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随着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与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应用,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SMT)发现率明显提高[1].由于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大多为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具有恶变潜能,需切除治疗[1].过去,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2],但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尤其对位于近贲门或幽门的SMT,切除后常出现反流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自2008年起,台州医院内镜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十字切开肿瘤顶部黏膜与传统环形切开相比,肿瘤更易暴露,便于剥离,因此本研究探讨这2种不同黏膜切开方法对ESE治疗起源于胃固有肌层SMT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间Cajal细胞(一种调节自主运动的起搏细胞)的肿瘤,瘤细胞显示KIT突变和表达KIT蛋白(CD117)及CD34,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或浆膜下层,常规胃镜检查对黏膜下病变难以定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为探讨胃GIST的内镜诊断特点,现对我院23例胃GIsT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间质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一、背景 开腹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GIST的首选方案,通常因周围淋巴结转移很少见,无需常规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的Cajal间质细胞,以腔内生长方式为主,表现为较大的球形或半球形隆起的质硬病灶,常规胃镜检查对诊断有提示作用Ⅲ。但向腔外生长的外生型GIST在常规胃镜检查时极易被漏诊。笔者等应用内镜超声(EUS)及其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成功诊断了2例外生型胃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 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辅助下,针对胃及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方法 患者选择标准:(1)最大直径< 2.0 cm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2)最大直径<1.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3)肿瘤向腔内生长.(4)无肿瘤转移的其他影像学证据.入选病例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方法治疗黏膜肌层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结扎方法.结果 6例病变位于胃固有肌层的SMT(胃底4例,胃体1例,胃窦1例)采取内镜下结扎方法治疗;19例食管黏膜肌层SMT采取内镜下EMR治疗.25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病变无残留.结论 EUS在选择间叶源性肿瘤治疗方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使内镜下治疗更安全、有效.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内镜下结扎治疗,与内镜下剥离治疗相比,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自然腔道手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SMT),提出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 resection,EFR)的概念.我们采用双孔道内镜运用抓取后圈套( grasp-and-snare)技术全层切除法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小间质瘤系指直径2 cm的GIST。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小GIST,其治疗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就胃小GIST的研究现状、自然转归和手术预后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间质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治疗GIST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一、对象与方法 1.病例来源:纳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全瘤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为GIST的患者54例.其中在内镜下切除肿瘤患者23例,为内镜治疗组;通过外科开腹行胃局部或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1例,为外科手术组.为减少操作者技术水平不同而带来的偏倚,2组手术操作者尽量选择同一医师或有同等经验的医师.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CC),是一类缺乏分化或未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研究表明,GIST具有恶性潜能,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变多位于黏膜下,诊断相对困难.因此,GIST的早期识别及诊断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学者们研究了多种关于GIST的诊断策略,本文...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对2年来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在临床中可发现此类患者,经胃肠镜检查瘤体较大的患者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瘤体较小的患者往往会选择定期复查胃肠镜。随着内窥镜器械的不断改良,操作技巧的日趋完善,黏膜下隧道切除固有肌层来源肿瘤(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经自然管壁的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s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及混合自然管壁的内镜手术(联合腹腔镜),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起搏细胞,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而以胃和小肠多见。GIST有一定恶性潜能,早期可发生肝脏转移及腹腔种植转移,其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病变直径〈2cm者手术切除后的治愈率可达100%),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GIST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黏膜下生长的肿瘤,多呈半球形或球形.本文报道1例胃间质瘤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内镜下呈罕见的巨大长蒂息肉形态,经内镜下治疗后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背景:食管病变内镜下或手术治疗的风险均较高,术前准确判断病变的层次和性质,对决定手术的方式十分重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以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治疗意义。方法:由内镜检查发现的116例食管黏膜下肿物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切除治疗,总结超声内镜下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结果:超声内镜下88例(75.9%)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直径〈1cm,104例(89.7%)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多数(85.3%)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偏低回声的声像图。80例接受切除治疗,其中67例(83.8%)行EMR治疗,肿物直径〈1cm者占89.6%,局限于黏膜肌层占97.0%。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食管黏膜下肿物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86.3%)。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2%。结论:大多数食管黏膜肌层起源的肿物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较大的病灶,或起源于固有肌层者ESD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可判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起源并进行定性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82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及性质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等。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6例超声判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高频电凝电切术;1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坦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和1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皮圈套扎术。内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1.4%。术后1例出血,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9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物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ESTD)的应用价值及其护理配合体会。方法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经超声内镜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18例,食管SMT患者28例,择期行全麻下ESTD治疗。结果46例患者均行ESTD术,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避免了外科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严重性并发症发生,缩短了治疗、住院时间。结论ESTD作为微创内镜技术,明显优于创伤大的传统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物手术方法,而且以完整的黏膜切除标本提供病理组织学研究,从而判断肿瘤病变是否完全切除。完善的护理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病变大多发源于消化道管腔黏膜位置,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腹腔镜微创治疗、开腹手术切除,以及目前仍属探索性的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 NOTES).部分胃肠道病变的检查与治疗在内镜下可同步完成,对胃肠道息肉、黏膜下肿物、血管畸形等胃肠道病变内镜下已做到检查与治疗并重,内镜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但病变体积较大、基底宽广或位置特殊时,内镜下切除较困难,引起胃肠道穿孔出血风险增加,以及病灶切除不完全致术后复发率升高[1].对此种胃肠道病变,以往多需行开腹胃肠道部分切除,手术创伤较大.腹腔镜目前已广泛用于胃肠道病变的微创治疗,文献报道其手术效果已可媲美开腹手术[2].但腹腔镜医师缺乏触觉反馈,对胃肠道腔内病变定位困难,单纯使用腹腔镜治疗胃肠道病变犹显不足[3-4].虽然腹腔镜术前在内镜下以金属夹或染色剂对病变进行定位的方式文献多有报道,但效果欠佳,可能出现定位失败或导致严重并发症[5].为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实现病变的术中准确定位,腹腔镜和内镜双镜联合技术( combined laparoscopicendoscopic resections,CLER)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eosal tumors,SMTs)经常在常规内镜检查时被发现,其中许多病变具有潜在恶性潜能,尤其是固有肌层起源的SMTs[1]。以往外科手术治疗是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ESD技术和内镜下闭合医源性消化道穿孔技术的发展以及内镜器材的开发,出现了多种新型内镜下切除治疗技术,使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适应证得到进一步拓宽拉[2-4]。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我院采用内镜下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muscularis dissection,EMD)技术,对6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SMTs患者进行了内镜下切除治疗,现将疗效回顾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