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东地区健康中老年人桡,尺骨骨矿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山东地区1682名健康中老年人左侧桡、尺骨的骨矿含量(BMC),男性峰值骨量在40 ̄49岁年龄组,女性在30 ̄39岁年龄组;男、女BMC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女性下降的程度高于男性且与绝经年限密切相关;BMC还与职业、吸烟、饮酒、运动有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为15.2%,女为24.8%。  相似文献   

2.
对汕头市2~15岁儿童578例进行桡骨骨矿物质(BMC)测定,结果表明:各年龄组BMC骨宽度(BW)、骨密度(BMC/BW)均随年龄而增长,BMC2~4岁男高于女,5~6岁男女增长加速,7岁以后升高显苦,10岁时男女十分接近,12岁时女略高于男。二例生长较快儿童,BMC/BW偏低,提示骨发育快,可能影响骨密度增长,应加强钙的供应。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445例Q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445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值,其中男性190人、女,255人,年龄为10~80岁。结果表明:男、女腰椎松质骨骨密度的峰值均在10~19岁年龄组,女性峰值不低于男性,并随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减少;女性骨密度变化情况不同于美国女性;女性骨丢失在40~49岁年龄组后较为显著。认为在诸多影响骨丢失因素中,雌激素变化可能是我国妇女骨量明显丢失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钙代谢失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1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Ca、P、ALP、PTH,Scr及尿Ccr、Ca、P和骨矿物测量的变化,同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血压组尿Ca排泄量、血PTH高于正常人(P<0.05);BMC、BMC/BW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与尿Ca排泄量、血PTH呈负相关(r=-0.213,P<0.05)。高血压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0.9%,其中男性20.6%,女性21.3%,男、女之间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了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了73例52~73岁的女性Colles骨折患者的前臂(非骨折侧)中、下1/3处的桡、尺骨的骨矿物质含量(BMD),并与女性正常值的峰值BMD比较,桡骨下降了23%,即降低了2.5SD;尺骨下降了20.8%,即降低了1.87SD。也就是当桡骨的BMD降低至0.477±0.081,尺骨的BMD降低至0.530±0;075时容易发生Colles骨折,此乃Colles骨折的阈值。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高原农牧区蒙汉族骨密度测定288例报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骨密度的测定是对人活体骨矿含量定期检查的一种手段。在临床上对处于正常下限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预防有一定的生理意义,同时能对骨折愈合前后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在我们观察的288例长期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健康人中,年龄20~60岁;男性146例,女性142例(其中,148例汉族、140例蒙古族)。各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桡骨超远端的骨矿物质含量(BMC),骨质密度(BMD)值,男性均高于女性,而且蒙古族与汉族的骨矿物质含量、骨质密度值,各年龄组有明显的差异:汉族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比蒙古族明显偏低,蒙古族则偏…  相似文献   

7.
中老年妇女骨矿含量的影响因素和骨质疏松发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单光子骨矿含量测量仪,检测了重庆地区40~88岁1060例妇女挠骨骨矿物质含量(简称BMC)。40岁以上中老年妇女骨矿含量随年龄老化呈持续性减少,绝经加速了骨矿的丢失。骨矿含量与年龄、绝经年限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7、-0.456.P均<0.01).与身高、体重、孕次、产次无相关性。职业对BMC无显著影响,运动是BMC的保护因素。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发病率为38.8%,其中未绝经组发病率仅为3.6%,而绝经后骨质疏松则为43.5%,70~88岁的老年妇女85%存在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了50例糖尿病患者右桡骨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D)。结果显示:男性糖尿病患者BMC无显著下降,但BD显著下降;女性BMC和BD均明显下降,女性比男性下降更明显。病程与糖尿病患者骨矿含量减少有相关性,血糖与骨密度呈低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与HBV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了解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用PCR技术,通过改变引物3’端的方法,检测HBV感染者的前C区第1896位点变异株。结果:105例HEV感染者中的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株总检出率为56.2%;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57.0%与500%;≤30岁组,31-59岁组,≥60岁年龄组的检率分别为60.0%,56.6%,28.6%;无黄疸组,轻~中度黄疸组,重度黄疸组的检出率分别为53.2%,65.1%,40.0%;在HBV携带者、慢性肝炎(包括轻、中、重庆),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0.0%,57.4%,33.3%,70.0%。结论: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株广泛存在于HBV感染者中,而且其检出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V感染时间长短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并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0.
