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全国无偿献血者志愿服务组织现状调查,找出我国目前献血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探索适合我国献血者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方法对全国296家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者服务组织数量、在册人数、有效运行人数和有效运行率进行统计,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服务组织有效运行率略低于中心血站(46.61%vs 4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献血者服务组织有效运行率远低于2011年(48.93%vs 6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不断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建立健全献血志愿服务机制;加大对献血者志愿服务的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法制化进程,才能增加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使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增加无偿献血人数,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保证临床不断增长的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东省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运行现状,分析现存问题。方法 2016年6月对全省的31家采供血机构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在册人数和有效运行人数(指每年参与志愿服务3次以上的志愿者数)相关情况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回收有效率为90.32%),通过SPSS 20软件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全省服务队平均有效运行率41.8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68%)。其中,按服务队所在地采供血机构规模分组比较,省级血液中心、其他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以及血站、血库的服务队有效运行率分别为53.85%、20.83%、44.03%和17.59%;按服务队所在地年献血人次(n)分组比较,n≥200 000、50 000≤n200 000、20 000≤n50 000、10 000n≤20 000和n≤10 000的服务队有效运行率分别为53.85%、33.54%、57.11%、16.95%以及0%。2种分组比较模型的F值和P值提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广东省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有效运行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各地区的有效运行水平参差,建队时间与服务队有效运行没有必然联系。献血人数少的地区,服务队运行的效果差。总体上,服务队在志愿者管理、组织建设、招募方式和营运资金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结论建议进一步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改善广东省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管理运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存在不同的心理,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减少无偿献血者献血时的不良反应,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方法通过电话回访和当面交谈对6 105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不断壮大,2次以上献血者人数占献血总人数由2009年47.5%,2010年上升到58.5%,2011年上升到71.5%。结论献血前后的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持献血时愉快的心情,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某市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为制定献血者的组织、教育、动员、招募和保留工作策略,以及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6年梧州市献血4次以上自愿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分析该人群的献血特点。结果2000~2004年献血4次的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开始呈逐年递减趋势,献血5次及以上献血人数则逐年增加(χ^2=62.44,P〈0.005);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200ml献血人数逐年递减,300、400ml和成分献血人数逐年增加(χ^2=3790.23,P〈0.005),大部分重复无偿献血者在前3次献血中以献血200ml为主;献血次数越多,平均每次献血间隔时间越短(F=42.85,P〈0.01);单次献血量增加的平均间隔时间,根据单次献血量和所献血液品种情况有明显不同(F=63.49,P〈0.01);固定献血者人数占重复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与献血次数成正比(χ^2=193.83,P〈0.005),在献血6次及以上人群中,固定献血者比例高于非固定献血者。结论根据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规律,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有助于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献血者和再次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献血相关特征,为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回顾性分析本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待的无偿献血者35 230人,比较初次献血组(n=25 436)与再次献血组(n=979 4)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献血情况(献血量、献血反应)与不合格情况。结果再次献血组无偿献血者年龄以18—35岁(79.7%)为主,文化程度以大学(45.6%)为主,职业以医务工作者(18.6%)和职员(18.9%)为主;献血量400 mL比率再次献血组(70.3%)高于初次献血组(30.5%),P0.05;献血反应率再次献血组(0.39%)低于初次献血组(1.39%),P0.05;在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5个项目的检验不合格率再次献血组(2.70%)明显低于初次献血组(5.62%),P0.05。结论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意愿,使其自愿成为固定献血者,对增加血液募集量、保障献血安全和临床用血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活动对街头固定献血者的保留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9月,对收到活动邀请广州血液中心登记在册的街头固定献血者67 233人统计分析其后续献血情况,结合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系统的献血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信息,以收到活动邀请后献血为有效保留组,未献血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固定献血者活动对街头固定献血者的保留效果及活动后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67 233位固定献血者中,受邀参与活动组的固定献血者有效保留率(献血组人数/总人数)高于受邀但未参加活动组[OR=2.752,95%CI(2.334,3.245)],其中25—34岁[OR=1.412,95%CI(1.120,1.779)],35—44岁年龄段[OR=2.326,95%CI(1.805,2.998)],既往献血次数10次以下[OR=9.309,95%CI(7.690,11.268)]的街头固定献血者,在收到活动邀请后更倾向于再次献血。结论广州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活动显著提高街头固定献血者的有效保留率。针对既往献血≥10次,18—24/45岁及以上街头固定献血者,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激励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衢州地区献血者献血前TP初筛的有效性;开展梅毒初筛对无偿献血者产生影响程度。方法献血前采用HBs Ag/TP联合金标试纸条对献血者进行初筛。对开展TP初筛前、后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利用JMTJFX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实行献血前TP初筛时,TP的不合格率为0.77%,实行献血前TP初筛后,TP不合格率为0.10%。