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中药复明片对兔视网膜脱离及复位后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网膜下腔注射透明质酸钠造成视网膜脱离模型(10~14d后视网膜自动复位),并于造模后1wk(视网膜脱离未复位)及造模后3wk(视网膜复位早期)对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益气养阴活血利水组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能在视网膜脱离时及复位后提高ERGa,b波振幅,缩短其潜时,与模型组及西药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复明片)能保护视网膜脱离视功能,并促进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SB)术或玻璃体切除(PPV)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视网膜脱离范围累及黄斑部的15~30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5例75眼,PVR等级B^C1级,赤道部后视网膜裂孔者行PPV术(PPV组,35眼),赤道部前视网膜裂孔者行SB术(SB组,40眼)。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网膜微结构变化。结果:相较于SB组,PPV组术后发生椭圆体带和内界膜断裂的可能性为2.812倍(P=0.020),发生视网膜下积液的可能性为0.115倍(P<0.001),但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层间积液的可能性无差异(P=0.700),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发生椭圆体带和内界膜断裂、视网膜下积液、层间积液的可能性均逐渐降低。术后两组患者黄斑部神经上皮层和外核层厚度逐渐增加,BCVA逐渐改善,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SB组患者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增厚幅度较大,BCVA恢复更佳。结论:椭圆体带和内界膜完整性、视网膜下积液、层间积液、黄斑部神经上皮层厚度是影响SB或PPV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丹参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玻璃体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直流电丹参离子导入对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观察加用未用丹参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患者共103例,评价并对比分析治疗后患者的视功能恢复与眼底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视力提高有效率达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有改善症状,促进积血吸收,提高视力的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兔视网膜脱离状态下玻璃体、视网膜内谷氨酸含是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应用高效液相反相柱前衍生法分别对正常眼及视网膜脱离后3,7,14,28天的兔玻璃体及视网膜内谷氨酸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玻璃体内谷氨酸含量各时间点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内谷氨酸含量3天,7天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后逐渐减少。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内谷氨酸含量的动态检测有助于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结构与功能损害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硅油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硅油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2例(32眼)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由PVR引起者21眼,周边未封闭裂孔所致3眼,巨大裂孔后瓣滑脱5眼,黄斑裂孔未贴伏3眼,手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视力达0.05以上者共15眼,随访0.5a 5眼复发。结论保留硅油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取得较好的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眼科新进展2006;2613):198—199】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治疗复合性视网膜脱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 对16例(16眼)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视网膜切开或切除及眼光内光凝术。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1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者13眼、视力较术前增加者10眼、下降者2眼,视力>0.05者7眼。随访,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5眼出现低眼压。结论 视网膜切开/切除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方法:将386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后,通过抽签随机分为复明片治疗组、益脉康片对照组和常规疗法对照组。各组患者均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常规抗炎、止血治疗,术后1d开始分别服用复明片、益脉康片,常规疗法对照组不另服药。术后随访6wk。记录并对比分析3组患者视力、视网膜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视力的有效率为90.0%,与益脉康片对照组(80.6%)及常规疗法对照组(50.4%)比较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复明片组与益脉康组及常规疗法组比较,在治疗后暗适应和明适应ERGa,b波振幅及治疗前后暗适应和明适应a,b波振幅的差值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a,b波振幅提高,潜时较短。结论:复明片能改善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的ERG,促进其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达那康 )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 5 0例 ( 5 0眼 )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达那康用药组和对照组。应用视网膜电流图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后第 1、2、4和第 8周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的改变。结果 视网膜脱离术前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年龄、性别和视网膜脱离病程均具有可比性。与术后第 1周的ERGb波相比较 ,用药组第 2周ERGb即有显著的改变 ,而对照组在第 8周ERGb波才有显著的改变。OCT检查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用药组在术后第 4周才有显著的改变 ,而对照组在术后第8周才有显著的改变。结论 达那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康网灵汤剂对波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部残留视网膜下液的影响。方法:将2004-11/2006-09脱离波及黄斑部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成功复位术后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证实黄斑部残留视网膜下液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处理,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康网灵汤剂,3次/d,30d为1疗程,治疗6个疗程。