASIL临床表现主要为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偏头痛及精神症状.MRI特征性改变是颞极白质T2的异常高信号.NOTCH3基因检查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小动脉病,致病基因为Notch3。我国患者主要表现为皮层下缺血及认知障碍,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极少见。影像学特点为多发皮质下梗死灶,侧脑室旁白质多发斑点状异常信号,外囊、前颞区和胼胝体为特征性受累部位。Notch3基因突变热区分布在第11、4和3号外显子,可能存在热点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一个新发现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致病基因,说明基因测序对于CADASIL诊断的必要性及CADASIL诊断的复杂性。方法对1例疑似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家系及基因测序进行分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缺血性卒中及进行性记忆力下降;实验室检查排除一些高凝疾病及血管炎;头部MRI提示皮质下白质广泛对侧性信号异常及多部位的新旧梗死病灶;家系分析患者家族成员存在偏头痛、反复卒中及记忆力下降;基因测序提示NOTCH3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一个基因突变(c.331GT p.Gly111Cys),而这个突变位点截止到目前并未报道过。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家系及基因测序分析确诊该患者为CADASIL,通过分析CADASIL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确认该患者存在的突变基因为CADASIL一个新发现的致病突变。结论新的CADASIL致病基因突变的发现强调了基因测序及提高对突变基因致病机制认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病例,加深对CADASIL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偏头痛为首发症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及其女儿行NOTCH3基因、HTRA1基因突变热区基因测序和家系调查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59岁。因头痛34年,认知功能障碍11年加重,伴意识障碍2 h入院。头颅CT、MRI示左侧额颞叶数个急性期腔隙性梗死灶,双侧小脑半球、脑干、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对称性异常信号,考虑脑白质病,血管性病变所致?基因测序提示NOTCH3基因第4、18外显子突变、HTRA1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结论偏头痛为CADASIL的常见首发临床表现,NOTCH3基因突变是中国CADASIL患者的主要突变基因,临床应结合病程及家族发病情况综合考虑,基因检测可协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MRI特点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5例经临床确诊的CADASIL患者,对其颅脑MRI的特点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显示为双侧大致对称的脑白质病灶,双侧颞极白质病灶(O`sullivan征),外囊T2高信号("人"字征),皮层下腔隙灶(SLLS征),基底节区、丘脑腔隙性梗死,桥脑T2高信号,脑萎缩,微出血灶。4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3例(7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4位点突变,1例(25%)为Notch3基因外显子3位点突变。1例患者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颗粒沉积。结论 MRI结合Notch3基因突变可以诊断CADASIL。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断标准、治疗现状以及预后。方法 对1个经NOTCH3基因检测确诊CADASIL家族中的2例患者进行研究,总结其家族史、临床表现及头颅MRI特征,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复习。结果 先证者是1例66岁女性患者,因“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5年”就诊,既往有反复发作的头痛、头晕病史11年,其母有“血管性痴呆”病史,其头颅MRI提示“颅内多发的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以及脑白质病变”; 外囊及双侧颞极为特征性受累部位。患者女儿29岁开始间断出现头晕、头痛,34岁与患者同时接受头颅MRI评估提示“累及双侧颞极的脑白质病变”。先证者及其女儿行基因检测均发现NOTCH3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结论 CADASIL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偏头痛、精神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头颅MRI表现有一定特征,NOTCH3基因检测、皮肤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例皖江地区CADASIL家系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 随访记录1例CADASIL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其NOTCH3基因突变热点区行基因检测.结果 先证者为1例53岁男性患者,病程中反复发作脑卒中并有家族发病史,另表现假性球麻痹、情绪障碍、冷漠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无偏头痛史.其头颅核磁共振显示对称性双侧颞极及外囊区白质高信号病变.患者NOTCH3基因突变分析发现4号外显子区已知致病突变(c.580T〉C)和常见核苷酸多态性(rs1043994).结论 c.580T〉C突变是中国人CADASIL病例首次报道,基因检测是确诊CADASIL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OTCH3 Cys206~*无义突变所致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两例携带有新型NOTCH3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家系发病情况、影像资料及基因检测情况。结果两例患者既往有卒中病史且伴有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但没有常见的血管危险因素,头颅MRI提示脑室周围、外囊及颞极存在广泛的白质病变。NOTCH3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两例均为c.618CA p.(Cys206~*)突变,该突变位点在CADASIL病例中尚未被报道。结论本文两例提示Noth3基因的无义突变(4号外显子,c.618CA,p.Cys206~*)患者也可表现出典型CADASIL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病(CADASIL)家系的核磁共振(MRI)特点,提高对本病脑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记录该CADASIL家系先证者及其亲属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并行NOTCH3基因检测。结果本组6例中5例检出NOTCH3基因第14外显子C2182T突变,其中3例与MRI初诊结果一致。头颅核磁共振显示双侧额叶皮层下与侧脑室旁白质内广泛融合的病灶,基本对称性分布的稍长T1T2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者4例;外囊T2WI呈高信号3例;基底节区、丘脑腔隙性梗死4例;脑干T2WI呈高信号2例;脑内微出血3例;未见双侧颞极白质病灶(O’Sullivin征)。结论 CADASIL病例MRI存在特征性的病变,MRI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OTCH3基因14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病(CADASI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NOTCH3基因14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的CADASIL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证者20多岁起出现剧烈的偏头痛样发作,近2年来反复出现头晕、双下肢无力,并伴有兴趣减退、焦虑不安,无明显智能减退。头颅MRI显示双侧基底节区、皮质下及脑干多发缺血梗死灶,并在基底节区和丘脑可见多发微出血病灶。皮肤活检见真皮小血管基底膜增厚及嗜锇颗粒物质。NOTCH3基因突变分析发现14号外显子C2182T突变。家族中有类似患者多例,另有4名亲属检出同样位点的基因突变。结论 14号外显子C2182T突变CADASIL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偏头痛、情感障碍和反复皮质下脑缺血发作,认知功能减退可能出现较晚。MRI特征为颅内多发白质高信号及微出血病灶,皮肤活检可见嗜锇颗粒物质。NOTCH3基因检测可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11.