开展前后TP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TP初筛后2014年无偿献人数17 468人次,仍保持增长。结论献血前TP快速筛查,是降低血液TP报废率的有效手段。并且对无偿献血的开展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东营市个体和团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差异,从而保证献血者和血液安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营市中心血站的91 534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献血者的献血组织模式不同,将其分为个体献血者组(n=66 012)和团体献血者组(n=25 522).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2015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版)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006版)的相关规定,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梅毒螺旋体(TP)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5项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进行检测.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及国际输血协会(ISBT)的相关规定,对血液的采血量、脂肪血发生情况,以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3项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进行调查.并且采用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各个项目的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2012-2015年,东营市献血者血液的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献血反应、脂肪血及采血量不足项目不合格率基本稳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0.25、-0.14、-0.12、0.09、0.13、0.41、0.83、0.28,P>0.05).5项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ALT的不合格率最高,为3.31%(3 032/91 53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 560.72,P<0.05);3项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脂肪血的不合格率最高,为6.52%(5 969/91 53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 443.63,P<0.05).②个体献血组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为3.90%(2 573/66 012),低于团体献血组的5.70%(1 455/25 52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20,P<0.05);2组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45.42、31.31、24.55、14.22、4.01,P<0.05).③个体献血组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为9.26%(6 115/66 012),低于团体献血组的15.9%(4 067/25 52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72,P<0.05);2组献血者献血反应、脂肪血、采血量不足项目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62.47、603.23、828.72,P<0.05).结论 针对个体献血者,应加强对其献血前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采集更为安全的血液.针对团体献血者,建议采取减少每次献血人数,或者增加采血车及工作人员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杜绝人员过于集中的采集方式,降低献血反应和采血量不足;并且加强团体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宣传,降低脂肪血和ALT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阳性情况,为血站选择低危无偿献血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08-2012年浙江省江山市25 450名无偿献血者,运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江山市近5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为0.84%(214/25 450),且各年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4,P>0.05);男女性别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P>0.05);不同年龄组的男女性别阳性率比较,只有51~58岁组男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P>0.05);各年龄组的献血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PP结论 江山市无偿献血者的梅毒阳性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为了尽可能避免感染性血液的采集,献血前需做到有效征询,尽可能地排除高危行为史者;发展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是血站选择低危献血者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近年来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复检ALT不合格的基本情况,以降低采血报废率。方法收集韶关市2011-2015年共160 310个无偿献血者合格标本复检ALT结果数据,分别按年份、年龄、性别和是否初次献血统计分析不合格率。结果 2011-2015年韶关市无偿献血者ALT复检不合格率为1.94%(3 108/160 310),其中2013年最高为3.56%(1 212/3 4001);按年龄段划分,25-35岁献血者最高,不合格率为3.09%(1 164/37 726);56-60岁献血者最低,不合格率为0.61%(9/1 476);按性别划分,男、女性不合格率分别为2.43%(2 789/114 796)和0.70%(319/45 514)(P0.01);按是否初次献血划分,初次献血不合格率为2.85%,重复献血不合格率为1.66%(P0.05)。结论加强对年青无偿献血者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和健康咨询工作,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可有效降低ALT复检报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0年无偿献血者20 044人为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宣教;选择2011~2012年无偿献血者26 323人为干预组,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2009~2012年无偿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36%,其中对照组有献血反应387例(1.93%),干预组有献血反应242例(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全程早期护理干预,献血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地区男性献血者ALT异常与肥胖的关系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男性自愿无偿献血者ALT异常与肥胖的关系。方法将血液筛查仅单纯ALT异常(乳酸脱氢酶紫外动力学法检测ALT>40 U/L)的街头男性自愿无偿献血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大小,以28为界,分为肥胖(BMI≥28)组(n=389)和正常(BMI<28)组(n=3 847);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2组的ALT异常率。结果ALT>40 U/L者,BMI≥28组有75人(19.30%)、BMI<28组有141人(3.66%);2组ALT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P<0.01)。