1983~1992年应用同种脱钙骨基质(DBM)、骨基质胶(BMG)共368例。男性232例,女性136例。平均年龄30.4岁,随访332例,平均时间2年10个月。X线片成骨观察:Ⅳ级85.54%,Ⅲ级6.92%,Ⅱ级2.20%,Ⅰ级0.94%,0级4.4%。总成骨率95.78%。368例大宗病例首次为DBM、BMG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根据。DBM、DMG可应用于骨伤、骨病术后需要植骨的部位,不受病种和部位限制。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骨移植相似。局部注射,添加骨水泥或明胶移植均可发生诱导成骨。为临床应用开辟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昆明地区2156例正常人骨矿物质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昆明地区1—91岁2156例正常人(男1079人,女1077人)尺桡骨矿含量(BMC)调查,结果:(1)BMC 30岁前上升,30—39岁在高峰,40岁后下降,尺、桡骨矿水平无显著差异。(2)从16岁开始,女性BMC显著低于男性,50岁以后两性差异更显。(3)青春期骨矿加速增长,女早于男,平均年增7.38%,男后来居上,年增10.69%。(4)女性绝经以后骨盐丢失加快,平均每年丢失0.83%,是男性0.27%的三倍。(5)75岁以后,女性保留骨量占峰值的74.78%,男性保留占89.14%%,差异非常显著.(6)BMC与身高、体重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女性骨面积大小(BAS)和骨矿物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BAS与BMD的关系.方法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390例20~84岁女性L1~L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全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转子间)骨矿物质含量(BMC)、BAS和BMD.结果L1~L4的BMC、BAS和BMD峰值均出现在30~34岁组,随后逐年下降,三者变化趋势一致;而股骨近端各部位BMC、BAS和BMD的变化趋势不同,BMC峰值出现在40~44岁组,BAS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的趋势,BMD峰值出现在20~24岁组.L1~L4的BAS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2,P<0.05);全髋部和大转子部位的BAS与年龄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股骨颈和转子问的BAS与年龄不相关(P值均>0.05).L1~L4(r=0.521)和近端全髋部(r=0.083)的BMD均与BAS呈正相关(P值均=0.000),股骨颈的BMD与BAS呈负相关(r=-0.102,P=0.000),大转子和转子间的BMD均与BAS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 使用面积BMD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时,应该重视不同骨骼部位BAS的影响,是否使用体积BMD作为诊断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健康人各年龄段骨矿物含量正常值。方法用SD-1000单光子骨矿物测定仪窄束γ-线通过非优势侧桡、尺骨中下1/3交界处测试点横向扫描。获得骨线密度(BMC)、面密度(BMD)及桡、尺骨骨密度均值。结果1.男性的骨密度在31~40岁为峰顶,女性在41~50岁达峰;2.性成熟期(18~44岁)骨密度值最高,此后随增龄而下降;3.体重与骨矿的含量相关;4.按WHO制定的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2.5 s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女性老年期为此症者占24.2%,男性老年期为4.60%,女性为男性5.3倍;5.按低于同性别性成熟期骨密度1 s为低骨量,男、女老年期分别为54%、82.3%。结论1.女性骨峰值较男性晚10年;2.男女性者骨密度值在性成熟期(18~44岁)达峰,此后骨矿物质含量丢失随年龄增长增多;3.体胖者骨矿含量相对较多;4.老年期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5.3倍,表明性腺的衰退时间对骨矿物的丢失有重大影响;5.西宁地区低骨量的高危人群众多,应该行早期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1460例健康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尿钙氟锰镁和羟脯氨酸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人骨密度的因素及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措施。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两所高等院校 2 86例 5 0岁以上老人进行骨密度及尿钙、氟、锰、镁 ,羟脯氨酸调查研究。结果 本研究表明女性骨矿物质含量和骨矿物质密度显著低于男性 (P <0 .0 1) ,女性尿钙含量明显高于男性 (P <0 .0 5 ) ,女性尿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男性 (P <0 .0 1) ,而尿氟含量差别不明显。尿钙、锰、羟脯氨酸与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呈现显著性负相关 ,尿氟与尺骨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呈现显著性正相关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提示尿钙、氟、锰、羟脯氨酸均可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16.