治疗前后行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及视力检查。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3,6mo黄斑部OCT,mERG的P1波振幅密度值(nV/deg2)及视力。数据结果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在年龄、病程、视力、黄斑部残留视网膜下液量及P1波振幅密度值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组视力提高的眼数、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残留视网膜下液量减少,明显好于对照组;黄斑部mERG1,2环P1波振幅密度值在1,3m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4,5环在3,6mo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中药康网灵汤剂能促进残留视网膜下液吸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除与玻璃体切除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例100例100眼,均病程≥1mo,合并下方周边视网膜裂孔,脱离区视网膜增殖、至少有一处皱襞。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眼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对照组50眼采取单纯玻璃体切除治疗,比较两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矫正视力、术后1 wk黄斑中央凹厚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视网膜解剖复位有49眼(98%),对照组视网膜复位42眼(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05,P<0.05);治疗组术后矫正视力:0.254±0.238,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19±0.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879,P>0.05);术后1wk,黄斑中央凹厚度:治疗组272±32.21μm,对照组316±3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597,P<0.01);术后1wk内治疗组共有12眼(24%)眼压超过30mmHg,对照组有4眼(8%)眼压超过3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9,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均能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对于复杂视网膜脱离,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安全、操作准确,相对于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更有助于术后视网膜的解剖复位和黄斑水肿的早期消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巩膜外手术对马蹄形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2例(102只眼)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手术,包括环扎加压、巩膜外加压术或加用眼内注气。176例(176只眼)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光凝、放液,分别对比两者的初次解剖复位率(3个月内)、复发率(3个月以上)、视力、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初次解剖复位率大致相同,但巩膜外手术组网脱复发率高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视力提高幅度大,黄斑皱襞发生率低,屈光乱视发生少,但白内障发生率较高。两者上述项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牵拉性质不伴有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马蹄形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从视功能恢复角度出发,对熟练的玻璃体手术经验者可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作为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文田  许成玉 《眼科》1997,6(1):56-59
对158例视网膜脱离病人手术前后的视功能进行观察:术后有改善的56.96%,脱盲的(>0.05)占74.8%,脱残的(>0.3)占27.8%。视野2~4周变化较大,多数半年后视野扩大10°以上,40%的病人视野可达18~20DB,扩大20°~30°,术后视力在0.1以下的色觉消失的占84%,>0.5的色觉基本正常,ERG术前b波振幅高的术后机功能恢复较好,视功能术后2周内变化较大,一般3年左右稳定。视野、色觉一般与中心视力呈正比。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黄斑有病变或脱离的术后视功能恢复得慢而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药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视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复明片治疗组(观察组)30例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30例。随访6wk,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力、眼压、眼底情况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NFLT)。 结果:观察组视力、眼底有效率分别为90%,97%,对照组分别为77%,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暗适应和明适应ERG a、b波振幅及治疗前后暗适应和明适应a、b波振幅的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眼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复明片能促进视网膜复位术后视网膜下液体的吸收,促进视神经恢复,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流图(ERG)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D)复位术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孔源性RD患者73例(73只眼),均进行单次巩膜扣带术,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检测ERG,随访1-5月。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ERG各指标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迟。手术后1月,ERG的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回升,潜伏期在术后均延迟。随复位时间的延长,振幅无明显变化,潜伏期有缩短趋势。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最大反应振幅b/a比值呈增加趋势。术后1月,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振幅可恢复至对照组的58.11%,30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则恢复至对照组的45.89%。结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功能在1-2月内恢复最快且程度较大,视网膜内核层的恢复较光感受器层迅速,视杆系统较视锥系统恢复迅速且较完全,但随复位时间的延长增进缓慢。ERG的不完全的恢复表明视网膜仍存在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效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玲  余涵  李超  余腾 《眼科新进展》2002,22(5):351-352