CADASI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g,CADASIL)是一种成年发病的显性遗传性微小动脉病,致病基因定位于19p12的Notch3基因。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脑缺血性小卒中、进行性或阶梯样发展的智能减退以及精神异常,此外高家索患者常在疾病早期出现典型偏头痛[1]。眼底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弥漫性视网膜动脉狭窄(图1)。头颅MRI检查中发现脑深部白质和灰质核团腔隙性脑梗死以及白质脑病,其中颞极的白质损害最为特征性[2](图2)。脑病理特点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偏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nomic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e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病理学改变、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一临床确诊的CADASIL家系,调查先证者及其家族的发病情况、病程变化及误诊情况;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先证者青年起病,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先兆型偏头痛,进而出现波动渐进性记忆、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显示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或小灶性梗死,以及特征性的颞极白质损害.皮肤血管活检:电镜下见小动脉基底膜增厚,其中存在嗜锇颗粒物质沉积.全家系4代中,已有4代6人呈临床或亚临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青年期发病的家族性先兆型偏头痛可能是CADASIL的早期表现,影像学磁共振的特征性表现和皮肤活检发现嗜锇颗粒是确诊该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5个CADASIL家族的核磁共振改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来自5个CADASIL家族中8名患者的核磁共振(MRI)表现,总结病变不同时期的MRI变化规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经过超微病理和Notch3基因检查确诊的5个CADASIL家族中的8个患者,均在成年早期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缺血性卒中和进行性痴呆。对先证者1及其母亲、先证者2及其哥哥、姐姐,先证者3、4和5 ,总计8名患者进行了头部MRI检查,其中4名进行了MRI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8名患者的头部MRI均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主要分布在基底节、丘脑和脑室旁白质,6例患者出现了外囊梗死,4例出现了胼胝体梗死,3例出现了脑桥梗死。所有8例患者均存在双侧大脑半球多灶性或弥漫性白质疏松,1例患者MRI确诊1年后随访显示多灶性白质病变进展为弥漫性损害,5例患者出现了双侧颞极等T1 长T2 信号。4例患者的头部MRI血管成像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基底节、丘脑和脑室旁白质是CADASIL腔隙性脑梗死的好发部位,外囊和胼胝体梗死以及双侧颞极长T2 信号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脑干受累可以出现在病程早期,而白质病灶分布形式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5例携带非半胱氨酸NOTCH3基因错义突变的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基因突变的潜在致病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经基因检测发现携带非半胱氨酸突变且病理确诊的5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分别为5个无关家系的先证者,均进行了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和皮肤活体组织检查。结果经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共有5种不同的NOTCH3基因突变,分别是:p.R75Q、p.D80G、p.V237M、p.S1418L和p.R1761H。前3种突变位于胞外域EGFr区,后2种突变位于跨膜结构域附近。5例患者皮肤活体组织检查均显示嗜锇颗粒沉积。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22~58岁,其中3例合并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包括偏头痛1例,脑卒中3例,情感障碍4例,认知障碍5例,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癫痫发作分别只占1例。5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显示皮质下白质病变和腔隙性脑梗死,白质病变累及颞极、外囊分别占3例。根据Mui?o等提出的非半胱氨酸NOTCH3突变致病性的评估标准,该5种突变均具有潜在致病性。结论非半胱氨酸NOTCH3基因突变的CADASIL患者也可表现出典型CADASIL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非EGFr区的NOTCH3突变也可能具有潜在致病性,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我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与其他国家的患者进行对比.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经Notch3基因和超微病理检查证实的26个CADASIL家系中10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特点,与德国、日本、沙特、法国患者的症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35例患者头颅MRI改变特点并与英国以及法国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102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2~80岁,平均(43.9±11.0)岁,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出现率(79.41%)与其他国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痴呆出现率(50.00%)高于沙特(21.05%,x2=5.513,P=0.020)和法国(31.11%,x2=4.517,P=0.034)患者;精神异常出现率(14.71%)较德国患者低(30.39%,x2=7.185,P=0.007);偏头痛出现率(13.73%)和法国患者类似,明显少于日本(40%,x2=12.658,P=0.000)、德国(38.24%,x2=15.932,P=0.000)和沙特患者(42.11%,x2=6.869,P=0.009).35例患者头MRI均存在异常改变,没有发现延髓损害,腔隙性梗死在基底节的发生率(82.86%)明显较法国患者(60%,x2=5.663,P=0.017)高;大脑白质疏松发生率与法国患者相似;颞极白质受累率(68.57%)明显少于英国患者(95%,x2=5.211,P=0.022).