结论乌鲁木齐地区男性肥胖献血者ALT异常率远高于男性正常献血者;对男性肥胖献血者献血前做ALT筛查可减少血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整层抽样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某市参与无偿献血者81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815例人群的随访资料,通过自制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再次献血意愿,根据再次献血意愿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献血者共情能力≥3分(OR=2.092)、熟悉献血知识及政策(OR=2.643)、献血动机(奉献爱心:OR=8.767;单位规定:OR=0.099;方便自己用血:OR=0.145)、采血机构服务质量优(OR=3.971)、献血感受(OR=5.078)以及献血途径了解方式(亲戚朋友宣传:OR=6.172;公益广告:OR=0.068;单位宣传:OR=0.137)是影响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受多因素影响,应当加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普及献血知识政策,扩大宣传途径,提高献血服务质量及献血者献血动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血液中心近年来固定献血人群及采血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固定献血者比例概念的应用效果和实际意义,为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采血效能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6年河北省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人数、献血人次和献血量进行公式定义并提取数据,与对应年份献血总人数、总人次和总血量做比例测算,将有关数据做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近年来,河北省血液中心采血量逐年增长,固定献血者人数比例、人次比例和血量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幅各不相同,与总量增幅呈负相关性。结论单纯以固定献血者人数比例为指标不能准确评价血液有效采集能力,以固定献血者献血量比例作为考量献血者保留效果和当地血液满足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5~2010年攀枝花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攀枝花市2005~2010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攀枝花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2%,且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高于女性,以18~25岁年龄段最低,26~40岁年龄段最高,文化程度越高,阳性率越低。结论积极开展献血宣传,加强献血者招募和献血前咨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可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本市无偿献血者归队模式,对影响归队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于血站管理信息系统SHINOW 9.0为平台,创建无偿献血者归队信息管理模块,以此筛选和回招符合本站归队条件的已往献血者进行HBs Ag、抗-HCV、抗-HIV1/2和梅毒抗体ELISA双试剂和NAT检测,符合献血标准者准许其归队献血,并统计分析影响献血者归队的主要原因。结果在随机筛选573名符合归队体检的献血者中,共有216名归队抽血检查,187名为符合献血标准,体检合格率为86.57%,并已有102名共计125人次归队献血,归队献血人数仅占归队体检合格人数的54.55%,45-55岁年龄段及≥6次献血史者归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及6次献血史者。结论本市无偿献血归队模式对维护献血者权益,保留固定献血者,缓解血液供求不足,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2~2016年龙岩市中心血站不同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分布情况,为发动低危无偿献血者献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5年来龙岩市中心血站不同无偿献血者HBV DNA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愿献血人群和团体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0.22%和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P0.05),团体是自愿的2倍,团体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率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0.12%上升到2016年的0.87%。女性和男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0.15%和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男性是女性的2倍。不同年龄分布的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也存在差异(χ~2=19.42,P0.05),41岁以上献血者阳性率较高,18~30岁献血者阳性率较低。不同献血次数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5.87,P0.05),初次比2次及≥3次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率高,LSD-t值分别为2.16和3.08P0.05,但2次和≥3次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93,P0.05)。结论自愿献血、女性、18~30岁、重复献血者是HBV DNA阳性率较低的人群,且随着献血者HBV DNA检测应用于血液规范化筛查,多次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濮阳地区2007~2010年献血者基本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濮阳地区4年来的无偿献血情况,为我市无偿献血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血站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统计分析4年来本市无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采血点构成情况。结果 4年中,本市(包括县区)无偿献血总人数67 224人次,其中18~45周岁献血者占总献血人数的90%以上;无偿献血者男性多于女性;无偿献血者职业构成以学生、国家公务员、医务人员、公司职员、工人、农民、个体、教师、军人、其他,其中占献血者总数最多的是工人(27.02%)和农民(18.36%),其他为17.89%、个体12.97%、其余均低于10%;市区、清丰、濮阳县、油田区固定献血点采集人次比例达总献血人数的73.45%,其余采血点均低于10%。结论学生、国家公务员、医务人员、教师、军人献血比例较低,在招幕无偿献血者大有潜力,只要加强宣传力度,调整配套政策,方便献血,做好献血后的服务工作,完全可以实现无偿献血者招幕工作的飞跃,把无偿献血工作向可持续发展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影响本市城市和农村初次无偿献血者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的因素,更好地探索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招募方法,建立1支稳定、低危、安全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血液供应。方法自行设计《固定无偿献血者献血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影响城市和农村固定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影响因素整改前和整改后,城市和农村固定无偿献血者献血比率的差异。结果首先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61.50%)、穿刺技术水平(55.60%)和献血返还(54.20%)是影响这2地方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61.40%)和献血宣传(55.60%)是影响农村固定无偿献血者的因素,献血环境(46.80%)和献血礼品(45.40%)是影响城市固定无偿献血者的因素。结论依据调查分析,针对性改进工作方法后,城市固定无偿献血者稳定增长,本市农村固定无偿献血者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无偿献血者献血行为和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固定献血屋的献血者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同期在流动献血车上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提供常规献血服务。观察比较2组无偿献血者单次献血量、再次献血率和献血反应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无偿献血者单次献血200 m L以上比例、再次献血率和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分别89.28%、65.08%和0.90%,对照组则为68.31%、48.51%和1.6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中度及以上献血反应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无偿献血者单次献血量和再次献血率,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和程度,有利于稳定和扩大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