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原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因。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57例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19例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疗效,优28例,良10例,可13例,差6例。19例(33.3%)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屈伸功能障碍。结论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制动时间长、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不当是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原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分析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的原因。方法 1992年4月~2002年8月收治的32例内固定术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中11例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李稔生肘关节疗效判断标准:优14例,良7例,一般8例,差3例。11例(34.4%)肘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屈伸障碍。结论 致伤暴力大、损伤范围广、制动时间长、肘部感染及手术操作技术失误是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肘关节后暴露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肱骨髁间粉碎骨折属于肘关节内的复杂性骨折 ,通常是由于较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好发于青壮年 ,发病率为 9%~ 12 %。这种骨折复位困难 ,固定后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 ,关节粘连 ,异位骨化 ,对肘关节功能将有严重影响 ,最终效果都不满意。我科1996— 2 0 0 2年采用肘关节后暴露治疗 16例 ,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中男性 13例 ,女性 3例 ;年龄 19~ 5 5岁 ,平均 33.8岁。其中车祸致伤 11例 ,摔伤 3例 ,直接打击伤 1例 ,坠落伤 1例。闭合骨折 13例 ,开放骨折 3例。新鲜骨折l4例 ,陈旧骨折 2例。根据Riseborough和Radi…  相似文献   

5.
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3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分析骨折粉碎程度、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功能锻炼时间等因素与肘关节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0~38个月,平均26.5个月,其中尺神经麻痹3例,克氏针退出失效4例。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3例,良16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80.6%。结论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与骨折粉碎程度、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功能锻炼时问等因素均有关。骨折粉碎愈重,则肘关节功能恢复愈差。早期手术、骨折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手术入路对疗效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肱骨髁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因其常涉及关节面损伤,故治疗较为困难,借鉴前人经验并结合本科对于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体会,本文将肱骨髁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加以综述,并就每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详述,并着重介绍人工肘关节置换在肱骨髁间骨折中的应用.以期对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吴长青  华英  刘勇占 《中国骨伤》2023,36(7):614-618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采用切开固定术治疗12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男59例,女61例,年龄25~77(53.5±3.2)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肘关节僵硬分为僵硬组37例和对照组8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生肘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发生肘关节僵硬37例(僵硬组),未发生肘关节僵硬83例(对照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30.83%,僵硬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损伤能量、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开放性损伤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能量损伤、骨折AO分型、开放性骨折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是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后僵硬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后非僵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屈曲僵硬与旋转僵硬患者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前应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康复策略,以最大程度降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髁间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3例肱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患者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使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骨折类型、待术时间、手术入路以及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等因素与功能恢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23例患者获4~75个月(平均30个月)的随访,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评定疗效,其中优8例,良9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73.9%。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按上述四个因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骨折类型:B/A型OR值为0.287,C/A型OR值为0.219;待术时间:OR值为0.201;手术入路:OR值为0.963;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的OR值为0.763。结论骨折类型、待术时间和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与治疗效果相关,手术人路与疗效的相关性小。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对肱骨远端特别是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应用稳定的内固定,术后早期开始患肢功能锻炼,对提高手术疗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成人肱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研究成人肱骨髁间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肱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22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对其疗效进行评定。使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骨折类型、手术入路以及待术时间等因素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获4~75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指数评定疗效:优7例,良9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72.7%。优良结果的发生比率: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为0.786,骨折类型B/A型为0.299、C/A型为0.221,手术入路为1.038,待术时间为0.197。结论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骨折类型和待术时间与治疗效果相关,手术入路与疗效的相关性小。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对肱骨远端特别是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应用稳定的内固定,术后早期开始患肢功能锻炼,对提高手术疗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经验。方法对6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6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4~42个月)。3例老年患者术后鹰嘴截骨处延迟愈合,2例青少年患者经鹰嘴截骨入路术后鹰嘴骨骺损伤,7例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5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出现迟发性尺神经炎。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5.6分,其中优30例,良25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为80.9%。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根据患者年龄及骨骼质量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成人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大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慎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骺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应减少对骨骺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晏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4):1287-128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9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103例,根据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分为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组82例,可、差组21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3.01,P=0.003)、骨折类型(x2=8.61,P=0.013)、受伤到治疗时间(t=2.93,P=0.004)和手术方式(x2=8.14,P=0.047)与术后踝关节功能有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87,P=0.040)、手术方式(OR=0.15,P=0.004)是影响踝关节术后功能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手术方式,因此,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踝关节功能不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沧州市人民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入院的139例SAP患者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116)和死亡组(n=23),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年龄、APACHE