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淋巴瘤,临床上以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自身免疫现象、溶血性贫血和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为特征性表现。AITL有明确的病理学特点,其免疫标志CD10、CXCLB有助于诊断。肿瘤细胞是成熟αβCD4+CD8-细胞,起源于生发中心滤泡辅助性T细胞。传统化疗效果较差,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1例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肿瘤、7列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例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及1例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 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和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比较相似,但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在临床上可以无症状或右上腹不适或疼痛、肝肿大、发热、体重减轻等。肿瘤呈实性,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卵圆形,呈束状、席纹状排列,并散在分布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背景中。梭形细胞核较小,常被扭转和不规则折叠,呈空泡状,但核仁明显。还可见到R S样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原位杂交阳性。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和EBER原位杂交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肝脏肿瘤;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肝脏原发性霍奇金淋巴瘤;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iT-LBP)伴重症肌无力(MG)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1例iT-LBP伴M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50岁女性。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滤泡间区明显扩大且伴有明显血管增生,见弥漫小到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增生母细胞呈TDT、CD3、CD5、CD4、CD8、CD43、BCL-2、CD10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90%,CD34、CD117、CD20、CD79α、BCL-6、CyclinD1、PD-1、CXCL-13、CK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呈阴性。基因检测显示无克隆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综合诊断为iT-LBP。后因头晕、双眼睑下垂1周伴吞咽障碍,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阳性,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胸腺瘤诊断为MG。后对症治疗,并服用地塞米松、他克莫司,随访截至2023年3月,患者情况良好,肌无力症状消失,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iT-LBP与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相似,TDT阳性淋巴母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但正常淋巴结结构保存,不同程度表达T细胞标志物,不表达CD34、CD99、CD117、B细胞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Ki-67高表达;EBER原位杂交阴性;TCR基因检测呈非克隆性。临床呈惰性过程,无侵袭扩散表现,化疗无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外滤泡性淋巴瘤(EF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复习6例EF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和PCR,检测EFL中bcl-2、bcl-6及CD10.的表达以及t(14;18)的改变.结果 6例EFL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7岁.肿瘤分别位于腮腺2例,甲状腺1例,右半结肠1例,胃1例,腹膜1例.患者均处于临床Ⅰ~Ⅱ期,肿瘤一般较大,直径3~10 cm,平均5 cm.组织学上多表现为滤泡为主型,细胞的形态特征与结内滤泡性淋巴瘤(FL)基本一致.肿瘤性的滤泡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核分裂象不多,无吞噬现象.6例中,免疫组织化学bcl-2+ 5例,CD+10 3例,bcl-6+ 4例.t(14;18)易位在6例中均未检测到.随访5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EFL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与结内FL的免疫表型相似,但缺乏t(14;18)易位,与皮肤的EFL相似,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应避免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相混淆,免疫组织化学标记bcl-6和CD10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SE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5例SE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结果15例SEP患者发病部位:鼻腔和鼻窦各3例,肺、胃、直肠、乳腺、膀胱、睾丸、胸膜、肝脏、皮肤各1例。12例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阴性9例,阳性3例。组织形态:正常组织结构破坏,瘤细胞弥漫性分布,高分化肿瘤细胞似正常浆细胞,细胞异型性小;低分化肿瘤细胞似中心母细胞,细胞异型明显,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8、MUM1、CD138、CD79α,不表达CD3、CD20、CD30和MPO,κ或λ轻链限制性表达。5例在SEP诊断后5~58个月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 SEP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高分化者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生、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低分化者需与大细胞淋巴瘤、粒细胞肉瘤、低分化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于输尿管的滤泡性淋巴瘤(FL)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6月收治的1例输尿管原发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 因体检发现左侧输尿管中上段占位半个月就诊。既往有尿路结石病史。因术前影像资料难以明确诊断而行左肾及输尿管全长膀胱部分切除术。镜下形态学与结内滤泡淋巴瘤相同, 表现为排列紧密的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极向消失, 肿瘤细胞以中心细胞为主, 可见散在分布的中心母细胞, 未见星空现象;免疫表型示B细胞标志阳性, 表达CD10、bcl-6及bcl-2, CD21和CD23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存在;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聚合酶链反应显示有B细胞受体克隆性重排;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存在bcl-2基因易位。术后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灶, 支持输尿管原发FL诊断。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局部放疗。结论输尿管原发F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与输尿管癌在影像学上不能鉴别。肿瘤的形态学观察辅以免疫表型、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可明确诊断。需行全身检查除外系统性FL累及输尿管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4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2例,女2例。肿瘤分别位于鼻咽部、咽喉部、扁桃体、鼻腔。肿瘤呈片巢状、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或多边形,有的呈合体或分叶状。胞质淡嗜伊红色,胞界不清。胞核呈卵圆形,核膜清晰,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数目不等。肿瘤细胞CD21、CD35、Vimentin均阳性;CD68和S-100蛋白局灶阳性。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瘤细胞CD21、CD35、Vimentin阳性,T、B、NK细胞和髓系细胞标志阴性诊断,患者一般呈良性病程。  相似文献   

8.