应用单光子吸收技术调查分析了60岁以上男性578名、女性557名桡、尺骨骨矿含量与绝经对妇女骨矿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岁以上的骨矿含量较30~89岁明显降低,女性年丢失率为男性的2~8倍,随增龄女性骨矿低于男性的程度越益明显,绝经年限对骨矿含量有阴显影响。老年人骨矿丢失的特点为老年保健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以不同骨龄标准所评价的青少年手腕骨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异,为当代法医学提供一种更精确的推测年龄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360名(男198,女162)12~18岁生长发育正常的青少年,按CHN法和CHN05法骨龄标准评价手腕部X线片骨龄,并对不同方法评价的骨龄及生活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男12~16.5岁、女12~14.5岁之间,CHN骨龄减生活年龄之差值分别为0.33~0.99岁和0.53~1.15岁(P〈0.01);CHN05骨龄减生活年龄的差值分别为-0.25~0.20岁和-0.28~0.06岁(P〉0.05)。在男17~18岁、女15~17岁之间,CHN骨龄减生活年龄的差值分别为-0.53~-1.07岁和-0.12~-1.14岁(P〈0.05),CHN05骨龄减生活年龄的差值分别为-0.32~-0.56岁和-0.24~-0.81岁(P〈0.05)。结论:CHN法骨龄小于生活年龄,在大部分年龄组CHN05骨龄与生活年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大转子区(Troch)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8.1%)、Aa(44.2%)和AA(7.7%)。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388例受试者中和160例60岁及以下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BMC值均无相关性;在228例60岁以上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Neck和Ward's三角部位BMD、BMC值均相关(P<0.05,P<0.01),AA基因型平均BMD、BMC值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P<0.01),但是ApaⅠ基因型与Troch部位BMD和BMC值无相关性。结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60岁以上男性骨量相关,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骨量,提示ApaⅠ多态性可能影响老年男性的松质和皮质骨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单光子吸收法对广州地区416名50~79岁的中老年人进行挠尺骨骨矿含量测定,发现两性桡尺骨骨矿含量(BMC/BW)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男性桡骨r伎为-0.3466,尺骨r值为-O.3332(P值均<0.01),女性为-0.5836及-0.5117(P值均(0.01),两性骨矿含量随增龄逐渐下降,女性下降速度明显比男性快。  相似文献   

20.
成都地区正常老中青年呼气峰流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OBJECTIVE: To build the normal ranges and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in normal young, middle-aged and old persons. METHODS: PEF, FVC, V75, V50, V25 were measured in 393 normal young, middle-aged and old persons with the youngest aged 20 years and the eldest 84 years.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PEF were built for younger group (20 yr-49 yr) and elder group (50 yr-84 yr) respectively. RESULTS: PEF, FVC, V75, V50, V25 were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ag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showed that both in younger and elder groups, PEF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in male (P < 0.0001-0.002, r = 0.32-0.39)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VC in female (P < 0.0001-0.0005, r = 0.32-0.59). PEF was highly correlated to V75 with r = 0.87-0.94 in male and r = 0.93-0.96 in female.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of PEF was in normal range (16%-24%) for all age groups except male and female above 70 years old with CV of 30% and 27% respectively. This confirmed the data was reliable. CONCLUSION: The normal ranges and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PEF constructed as a result of this study for normal humans of 20-84 years old can be put to use in clinical work and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