II评分及CT严重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的动脉血pH值、血氧饱和度、入院24 h尿量、血液生化指标(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低密度脂蛋白)、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死亡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肝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生存组(P < 0.05),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腹水、休克及胰腺假性囊肿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生存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1,95%Ci=1.98~2.56,P=0.0102),ARDS(OR=27.56,95%Ci=15.23~70.03,P < 0.001),肝功能不全(OR=16.21,95%Ci=7.98~30.87,P < 0.001),肾功能不全(OR=6.78,95%Ci=3.21~13.11,P=0.0157)及多器官功能不全(OR=20.19,95%Ci=14.12~54.26,P < 0.001)是引起S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显示SAP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ARDS、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可摘义齿菌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可摘义齿的菌斑覆盖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可摘义齿的菌斑控制提供指导.方法:随机抽取226例可摘义齿佩戴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义齿临床检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可摘义齿菌斑各影响因素中,义齿的戴用时间、清洁方式、夜间保存方式、表面有无磨痕等均对义齿的菌斑评分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影响因素中,义齿清洁方式和戴用时间是义齿菌斑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使用高效清洁方式如义齿清洁剂的义齿菌斑轻于其他方式组,义齿戴用时间长的人群义齿菌斑重于戴用时间短者.故建议义齿戴用者采用义齿清洁剂这种高效、便捷的清洁方式来维护义齿的清洁卫生,同时可以对义齿进行定期抛光,并在使用一定年限后更换或制作新义齿来抑制菌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预测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胆总管结石的16种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判别模型。结果:Logistic回归将性别、黄疸史、胰腺炎史、B超或CT所示的胆总管内径的最宽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γ-谷胺酰转移酶、胆囊结石史或胆囊切除史纳入判别模型后判别效果最好;回代检验样本结果显示的判别模型的灵敏度为89.4%,特异性为80.0%。结论:利用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判别分析,可以提高胆总管结石预测的准确性,有助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风险评估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市中心医院1 62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20例)和对照组(1 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形成风险评估量表,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52例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 结果住院时间> 15 d、使用三联抗菌药物、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管、全身麻醉、合并肝病、合并血液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激素治疗、放疗或化疗、手术时间> 3 h以及侵入性操作均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建立风险评估量表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00%,低于评估量表建立前的31.98%(χ2 = 6.622,P < 0.05)。 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评估患者感染风险,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并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鲁勇  石冰  郑谦  王志勇  胡勤刚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79-1281
目的:探讨影响初期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43例非综合征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影响腭咽功能的因素如性别、手术年龄、手术方法、腭裂类型等通过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与腭裂术后腭咽功能并无相关性(P>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手术年龄大于2岁后腭咽闭合不全的风险性增加(OR=2.69,P<0.05);腭帆提肌重建术相对于VonLangenbeck法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率降低(OR=0.22,P<0.05);单侧完全性腭裂(UCCLP)和软腭裂(SCP)患者术后腭咽闭合率分别高于双侧完全性腭裂(BCCLP)和硬软腭裂(HSCP)患者(P<0.05)。结论:手术年龄、腭裂类型以及腭裂修复方法是影响初期腭裂术后腭咽功能的主要因素。手术年龄适当提前、采用功能性腭帆提肌重建修复方法有助于提高腭咽闭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09-05—2012-12诊治的绝经后妇女105例,分为对照组(正常组)35例,试验组(骨质疏松组)70例,试验组又分为2个亚组,各35例:试验1组(单纯骨质疏松组)和试验2组(骨质疏松骨折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PG、RANKL浓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25(OH)D、P1NP和β-CTX的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判定骨折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患者年龄、血清RANKL、P1NP和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体重指数(BMI)、BMD和血清OPG、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2组患者血清RANKL、β-CTX高于试验1组,血清OPG、P1NP、25(OH)D低于试验1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169)、血清β-CTX水平(OR=35.597)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血清高RANKL水平(OR=17.024)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警因素。结论绝经后妇女随着年龄增大、血清β-CTX水平上升,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血清高RANKL水平是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肘关节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晓  张世清  张淞  张永乐 《中国骨伤》2003,16(10):615-616
1992-2000年间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牵引治疗、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17例.现将不同治疗方法与关节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前内侧面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内固定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前内侧面冠突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9~74岁,平均37.8岁。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肘后正中切口,游离皮瓣后在外侧暴露肘关节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及关节囊,采用不可吸收线缝合法或锚钉技术修复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根据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上骨折情况及分型,分别选择3个不同的手术入路,暴露前内侧面冠状突骨折,采用微型钢板及螺钉固定。用MEPS(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和Broberg&Morrey评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7例获得随访,时间1~6年,平均38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6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肘关节没有明显疼痛及不稳定。MEPS评分82~100分,平均(95.4±4.6)分;Broberg&Morrey评分75~100分,平均(92.3±5.8)分。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可使前内侧面冠状突骨折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是治疗前内侧面尺骨冠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Olde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have a mortality rate one year after surgery of 20-3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a predictive model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Methods

A database of information from 286 consecutive cases of surgery for hip fractur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Yun-Lin Branch, was utilised for model building and testing. Bo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s were developed. Cas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aining and testing datasets. A testing dataset was utilised to test the accuracy of both models (n = 89).

Results

The 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both models were utilised to compare predictability and accurac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training and testing datasets had an area of 0.938 (95% CI: 0.904, 0.972) and 0.784 (95% CI: 0.669, 0.899), respectively, below the 0.998 (95% CI: 0.995, 1.000) and 0.949 (95% CI: 0.857, 1.000) of the final ANN model.

Conclusion

Overall, ANNs have higher predictive ability than logistic regression, perhaps because they are not affected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factors. They may assist i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