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支气管动脉起始、分布、走行等解剖变异较大,正常支气管动脉管径细小,疾病状态下支气管动脉发生解剖学重塑,并可与肺循环、肺外体循环等发生交通吻合.16层CT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形态学特征,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肿瘤内新生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血管造影对经支气管动脉治疗肺癌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轴位图(Ax)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并以此为参照,在DSA下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中记录寻找到的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动脉数目。结果胸部CTA共发现34支动脉参与肺癌供血,包括支气管动脉27支(其中异位于右锁骨下动脉的支气管动脉1支)、肋间动脉3支、内乳动脉和膈下动脉各2支。34支动脉均在介入治疗中顺利插管并证实为肺癌供血动脉,DSA造影还发现在CTA上未发现的患侧3支支气管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癌的供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供血动脉)及其走行情况,有助于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目的 用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BA—MSCTA和PA—MSCTA)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肺癌血供。方法 对1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BA—DSA和PA—DSA)后,留置导管行PA—MSCTA和BA—MSCTA,判定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对肺癌的血供。结果 PA—MSCTA和PA-DSA上均未见明确的肺动脉供应肿瘤,也未见肿瘤内部和边缘有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BA—DSA和BA—MSCTA上均可见肿瘤内部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以及对比剂进入肿块内部。PA—MSCTA清晰显示肿块内部及其与肺动脉的关系。BA—MSCTA上5例可见肿瘤内血管和对比剂部分缺损,7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染色,其中BA-DSA上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染色的4例中,3例染色的淋巴结个数增多。结论 MSCTA是研究肺癌血供的较好方法,该研究再次证明肺动脉不参与原发性肺癌的血供,但应注意多支体循环供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63.66%)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开口位置大多在椎体正前方,16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评价ICBA影像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与病理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与病理的分型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组63例患者均经术前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其中鳞癌32例,腺癌15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全部病例均成功地进行了规范化的支气管动脉造影,同时采用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标准分期;其中Ⅱ期6例、Ⅲa期12例、Ⅲb期17例、Ⅳ期28例。结果(1)瘤体多血供型43例,包括全部15例腺癌、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及11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3例低分化鳞癌。(2)瘤体少血供型20例,包括19例鳞癌及1例大细胞未分化癌。结论(1)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表现的血供特征,在鉴别病理类型方面有重要价值。(2)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的TNM分期亦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67例肺癌患者,此探讨其临床价值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材料和方法:术前确定组织学类型,应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进路送入导管至病侧支气管动脉,根据造影征象把本组病例分为多血管型和少血管型两组。每例病人治疗1-5次,平均3次。术后胸片和CY复查评价有效。结果:67例患者多血管型47例,少血管型20例,共进行BAI治疗197次,总有效率92.54%。显效率68.65%,中位生存期10.5个月,一年生存率76。1%。结论:BAI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多血管型肺癌,首选BAI治疗。  相似文献   

8.
233例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233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肿瘤细胞学分类明确。其中鳞癌155例(67.3%),腺癌39例(26.7%),未分化癌37例(15.9%),鳞腺癌2例(0.9%)。根据支气管动脉造影片,将肺癌血管造影表现分为环绕、中断、扭曲、僵硬变细、血管湖、BP分流、均匀染色等7大征象。分别统计不同类型肿瘤上述7种征象的出现频率及各自的百分比,然后经统计学比较,发现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其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各有不同。鳞癌以环绕、中断为主,腺癌以扭曲、血管湖为多见,而未分化癌以僵硬变细、中断为主要表现。归纳总结了各类肺癌的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讨论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为血管造影诊断肺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犬肺癌模型制作与支气管动脉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犬肺癌模型的制作与支气管动脉造影。为肺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创造条件。方法 22只犬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精确定位,向右肺膈叶灌注甲基胆蒽(MCA)、二乙基亚硝胺(DEN)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3ml。随机分为5组,A(4只)、B(4只)、C(4只)、D(5只)、E组(5只);分别观察至1、3、6、12、18个月时处死,观察不同时期病理和影像学变化。对观察18个月的5只犬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结果 1个月时可见细支气管周围炎,肺不张;3个月后逐渐形成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肺组织纤维化;6—12个月时出现细支气管内干细胞增生,肺组织不典型增生;18个月时分化为鳞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18个月诱导5只犬的肺癌及癌前相关损害,成功4只。5只犬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3只支气管动脉向肿瘤供血。结论 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精确定位灌注MCA、DEN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诱导犬肺癌模型,定位准确,诱导成功率高;证实犬肺癌模型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犬肺癌模型对肺癌诊断与治疗,尤其是血管介入治疗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组织类型的估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锋  杨海山 《临床放射学杂志》1989,8(4):175-176,212
我院自1987年10月,至1988年10月为59例晚期肺癌及肺转移瘤行83次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以下简称SBAG)和82次化疗药物灌注治疗(BAI)。鉴于国内尚未见有关于各组织类型肺癌造影征象的专题报道,因此我们选择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0例和肝癌肺转移1例,报告如下,并重点研究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 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咯血患者的胸部16层CT血管造影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进行CTA重建观察与分析,其中10例有同期DSA对照.结果: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均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其中13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19例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扩张增粗,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0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血管畸形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团并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或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1例).结论:咯血患者常见支气管动脉异常,并有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少数为肺内血管畸形,16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方法.