目的 通过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测记录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术后效果的分析,进一步了解RD光感受器细胞与第二级神经元功能异常的情况,并对ERG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139例146眼RD患者检测其ERG,通过散大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态,记录分析a波,b波与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各顶成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6.00%,16.00%,10.00%,1-2周组为35.00%,45.00%,50.00%;2-4周组为46.80%,56.25%,62.50%;4-8周为76.00%,84.00%,88.00%;8周以上组则为86.96%,91.30%,95.65%。a波与b波在脱离时间<1周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2周组a波与b波开始有明显降低(P<0.05),随着发病时间的不断延长,b波的下降较a波更为迅速,2-4周则具有显著意义(P<0.01);b/a值在早期RD病变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伴随病程增加有降低趋势,4-8周即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ERG对RD眼黄斑功能异常的客观定位诊断对视功能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3个月)和B组(>个3个月)。结果(1)OCT 检查黄斑部形态:黄斑未出现脱离有13只眼,黄斑部分或全部脱离有29只眼,其中黄斑囊样变6只眼,视网膜水肿14只眼,视网膜劈裂2只眼,黄斑前膜2只眼。(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未出现黄斑脱离和已出现黄斑脱离的视网膜厚度为比较,结果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B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者之间无有统计学差异( P >0.05)。(3)视网膜水肿的发生率:A、B两组的视网膜水肿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OCT检查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弱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的疗效。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及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138例(138只眼) CSC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弱剂量光动力治疗,比较各组间的视力恢复情况、平均光敏感度、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以及Amsler表检查。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情况、平均光敏感度、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以及Amsler表检查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10周后视力恢复情况、Amsler表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 P >0.05);10周后观察组均光敏感度、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复发率低,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弱剂量光动力治疗CSC疗效明显,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中药康网灵汤剂对波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住术后黄斑部残留视网膜下液的吸收作用.方法 将脱离波及黄斑部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行视网膜成功复位术后、经OCT证实黄斑部残留视网膜下液的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30眼,对照组常规口服迈之灵,康网灵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康网灵汤剂,每天1剂,分3次服,30 d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前后行视力及OCT检查,观察黄斑区组织结构变化.数据结果均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前2组在年龄、病程、视力及黄斑部残留视网膜下液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康网灵组视力提高的眼数高于对照组、残留视网膜下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1个月时康网灵组视力>0.5者5眼,对照组2眼,残留视网膜下液量前者为(170.87±20.88)μm,后者为(247.47±53.81)μ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中药康网灵汤剂能促进残留视网膜下液吸收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除术后填充硅油或C3F8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科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PDR60例(77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分硅油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视力、眼压、视网膜、视神经变化。结果硅油填充组手术前后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1,P〈0.05),C3F8填充组手术前后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0,P〈0.05)。两组间手术后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1,P〈0.05)。硅油组与C3F8组术后眼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P〈0.05)。硅油组41眼中视盘颜色苍白5眼(12.20%),视盘色淡3眼(7.32%),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10眼(24.39%);未发现视网膜再出血或脱离。C3F8填充组36眼术后气体全部吸收,视盘色淡3眼(8.33%),未发现有视盘色苍白或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视网膜再次出血5眼(13.88%),视网膜再次脱离2眼(5.55%)。结论PDR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效果良好,只有少数患者出现眼压难以控制,最终导致视功能损害。C3F8填充术后没有出现视网膜脱离及再出血者的视功能恢复要好于硅油填充组。所以PDR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应根据视网膜情况选择合适的玻璃体填充物,填充硅油的患者应在视网膜复位后尽早的取出眼内硅油,避免对视神经、视网膜造成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20.
何花  张虹 《眼科新进展》2004,24(1):45-47
目的 观察并评估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患者复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4 6例 4 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 2组。复位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治疗组则是复位术前及术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手术前后均以视力和采用Tubinger自动视野分析仪 0°~ 80°范围的快速阈值程序测定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值作为指标来判断视网膜功能 ,并比较 2组患者RD复位术后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视力进步 4例 ,不变 19例。治疗组术后视力进步 6例 ,不变 17例。 2组比较术后视力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组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术后全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明显提高 ,平均缺失敏感度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平均光敏感度的提高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术后平均缺失敏感度的下降亦呈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 ,这一新的治疗途径可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