结论 不同国家CADASIL的临床表现和MRI改变存在差异.双颞极白质异常信号对国人CADASIL的诊断不是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先证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家系研究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通过家系分析结合基因检测揭示该家系的遗传特征,结合文献资料探讨CADASIL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结果先证患者以反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桥脑多发腔隙性梗死灶。家系分析4代34人中有13例CADASIL患者,症状轻重不等,已有8例患者可能因该病死亡,现患病者5例;另有头晕及一过性肢体无力症状2例,未经诊治。基因检测提示NOTCH3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点突变。结论该CADASIL患者及家系中患同病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家系分析和基因检测对CADASIL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揭示该病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基因突变类型。
方法 收集非家系CADASIL患者,对其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收录11例患者,其中患有头痛者5例(45.45%)、记忆力下降者5例(45.45%)。11例患者均进行了MRI检查,有脑干损害的患者7例(63.63%),其中脑干损害患者全部存在脑桥病变。进行心理评测的7例患者中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的患者有4例(57.14%)。5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4例(80%)为Notch3基因外显子4位点突变,1例(20%)为Notch3基因外显子3位点突变。
结论 头痛是CADASIL患者的重要临床特点;脑桥是CADASIL患者常见的脑干受累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和确诊的要素。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经皮肤及肌肉活检或基因检测确诊的2例CADASIL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例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例2临床表现为脑缺血性卒中样发作,2例均无通常的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脑MRI T2W及FLAIR序列均显示两侧脑室周围及深部脑白质、外囊及前颞区对称性分布的高信号,例1皮肤活检发现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基膜层有嗜锇颗粒(GOM)沉积; 例2基因检测显示Notch3基因外显因子4,c.544C>T位点突变。结论 如若患者具有进行性认知损害、反复缺血性脑卒中样发作等临床表现,且无通常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磁共振检查显示两侧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时,应考虑CADASIL的可能,此时进行皮肤或肌肉活检及/或基因检测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筛查量表,分析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9年11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经NOTCH3基因检测确诊的CADASIL患者,行CADASIL筛查量表评分测试其敏感度。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查找中国CADASIL相关文献,汇总中国患者基于筛查量表各项目的出现频率。将本研究数据(A组)、中国患者文献复习数据(B组)、制订CADASIL筛查量表时使用的原始数据(C组)三组的数据进行比较,总结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研究16例CADASIL患者中,筛查量表的敏感性为68.8%(11/16)。其中出现频率较低的项目分别为伴先兆的偏头痛(0/16,0%)、偏头痛(5/16,31.3%)、情绪精神障碍(5/16,31.3%)、脑白质病变累及颞极(7/16,43.8%)、阳性家族史(其中1代家族史阳性7/16,43.8%;2代家族史阳性4/16,25%);TIA或卒中、认知功能下降/痴呆出现率均在一半以上。A、B、C三组进行比较,偏头痛、伴先兆的偏头痛、认知功能下降/痴呆、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病变累及颞极、阳性家族史在三组间的出现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两两比较,在伴先兆的偏头痛和阳性家族史两个项目中,A组、B组的出现率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01);偏头痛、认知功能下降/痴呆、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病变累及颞极这几项,B组的出现率均低于C组(均P<0.05)。结论 CADASIL筛查量表应用于中国患者的敏感度不高。制定CADASIL筛查量表时使用的原始数据常见的临床症状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脑白质病变累及颞极、可采集到阳性家族史,在中国患者却很低;中国CADASIL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TIA或卒中。  相似文献   

20.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with subcortical infacts and leukoencphalopathy,CADASIL)是由于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非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其常见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卒中、先兆型偏头痛及渐进性认知功能下降~([1]),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罕见。本文报道2例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