肾脏黏膜相关淋巴瘤2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原发肾脏的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十分罕见,目前世界报道不足50例。本文介绍2例肾脏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旨在使临床和病理对这种低度恶性的B细胞肿瘤的特点有所了解。方法:收集病史资料,形态学评价根据HE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的表型,使用的抗体包括CD20、CD79、CD5、CD10、CD43、CD23、BCL10和Cyc linD1。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岁和55岁,临床上均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B超和CT检查发现肾脏肿块,行全肾切除。大体检查可见肿块位于肾髓质,呈境界不清的暗红色;镜检见肾盂至肾实质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以小淋巴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淋巴浆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可见肿瘤细胞浸润肾小管和肾球囊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和反应性淋巴滤泡,但没有显著滤泡殖入;免疫组化显示增生细胞以B淋巴细胞为主,散在分布反应性T细胞,肿瘤细胞CD20、CD79 a阳性,CD43弱阳性,CD5、CD10、BCL10、CD23和Cyc linD1均为阴性。结论:原发肾脏黏膜相关淋巴瘤临床极为罕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与肾细胞癌不易鉴别,但组织学特点符合经典黏膜相关淋巴瘤的所有特征,免疫表型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32岁,皮肤斑块或结节.活组织检查形态学显示侵及皮肤和骨髓,镜下肿瘤细胞由小至中等大小幼稚细胞组成,细胞质稀少,核形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CD4、CD56、CD123表达阳性,CD3、CD20、CD34、TdT、MPO表达阴性.结论 BPDCN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除侵及皮肤外还侵犯骨髓和淋巴结.该病预后差,应注意与其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瘤细胞分布于粘液样背景中,瘤细胞分布疏密不一.构成多细胞密集区与少细胞疏松区,瘤细胞呈短梭形、星状、上皮样。多细胞区瘤细胞呈束状围绕在血管周围.间质有丰富的薄壁小血管或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4例Vimentin、Desmin阳性.3例SMA阳性,S-100和CD34均阴性.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为软组织粘液性肿瘤.好发于女性生殖道,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或纤维母细胞.其诊斯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1.
宫颈淋巴瘤与淋巴瘤样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原发性宫颈淋巴瘤与淋巴瘤样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方法 收集3例原发性宫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4例宫颈淋巴瘤样病变,从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临床资料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及随访。结果 宫颈淋巴瘤与淋巴瘤样病变均为具有异型性的中等大小或体积较大的B细胞致密增生浸润(CD+20,CD+79a,CD-3),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增生指数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在两种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κ、λ的表达与分布在两种病变有所不同,3例宫颈淋巴瘤均表现为κ阳性而λ阴性,而宫颈淋巴瘤样病变κ、λ均为阳性且κ、λ阳性细胞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R-IgH基因重排检测证实IgH基因在宫颈淋巴瘤发生了单克隆重排,而淋巴瘤样病变没有。结论 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在病理组织学、免疫表达方面相似于宫颈淋巴瘤,PCR-IgH重排和免疫组化κ、λ的标记检测有助于宫颈B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瘤样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鉴于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性淋巴瘤少见而对其研究很少 ,通过对 5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结合其研究进展 ,旨在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所有病例均以皮下多发性结节或肿物为主要症状 ,组织学特点为皮下脂肪组织中有异型的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结果LCA ,UCHL -1,Ki -67呈阳性表达。结论 该病的诊断应从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辅助检查综合考虑 ,对其病因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CASTLE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特征,检测抗体CD5、CD117、p63、CK19、TG、TTF-1等。结果:本组6例患者皆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3岁,肿瘤直径3~6cm(平均4.5cm)。镜下瘤组织呈岛状、索状,被纤维组织分隔,间质及肿瘤细胞间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瘤细胞梭形,可见空泡核,核仁小,核分裂较少。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D5、CD117、p63、CK19等。结论:甲状腺CASTLE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依靠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与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性淋巴上皮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CSEBV+T-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重排技术,分析11例CSEBV+T-LP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特征: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13岁(3~19岁),中位病程6个月(3~25个月).其中4例诊断为淋巴瘤,男女各2例,中位年龄15岁,中位病程4.5个月.11例患者主要症状有反复持续发热(10例)、多发淋巴结肿大(10例)、脾大(7例)、肝大(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4例淋巴瘤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片状或弥漫性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7例良性病变者增生细胞较混杂,增生淋巴细胞散在其中,体积中等偏大或大.免疫表型:全部患者增生细胞大多数为T细胞,均强弱不等地表达CD3ε.2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中CD8单阳性,4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有T细胞抗原丢失.全部患者EBV-EBER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检测:3例淋巴瘤患者、1例良性病变者检测到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淋巴瘤患者均为A3级,良性病变者1例为A2级、6例为A1级.