资料与方法 将9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5组,第1组(18例),第2组(18例),第3组(19例),第4组(20例)及第5组(21例),每组采用不同的技术参数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组.支气管动脉三维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肺癌1、2、3、4、5组主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83.43±19.65)HU、(218.64±18.20)HU、(269.69±42.21)HU、(326.11±77.19)HU、(328.61±62.38)HU;支气管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16.24±38.68)HU、(156.41±42.71)HU、(157.75±57.17)HU、(181.45±56.25)HU、(195.54±53.94)HU;肺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46.63±46.79)HU、(176.48±64.44)HU、(179.62±69.84)HU、(240.44±81.18)Hu、(115.10±36.13)HU;上腔静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291.39±159.71)HU、(385.90±240.73)HU、(414.47±275.78)HU、(435.19±311.09)HU、(166.24±67.66)HU;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1.11%、72.22%、78.95%、80%及90.48%.结论 第5组采用较小剂量(60 ml)和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370 mg I/ml),适中注射流率(4 ml/s),自动跟踪(Bolus tracking)扫描技术,是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较理想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hemoptysis. Methods Nineteen primary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hemoptysis underwent bronchial artery and systemic artery embolization from April 2002 to March 2005. There were 17 men and 2 women, with a mean age of 59 years. Histologic analysis reveal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10 patients and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in 9 patients. The amount of hemoptysis was bleeding of 25–50 ml within 24 hr in 8 patients, recurrent blood-tinged sputum in 6, and bleeding of 100 ml or more per 24 hr in 5. Embolization was done with a superselective technique using a microcatheter and polyvinyl alcohol particles to occlude the affected vessels. Results Arterial embolization was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and clinically successful in 15 patients (79%). The average number of arteries embolized was 1.2. Bronchial arteriography revealed staining (all patients), dilatation of the artery or hypervascularity (10 patients), and bronchopulmonary shunt (6 patients).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33% (5/15) and 11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 a mean follow-up time of 148 days (30–349 days). Conclusion Arterial embolotherapy for hemoptysi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ung cancer is an effective, safe therapeutic modality despite the fact the vascular changes are subtle on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显示Adamkiewicz动脉(ADA)和脊髓前动脉(ASA)的能力。资料与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54例无动脉系统疾病的受检者进行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0.5s/r,有效层厚1.3mm,重建间隔0.6mm,对比剂总量100ml,流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的设定是机器自备自动追踪技术,于降主动脉强化最佳时开始预设定扫描程序。在横断面的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电影模式(Cine)重建,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阅片,经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看法,明确ADA及ASA显示及其定位。结果48例(48/54,88.9%)至少有单支ADA可以清晰地显示,其行径从胸腹主动脉发出,经椎间孔到脊髓与ASA接合成“发夹状”。11例(11/54,20.4%)可以显示有2支ADA,故48例共显示59支ADA,其中42支ADA(71.2%)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55支ADA(93.2%)起源于T8~L1之间主动脉。共有15例(31.3%)在CINE或CPR中追踪到ADA和ASA全程连续显影。结论4层螺旋CT显示ADA和ASA有很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16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16层CT血管成像了解支气管动脉(BA)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以期为经BA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66例BA显示良好的CTA原始图像进行MPR、MIP及VR三维后处理,观察BA的走行情况、分支数目、开口位置,并测量BA开口处的管径。66例均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分成3组:肺癌组(n=36)、肺转移组(n=15)和非肿瘤组(n=15),并将肺癌组按中央型及周围型分为2组,分别对不同组别的BA管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例共显示BA 83支,其中右侧74支、左侧9支。BA的类型以右一型为多见(49/66),且常与右侧肋间动脉共干(28/74)。BA开口多位于Th_5~Th_6椎体水平(63/83),以气管隆突区域定位则以0区为多见(66/83);右侧BA或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2/74),左侧BA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5/9)。肺癌组右侧BA内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比较,BA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BA的解剖特点,并能立体、直观地发现异位起源的BA,可为经BA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进一步证明BA参与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的供血。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动脉MSCT三维成像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国栋  王岩  王志铭  雷振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21-1023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在肺癌中的表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显示对肺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26例行肺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其中9例行增强检查,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9例肺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的病例中,8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和血管直径等。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肺癌介入治疗术前行支气管动脉MSCT三维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CT解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测量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以及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距离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利用 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 41例正常检查者卧位状态下SMA与AA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结果 41例正常SMA夹角的平均值为 47. 4°±18. 3°,其中≤15°者 3例,占 7. 3%,≥70°者 10例,占 24. 4%。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的距离分别为(1. 3±0. 4)cm和(1. 4±0. 4)cm。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SMA夹角并显示SMA与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对十二指肠淤积症和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