结论 CSEBV+T-LPD是一系列涵盖不同发展阶段的疾病谱,诊断需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V-EBER原位杂交及TCR基因检测等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偏大,增生细胞较单一、 弥漫或片状,CD8单阳性,T细胞抗原丢失尤其CD5、EBV-EBER高表达,TCR克隆性重排,病理分级为A3级等因素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可能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本研究探讨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与EB病毒相关性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选取2003-01-03-2012-12-3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详细临床病理资料的16例AITL患者石蜡样本,EnVision法进行CXCL13、PD-1、CD10和Bcl-6免疫标记;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EB病毒编码mRNA表达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Bcl-6和C-MYC基因异常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6例患者,男11例(68.8%),女5例(31.2%),男女比例2.2∶1.中位年龄65.5岁.75.0%(12/16)患者国际预后指标(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icators,IPI)评分为中高危,56.3%(9/16)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异常,20%(2/10)患者存在骨髓侵犯,81.3%(13/16)患者临床分期为ⅢB期及以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CXCL13、PD-1、CD10、Bcl-6阳性率分别为93.8%(15/16,95%CI为70%~100%)、75.0%(12/16,95%CI为48%~93%)、50.0%(8/16,95%CI为25%~75%)和81.3%(13/16,95%CI为54%~96%);AITL显示特征性的CD23和CD21滤泡树突状细胞网增生,阳性率均为87.5%(14/16,95%CI为62%~98%);原位杂交:EBER阳性率为56.3%(9/16,95%CI为30%~80%);FISH检测结果示,10例AITL患者Bcl-2/IgH、Bcl-6、C-myc检测均为阴性;术后电话随访,自病理确诊之日起开始计算生存期,15例患者有随访结果.随访1~84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其中5例在1年内死亡,1年生存率为66.7%(5/15),总共6例患者死亡,占全组的40.0%(6/1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IPI评分高危组、LDH水平异常、临床病理分期ⅢB~Ⅳ期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AITL好发于老年患者,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CXCL13、PD-1、CD10、Bcl-6可作为一个免疫组化套餐,在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病理分期、IPI评分、LDH水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In an attemp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T- and natural killer (NK)/T-cell lymphomas in Taiwan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frequency of each subtype according to the new WHO classification, the pathology file of a medical center in southern Taiwan during 1989-2002 was retrospectively searched. The results of light microscop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situ hybridization for Epstein-Barr virus (EBER), and T-cell receptor (TCR)-gamma chain gene rearrangement were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findings. A total of 72 cases were identified. They were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unspecified (PTLu; n = 23, 31.9%), NK/T-cell lymphoma (n = 14, 19.4%),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n = 13, 18.0%), 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 n = 9, 12.5%), precursor T-lymphoblastic lymphoma (n = 8, 11.1%), enteropathy-type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 (n = 2, 2.8%), 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 (n = 2, 2.8%), and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n = 1, 1.4%).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1.5:1. Forty patients (55.6%) had extranodal presentation. Eleven cases including 9 of 14 (64.3%) NK/T-cell lymphomas expressed CD56. All 14 NK/T-cell lymphomas are EBER-positive. Seven of nine (77.8%) AITLs expressed CD10. The overall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10.2%. In conclusion, we have characterized a large series of T- and NK/T-cell lymphomas in southern Taiwan, where there is male predominance and poor prognosis. CD56 is a specific but not very sensitive marker while EBER is most reli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NK/T-cell lymphoma. CD10 is a useful marker to differentiate AITL from PTLu.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核大,常呈马蹄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为弥漫细颗粒状,核分裂象较多见。免疫组化显示:CD30表达均阳性, CD20、CD79α、Pax-5表达均阴性,符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论掌握间变大细胞瘤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对其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腰椎原发性前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腰椎原发性前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和基因重排,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大小不一,胞质较丰富,核染色质呈粉尘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LCA、CD20、CD79a弥漫阳性,CD3灶性阳性,VIM肿瘤细胞阴性,间质阳性,Ki-67增值指数为37%。结论:前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D10和Bcl-6在Castleman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经病理诊断的Castleman病1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13例,滤泡性淋巴瘤13例,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标本和活检穿刺标本,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各组的CD10和Bcl-6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astleman病与滤泡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cl-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astleman病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及滤泡性淋巴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CD10和Bcl-6可作为Castleman病的诊断及其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滤泡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免疫学标志物.Castleman病的发病过程可能与Bcl-6基因异常有关;Bcl-6基因异常可能是Castleman病形态学改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